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黔靈甲秀間
七講
建安風骨 竹林七賢
西漢未,王莽纂位建“新朝”,各地義軍興起。東漢光武皇帝劉秀初起事時,宛人李通以“圖讖”:“劉氏復起,李氏為輔。”勸劉秀起兵。新莽地皇四年昆陽之戰劉秀軍重創王莽軍,得讖諱家所造的“符籙”謂:“劉秀上應天命,當繼漢統為帝。”東漢建立劉秀稱帝后,“圖讖”之學獨尊,文化逐漸衰敗。東漢末年“十常待作亂,”董卓進京,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漢魏,蜀,吳三國之勢漸成。此時文化桎梏漸消,新的文化運動興起。在漢朝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年號建安)時期,出現了文化復興,星光燦爛的“建安文學”。
建安風骨
“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是曹橾、曹丕、曹植父子(三曹),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禹、應揚、劉楨(七子)。
一,魏風三祖
曹橾
曹操(死後追封魏武帝),是史上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其詩體現英雄本色,雖是樂府舊題,但悲涼中多有慷慨之氣。毛主席詞“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東臨碣石有餘篇。…”其中“東臨碣石有餘篇”指的就是曹操名詩《觀滄海》。另錄曹操詩《步出夏門行,龜雖壽》於下: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丕
曹操長子,魏開國皇帝魏文帝。《三國演義》中有曹丕逼弟曹植七步作詩故事,人們印象中認為曹丕是個兇殘不近人情之徒,其實曹丕文武全才,自小就有文士之氣,其詩情感細膩,語言工麗,音韻和諧,形式多樣。他還著有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專著《典論.論文》。在他周圍形成“鄴城詩壇學派”。節錄曹丕詩《燕歌行其一》於下: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慊謙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賎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這是描寫妻子思念外出丈夫的詩)
曹植
曹植是曹操三子,後封陳思王,是一個失意文人的典型。但在中國文學史上他是一顆巨星,他對魏晉南北朝詩壇影響最大。他不僅是第一位大力寫五言詩的文人,而且對五言詩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曹植才氣過人,兼有其父氣盛之勢,其兄華麗之風。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步詩》等。其中《洛神賦》乃古今名篇,與屈原的《九歌》,宋玉的《神女》齊名,藝術成就高於二者。茲節錄《洛神賦》中幾小段以餉讀者: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
仿拂兮若六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迴雪。
體迅飛鳧,飄忽若神,陵波微步,羅襪生塵。
早在南北朝時對曹植評價奇高,鍾嶸說:“骨氣奇高,詞新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尓不群。”更有文學家謝靈運評價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清初王士楨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扛起建安文學大旗,引領文化復興潮流,史所罕見。故後世稱“三曹”為“魏風三祖”。
二,建安七子
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禹元瑜,汝南應楊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建安七子”稱謂由此而得。“建安七子”中,只有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被殺,其餘六人雖各自經歷不同,但都是親身受過漢未離亂之苦,後投奔曹操,多視曹操為知己,想幹一番事業。因而他們的詩文與曹操父子有許多共同之處,他們對於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曾作出過貢獻。《建安七子》中王粲在詩賦上的成就高於其它六人,他的作品最能表現哀思,其代表作就是《七哀詩》與《豋樓賦》。王粲在《七哀詩》中吟道:“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把亂世的經歷見聞,融入作品之中,正是漢未亂世寫照。
值得一提的是,七子中孔融被殺,阮禹早死。在建安二十年冬天(元217年),北方發生瘟疫,王粲等五人竟然全部死於這次瘟疫之中,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三,建安風骨
漢未獻帝建安年間,以曹操父子,建安七子為主的建安文學興起。其風格雄健深沉,慷慨悲涼;其形式繼承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普遍從四言改五言形式;其思想內容反映動亂和人民的苦難,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同時也流露出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形成雄健而深沉,慷慨又悲涼的文學風格。後人以“風骨”比喻,稱“建安風骨”。
說到“建安文學”,還有二人必須提及:一是蜀漢丞相諸葛亮,他是政治,軍事奇才,也是文壇大家。他的《隆中對》和《出師表》均是史上名篇。二是漢末名臣蔡邕之女蔡文姬(蔡琰)。她是中國第一個傑出女詩人,代表作品《悲憤詩》二首和《胡茄十八拍》。
竹林七賢
公元220年曹丕廢漢獻帝建魏朝(曹魏),結束漢400年曆史。魏第三位皇帝叫曹芳,年號“正始”。正始十年,太傅司馬懿用計除掉大將軍曹爽,自是曹魏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司馬氏排除異己,實行血猩統治,文人們不願與司馬政權合作,採取比興,象徵,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揭露司馬氏的暴政和虛偽。這種文化現象史稱“正始文學”。
“正始文學”的代表是“竹林七賢”。正始年代,文壇頗為有名的嵆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七人聚在山陽縣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躲避司馬氏政權。他們的行為得到人們敬重,稱之為“七賢”,後世以佛教“竹林”喻義,稱“竹林七賢”。
“七賢”倡“老(子)莊(子)等玄學”,主張生活清靜無為,不拘禮法。但“七賢”志趣不一,七人中除嵇康,阮籍外,其餘五人先後投靠司馬政權。嵇康,阮籍不附強權之舉,後世讚賞“嵆阮”是繼承了“建安風骨”的“清流之士”。以下簡單介紹二人。
嵇康
嵇康一表人才,知識淵博,精通音樂,還是曹橾的曾孫女婿。他是“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為人高尚,不肯附和司馬政權。山濤(七賢之一)投司馬氏為官,寫信給嵇康勸嵇投靠司馬昭。嵇康大義凜然,發表《與山巨源絕交書》表明心志(山濤號山巨源)。司馬昭借“呂安案”要殺嵇康,三千學子求情未成。嵇康臨刑奏《廣陵散》曲,嘆曰“此曲不復存矣!”這就是有名的“嵇康之死”。
阮籍
阮籍是建安七子中阮禹之子,性情高傲,脾氣古怪。常在山林中仰天長嘯,自視甚高。他詩文很好,主要作品是八十二首《詠懷詩》,在文壇有很高威望,“七賢”中成就最大者。他不滿司馬氏政權,又不能公開反對,為求自保,常以醉酒麻痺自己。司馬昭想拉攏阮籍,為兒子司馬炎提親。阮籍不屑與司馬氏為伍,唱歌喝酒,六十天不省人事,提親使者無法悻悻而去。
嵇康和阮藉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很高地位,“竹林七賢”魏晉名士之風一直影響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