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評點拆書稿的過程中,我發現不少寶寶,拆書稿寫得不好,不是因為偷懶沒看完書,也不是因為沒看懂書,沒內容可寫。
恰恰相反,知道的太多了,分享的渴望太強烈了,結果寫起來特別嗨。嗨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寫到喜歡的重要內容時,滔滔不絕。導致這個要點部分和其他部分相比較,肥碩無比,整個稿子結構比例嚴重失調。
也有不少寶寶,拆書稿充滿了濃濃的爹味和媽味。通篇的腔調很容易讓人想到我們控制慾特別強的爹媽愛說的那些話:“我都是為你好!你必須……!你不能……!”
還有些寶寶,文章裡出現多級標題,諸如一、(一)、1、(1)等,或是文中用了各種word專案序號中符號,比如有四個方法,就在每個方法前面使用◆符號來羅列。有的呢,在文中覺得一句話沒說全意思,不放心,就使用括號(),把想補充的內容放在括號裡。
說到這個問題,各位小夥伴想一想這麼使用序號和符號有什麼不好呢?
使用多級序號和各種符號其實多少暴露了寶寶忽略了拆書稿的產品使用特性。
就拿有書聽書這個平臺來說吧,我們的主播面對稿件中的這些多級序號和各種符號,怎麼讀呢?使用者聽了能搞清楚層次關係不?大家這會兒可以試試給你家人讀一下,體驗一下哈。
說完上面這些種種表現後,就集中來說說寫作拆書稿,一定得知道其產品特性,必須具有使用者意識和產品意識。
拆書稿是給使用者聽或看的,但使用者不是教室裡的學生,聽還是不聽,看還是不看,完全是使用者自己說了算。
怎麼儘快吸引使用者?怎麼讓使用者願意留下來?怎麼讓使用者滿意?怎麼樣讓使用者願意幫咱口碑傳播?
這是平臺要考慮的事情,也是我們拆書稿寫作者要考慮的事情。
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自己讀懂了書,還必須首先要找準我們所拆解的圖書和使用者需求之間的關聯點什麼,其次要知曉使用者接觸我們產品的方式,才能解決好上述問題。
這就意味使用者思維與產品思維的落實,又可以拆解成兩個具體的問題:
1.拆解圖書和使用者需求之間的關聯點問題。
2.知曉使用者接觸我們產品的方式。
先說說第一個問題吧!
1.拆解圖書和使用者需求之間的關聯點問題
以前閱讀過不少拆書稿,再加上這次拆書稿評點,我發現優秀的拆書稿,要麼是幫助使用者消除了生活中的某種恐懼心理或是恐懼的問題,要麼是讓使用者收穫到了某種觀念的啟發,對自己的未來更有信心;要麼是覺得聽了看了覺得特別爽,感覺特過癮。
這三種情況其實分別對應著使用者的痛點、癢點和爽點。
我發一個圖,集中顯現使用者的精神需求哈。
使用者為什麼願意知識付費?不外乎,有上述三種潛在原因。
痛點好理解,畢竟人們生活中的焦慮太多太多了,為了消除害怕,使用者渴望從拆書稿中得到有用的解決思路和解決方法。
癢點也好理解,誰不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呢?但時不時地就會迷茫,會消沉,這時候,如果拆書稿滿足了使用者潛意識中需要勵志的精神需求,自然也會覺得拆書稿不錯哦!
最後來說說爽點。
播出某個熱播劇的過程中,或是在電影院裡看電影,大家喜歡有人劇透嗎?恐怕很多人都不喜歡,因為這個剝奪了強烈的好奇帶來的那種興奮感。
所以我們經常會明裡暗裡地提醒初學者不要寫小說類書籍的拆書稿,為啥呢,就是因為新手容易把拆書稿寫成情節複述稿,大家可以想一想,要把幾十萬字的拆書稿的情節在短短的三千多字的拆書稿裡完整複述出來,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只能捨棄那些觸動人心的各種細節描寫,只能抓住小說發展線索,乾巴巴地把小說故事從頭到尾講一遍就完事了。怎麼可能會打動使用者,讓使用者覺得爽呢?
比如寫作《我的天才女友》這部小說的拆書稿,處理不好,就容易寫成情節梗概。
原因很簡單,沒有從使用者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真正喜歡小說的人,會自己去閱讀,仔細品鑑小說每一處值得玩味的地方。而拆書稿的使用者是為了節省精力和時間,但即使如此,使用者不會只滿足於瞭解故事發展過程或是人物命運。
真正能讓使用者感覺聽著過癮,必須是從小說的拆解中,道出讓使用者自己挖掘不出來或是表達不出來的那種感覺或是道理。
在這裡我強烈建議大家可以找找《奇葩說》中陳銘和詹青雲辯論的那段影片,那段辯論,讓觀眾全程很嗨,覺得兩位是神仙打架,就是因為在短短的幾分鐘影片裡,兩位高密度輸出了讓人深感震感的生猛新鮮的觀點。
好,說到這裡,大家會說,痛點、癢點和爽點和要拆解的圖書有啥關係,又如何關聯呢?
我們拿乾貨書來說,有些乾貨書比如心理類的圖書,書中透過大量案例或是藉助某個故事,分析了人們心理存在的某種問題,也提供瞭解決心理問題的各種思路和具體方法。
比如《拖延症患者的自救手冊》,這類圖書顯然是可以和使用者的痛點關聯起來,那麼我們寫作的過程中,就將心比心,想一想使用者害怕什麼,為什麼害怕,如何幫助消除害怕?一切圍繞著使用者的痛點來提煉觀點,選擇素材,寫作思路自然就清晰了起來。
還有的乾貨書,比如《規劃力:如何清晰預見成功軌跡》這類書,就可以和使用者的癢點關聯在一起,來思考,如何讓使用者一開始就意識到這本書有乾貨可以讓自己走向事業成功,如何在整個拆解過程中,讓使用者積極地參與到資訊的獲取中,就需要在表達上,把觀點和素材的潛在的勵志價值釋放出來,讓使用者看到個人發展的前景。
非乾貨類的圖書,比如小說和散文集等,其實也是可以和痛點、癢點關聯在一起,比如剛才說到的小說《我的天才女友》,這個小說講述了兩個女孩成長經歷。
仔細讀,我們可以發現裡面其實涉及到了女孩成長過程中面臨著各種痛楚與恐懼,比如,家庭環境、教育機會、愛情的背叛等等,那麼就可以從這個角度緊扣女性使用者的這種性別焦慮,來解讀作者的表達意圖和潛在意思。
同樣是這本小說,也可以圍繞女性使用者期望自己更優秀的癢點來組織拆書稿的結構和素材,讓使用者讀完小說,明白了自己應該如何成為更優秀更獨立的女性。
其實,如果上述兩個角度寫好了,都會讓使用者因為得到了精神的啟發和觀念的衝擊,而感到很過癮,很爽,這就無意中實現了和使用者的爽點的關聯。
好,說完了拆書稿可以從使用者痛點、癢點、爽點等角度來和使用者的精神需求關聯起來,來打造我們的產品內容。
與此同時,我們打造的時候,還需要考慮產品的形式。產品的形式究竟怎樣才能讓使用者滿意呢?這就需要從使用者接觸我們產品的方式這個角度來尋找解決對策了。
2.知曉使用者接觸我們產品的方式
熟悉有書聽書、樊登講書以及得道的小夥伴,大概都知道,現在精簡版拆書稿大約十來分鐘左右,為啥呢?
因為忙啊,對吧,所以很多使用者是利用碎片化時間來學習的,既然是擠出時間來學習,當然希望能記住什麼,而且越多越好,如果能完整記住一本書的精華,那種成就感就爆棚了。
那麼如何做到讓使用者成就感爆棚呢?
訣竅就是我們好好使用拆書稿模板。
小夥伴們看這個模板,開頭要明確三個要點,為什麼?
是不是要在介紹三個要點之前先讓使用者有一個完整的路線圖?知道三個路標長什麼樣。對吧。
好,接下來,看這個模板,中間分別闡述三個要點的時候,每個要點講完了都要歸納總結重申一下觀點,為啥?
就是為了讓使用者聽了這個部分內部一堆內容後別暈乎了,透過對內部一些重要資訊的歸納總結,讓使用者對這部分內容產生完整的認知和印象。
最後,這個模板強調,在拆書稿的結尾,要總,也就是說要總結全文,梳理三個要點。為啥?
因為聽到這裡,前面的可能遺忘了,這個時候,咱貼心地給使用者總結一下前面講過的三個重要內容的核心內涵,使用者是不是等於重溫複習了一下前面的內容,是不是對整本書有了更為完整的印象呢?
所以,拆書稿的結構模式一定要內化為自己的思維模式,這是為使用者負責,其實也是為自己負責。使用者滿意了,平臺就對咱滿意,咱的活是不是就多了呢。
另外,還要強調的是,拆書稿的三個重要觀點之間是什麼邏輯關係,咱寫作的人自己一定要搞清楚,然後使用適宜的過渡語句巧妙地把三個要點關聯起來。
不少寫作拆書稿的寶寶就很生硬,第一個要點分析完了,不管不顧地開始解讀第二個要點,沒有說清楚兩個要點的關係,我看稿件都看得暈乎,何況聽稿的使用者呢?
總之呢,咱要時時為使用者著想,知曉使用者接觸拆書稿的方式,充分照顧使用者聽稿的感受,別讓使用者聽著聽著迷路了,或是聽著聽著忘了前面講啥了。
最後呢,總結一下分享的重點哈!
寫好拆書稿,注意三點:
第一、最基本的前提條件是自己讀懂書,讀懂作者的意圖和圖書的主題。
第二、找準我們所拆解的圖書和使用者需求之間的關聯點什麼,是痛點?還是癢點?還是爽點?
第三、知曉使用者接觸我們產品的方式,充分照顧使用者接觸習慣哦。
拆書稿的產品特性註定了咱是幕後工作者,類似影視行業的編劇,不能走到前臺來,所以,提高我們觀察體悟生活以及閱讀與寫作能力、熟悉並配合平臺的工作方式、滿足使用者的精神需求,是我們拆書稿寫作者時時必修的自我素養。願我們都成為一流的拆書稿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