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麼學校老師就是指引孩子成型的啟明燈。
最近幾日,有個朋友家的孩子就被老師狠狠地批評了一頓,主要原因是孩子在武術比賽中沒有讓著同學,反而贏了同學。
朋友家孩子在武校上學,今年十二歲,正處於青春時期,活力非常旺盛,時時爭強好勝之心。這個孩子我見過多次,是個沉默寡言的男孩子,因從小教育關係,小小年紀就有著不服輸的精神,什麼事情都要爭個第一。
最近他們班有個同學要轉學,老師建議全班舉辦一個歡送儀式,為這六年的同窗生涯增加一點回憶,暫時性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因為是專門的武術學校,象徵性的武術比賽是儀式上不可或缺的部分。
這次比賽不同於以往,目的主要是為了歡送同窗好友,老師私下和其他同學們溝通,儘量讓轉學的同學獲勝,讓他能夠在最後一場比賽中那個第一,留下一點比較深刻的印象。
這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甚至對大人而言算不上什麼事情,但對朋友家孩子而言,無異於打翻了他以往的世界觀。
這個孩子性格要強,特別是在武術學校待久了,好勝心更是強烈,每次比賽中總是全力以赴,勢必要爭個第一,要不然不肯罷休。
這樣的性格也有好處,讓他在這六年的學藝生涯中保持著良好的成績,修煉也比別人更加刻苦,但這次卻因好勝心感到失落了。
比賽的時候,一旦進入狀態,這個孩子就將老師事前的叮囑忘在腦後了,招招全力以赴,那股子狠勁兒不輸於正式比賽。
最終的結果不言而喻,哪位同學並沒有拿到最後的優勝,但最後的成績比以往要好得多。
我想當時臺下老師的臉色應該是鐵青的,他的這份人情並沒有送出去,說白了是被朋友家孩子破壞了。
我們都知道,老師的地位於班級而言,是非常有威望的,特別是這種武術學校,老師的威壓比普通學校更勝一籌,這是一種更加追求優勝劣汰的教學環境。
果不其然,事後老師將孩子狠狠地批評了一通。批評他將老師的話沒當回事兒,教育他不懂人情世故,讓他要學會團結同學。
這次談話讓孩子非常迷茫,學校與家庭一直教育他的觀念就是永爭第一,而這次的行為卻受到如此強烈的批評,讓他不知所措。
這個年紀的孩子正是思想剛剛成型,逐漸接觸真實社會,適應人情世故的時候。
回家後孩子問朋友——孩子的父親,“爸,這件事情我錯了嗎?”
錯了嗎?
其實孩子並沒有做錯什麼,而是敗給了人情世故。
朋友給孩子的回答令人意味深長,“你沒有做錯,但也沒有做對。”
這個回答讓孩子更是疑惑,寫著滿臉的問號——沒錯,沒對?
“孩子,你要記住,任何事情都有目的性。就好比你的武術比賽,往常的正式比賽是為了爭名次,爭榮耀,所以要全力以赴。”
“平時訓練的比賽,是為了檢驗你們訓練的結果,所以不設名次,教練一一點評。”
“這次歡送同學的比賽,是為了讓他在學校留下最後的榮耀,所以你們老師要求你們放放水,讓他贏。”
“我可以告訴你,這場比賽你贏了沒有什麼錯,但你如果故意輸給同學,讓他高興,會更好。”
“這次的比賽並不是比賽,而是成年人世界的人情世故,以後你接觸多了慢慢就會懂。”
據朋友說,當時孩子沉默了良久,但看到孩子最後笑的時候,朋友懸著的一顆心也算是放下了。
孩子的世界非黑即白,不是對,就是錯,並不存在非對非錯的事情。但在成年人的世界中,除了黑與白,兩者之間還有灰,這是很多人一輩子都學不會的社會現實。
(在看是一種鼓勵 分享是最好的支援。點選右下角 寫留言 發表你的心聲。我期待與您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