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套音響裝置,為什麼我們在音響店裡聽到的聲音,和買回家後聽到的聲音不一樣?拋去主觀的個人感受,最關鍵的原因就是音響器材擺位和房間聲學處理上出了問題。
音響發燒本身就是一項連貫而細心的興趣愛好,想要獲得好聲音,就需要花時間。
音響器材擺位
對於發燒友來說,音響的擺位是一門不斷進修的“必修課”。音響不同的擺位會產生不一樣的聲音效果,也許音響好聽與不好聽的界限就在音響擺位之間。在發燒友的眼裡擺位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為此他們會一寸一寸地挪動音箱調整角度,這樣講究的行為是再日常不過了。
這並非“玄學”,音響擺放位置的變化會對音色平衡度、低頻質量、音場深闊度、中頻清晰度以及結像力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
音響與牆壁之間的距離會影響音響的整體音色平衡度。音響靠近牆壁會加強低音,令音樂更具份量感。音響越靠近牆壁,聽到的低音越多、低頻分量越強。音響擺位與牆壁之間的關係也影響到頻率的峰值點,擺位擺得好,不但可令音響的頻率自然伸展,而且可以避免出現谷峰。擺位不佳的話,低頻會有渲染。
音響與牆壁的距離並非定數,有些音響的設計就是要靠近牆壁才取得自然的音色平衡度,否則聲音便會偏薄;而有些音響則要求離牆一定距離,否則聲音變得又厚又重。因此選購音響之初要根據你的實際情況和習慣有所選擇。
下列介紹兩個有關音響擺位的具體方法,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大家可以根據實際條件和情況自行採用。
三一七比例法
三一七比例法要求聆聽空間的比例均勻,例如1∶1.25∶1.6或者1∶1.6∶2.5的空間,可得到平衡的聲音與寬深的音場。具體操作是將房間長度均分為三等分,喇叭擺在三分之一長度處,二喇叭之間的間隔為房間三分之二長度的0.7倍。喇叭最好有略微的向內投射角度,不過沒有向內投射亦可,聆聽位置不可貼靠後牆。
三三一比例法
將房間長度均分為三等分,寬度也均分為三等分,喇叭擺在長度與寬度的第一等分交點上。喇叭可有略微的向內投射角度,甚至不需要向內投射亦可,聆聽位置不可貼靠後牆。它與三一七比例法唯一不同的是兩喇叭之間的間隔較窄,此法亦可得到平衡的聲音與寬深的音場。
房間聲學處理
在一個沒有經過聲學處理的房間,無論你配置多麼昂貴的裝置,其效果都不大明顯。理想的聆聽空間應該是按黃金分割比例的尺寸建造,但這種發燒級的聽音室一般發燒友是享受不到的,他們通常是用客廳或書房兼作聽音室。
起初有不少發燒友認為房間聲學處理就是把房間的隔音做好,但是隔音處理不等於聲學處理。隔音處理是阻止聲音進入或離開房間,而聲學處理則是吸收、消減和處理室內的聲波,其複雜程度不同,處理時所需材料也不一樣。
隔音只要保證儘可能少的透射聲,但不一定具有良好的吸聲作用。就比如砌雙層的牆,隔音效果會比砌單層的牆要好,但牆體表面的光滑屬性會導致反射聲十分強烈,這樣光滑的牆壁幾乎不具備吸聲效果。
房間的聲學處理包含吸收、擴散和低頻陷阱三種方法。
吸收處理大多使用多孔材料,它能夠有效吸收額外的聲波,去除異常的頻率反彈。通常來說吸聲材料越厚,這樣的小空洞在聲音傳播的方向上就越多,對隨機入射或者小角度入射的聲波的吸收效果就越好。
吸聲材料分為平板和雕刻板兩種型別,平板透過泡沫的厚度和密度吸收聲音;雕刻板利用表面的幾何特徵來幫助吸收聲音。需要注意的是多孔材料幾乎不太可能用來吸收低頻,對於低頻的處理需要其他類別的材料。
擴散和吸收一樣都是對聲音的反射進行的處理,擴散的原理就是將聲波向不同方向反射以創造更均勻的聆聽場的過程,更注重對牆面的“改造”。專業的擴散板通常為木質材料,形態各異但作用都是相同的。
如果不想折騰的話,厚重的地毯和窗簾是最簡單的吸音材料,帶書的書架就是天然的擴散體。
在家居小空間聽音環境最普遍的問題是低頻駐波,駐波是室內空間空氣共振的頻率,與使用什麼音響器材是沒有關係的。最直接的理解就是通常所指低音的“嗡嗡聲”。如果你發現音響低音模糊不清、鼓聲朦朧無力、感受不到低音的勁度,這就是駐波造成的影響。
要降低低頻駐波的困擾,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使用低頻陷阱。原理就是當低音透過低頻陷阱時使材料內部振動,使聲能轉化成為機械能和熱能。低頻駐波通常會在四個牆角聚焦最嚴重,低頻陷阱也就是放在牆角效果最好。
對於後牆或後牆沒有空間的環境,可以選擇在任一端放置低頻陷阱直到天花板。這樣可以有效衰減駐波,只是吸聲量並沒有前後放置得多。
總的來說,聲學處理設計與房間尺寸、音箱系統和個人感受密切相關,沒有絕對固定的方案或者答案,最終應該以實際情況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