閱讀前請點“關注”,每天定時分享關於婦科腫瘤及癌症知識,擁抱每一位腫瘤患者,讓你在抗癌的路上不孤單~
是藥就有三分毒,化療藥物也因為強烈的副作用讓腫瘤患者心生恐懼,也是長期困擾腫瘤患者的難題,這又該如何解決?今天我們來說一說化療常見副作用第二彈:骨髓抑制和神經毒性的中藥減毒方案。
骨髓抑制
幾乎所有的化療藥,都會導致或輕或重的骨髓抑制。
因為化療殺滅的是增殖最活躍的細胞。我們的癌細胞增值特別活躍,所以會被化療藥殺滅,可是我們還有一些正常細胞增殖也非常活躍,像骨髓裡的造血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紅細胞更新的都很快。所以化療藥也會對骨髓造成抑制作用。
骨髓抑制後,患者的化驗單上白細胞低到兩千多,甚至嚴重的到了4度骨髓抑制,白細胞才幾百也是有的。
白細胞降低相對來說比較好處理,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升白針)打上以後,基本就能把白細胞升起來,沒有什麼太大的風險。但是血小板和紅細胞降低後,處理起來就比較困難了。
而使用中藥能夠對骨髓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先來說說「白細胞的降低」,中醫有一句話叫“氣能生血”,所以用補氣的黃芪、當歸、補氣養陰的黃精、人參。還要用一些血肉有情之品,像龜板膠,阿膠,鹿角膠這些東西,來補骨髓。
在用這些特別滋膩的藥物時,還會佐著用一些像連翹、陳皮的藥物解滋膩,這樣胃也容易耐受。
而「血小板的降低」實際上是比較難治的,即便現在有一些升血小板的藥物,但是效果並沒有像升白細胞那麼好,這時候用升血小板的中藥,雖然會比較慢,但是它對骨髓的刺激是持久的。
舉個例子:就像打升白針一樣,打完針患者的血象很快就能恢復,甚至上升到1萬2萬,可是效果過後下降的又非常快,這時候中藥可以讓血象下降的不那麼快,讓骨髓真正起到造血的效果,血小板也一樣。
治療「血小板降低」時常用的中藥有石尾石斛,實際上,這兩個藥是補瀉兼用的,一個補一個瀉,並且在用的時候需要一定技巧,不是一味的補,補中有瀉。再用阿膠、仙鶴草這些藥也是可以的。
在治療中也需要特別注意:如果血小板太低,比如小於5萬,建議患者不要做劇烈的運動,最好是躺在床上,以免引起自發性的出血,甚至腦出血,所以血小板低的時候不要做劇烈運動。
我們再來看看「血紅蛋白」的降低。每個化療藥物對骨髓細胞造成的損傷都不太一樣,其中,卡鉑、順鉑對血紅蛋白的影響比較大,這時候我們可以用黃芪、當歸這些藥來對骨髓抑制進行預防。
神經毒性
神經毒性實際上在卵巢癌中患者也是非常常見的,導致神經毒性最常見的藥物是紫杉醇,包括多西他賽(泰素帝)、白蛋白紫杉醇等,對神經的損傷都很厲害。
神經損傷時,患者會感覺到嚴重的麻木和疼痛,這個感覺會持續很長的時間,有人可能覺得神經毒性帶來的麻木聽著並不嚴重,但其實患者的感覺是非常難受的。
這時候要如何用中藥預防?
化療造成的神經毒性在中醫裡也是一種病症。古代有個醫生在《雜病源流犀燭》裡提到,麻屬於氣虛,化療藥傷了人體的正氣,氣虛是本。除了氣虛外,中醫還覺得麻是一種風邪,所以風痰是標,所以麻了要補氣、祛風散寒。
木則是“死血凝滯於內”(就是血瘀,而且是死血),然後又“外挾風寒陽氣敗衰,不能行動”,所總的來說有虛、有風、有痰,有寒,所以中醫認為麻木屬於痺症。
治療麻木的藥物也很多,比如常用的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補氣,桂枝溫陽通絡,還可以用四物湯養血,另外也可能會加一些通絡藥物。除了藥物以外,燻洗和針灸也是治療麻木的有效方法。
針灸透過疏通經絡,扶正祛邪來調整機體的陰陽,常用的穴位有合谷、曲池、手三里、足三里、陽陵泉等,這些些穴位有去痰的,有補腎的,對這些穴位進行針刺,可以用一般的針子,也有用溫針灸(艾條套在針柄上然後點燃)的。因為患者陽氣虛敗,所以用溫針灸的方法取得的效果會更好。
還有外燻,實際上外燻在我們臨床和生活中是一種可及性非常好的治療方法。主要透過一些藥物的泡洗來治療,藥物同樣是辨證論治的,可以益氣養血,活血通絡,常用的藥有通絡補氣的黃芪、桂枝、桑枝等,活血的紅花、川雄老鸛草、雞血藤等等。
我們泡的時候一般先洗手再洗腳,水溫不要太燙,小心燙傷面板,水溫在60、65度左右時比較好。然後雙手放在桶內支架上先燻,等到溫度稍微的降低下來,再泡手泡腳,早晚各泡一次,藉助藥力和熱力,透過面板作用於機體,從而預防和治療神經毒性。
化療帶來的副作用有很多,像消化道的反應、肝腎功能的損傷,骨髓抑制,神經毒性等等,都是化療藥進入機體以後,對我們全身的各個器官的損傷。
除了這些副作用外,化療藥還會帶來一些區域性的反應,這種反應相對來說比較輕,但是也不能忽視。
靜脈炎
現在,大部分卵巢癌患者注射化療藥物採用的都是深靜脈穿刺的方式(以及輸液港),這樣對靜脈的損傷就會比較小。
但如果有患者透過外周靜脈輸注化療藥物,就有可能會造成靜脈炎,這時候我們可以用一些外洗的、清熱解毒的中藥,比如二黃煎(黃連、黃柏、虎杖),煎好放涼後,用紗布敷在靜脈損傷的地方,包括輸液後藥物沿血管走形的地方都可以敷,能預防靜脈炎。
責任編輯:婦科腫瘤互助君
圖片來源: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