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昔為先秦時期飽含傳奇色彩的重要諸侯國之一,在荊楚大地上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人類文明。荊楚文化的影響輻射中原各地,成為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回望先秦楚國的發展史,這個曾被中原諸侯視作蠻夷的子爵小邦,殊不知在楚莊王時期一鳴驚人,經歷了從篳路藍縷的艱苦創業到享譽諸侯的一代霸主的艱辛歷程。
(一)篳路藍縷的艱苦創業
楚國原為楚蠻,在歷史上早已存在,相傳他是火正祝融的後代。夏商之際,因其在夏王朝與商部落之間的戰爭中站錯了隊,楚族首領堅持扶夏滅商的主張,使得商王朝在國家開創之時一直懷恨在心,對遺留下來的楚族部落接連打擊。楚人長途跋涉便來到荊楚大地安營紮寨。“楚”一詞的由來經學者考證,是由於初代楚王的母親妣厲因懷孕難產最終生下後來的楚王而自己生命終結,為紀念這一偉大的母親,楚人用荊條包紮妣厲的腹部安葬,遂為“荊楚”的由來。商末周初,楚人首領鬻熊企圖重回中原王朝,便發掘契機,在周部落興起而商王朝逐漸沒落之時,鬻熊開始聯合周文王,並主動教導文王姬昌成為其老師,輔佐其伐紂滅商,以此感召周人。不料周人在經過牧野之戰取得勝利之後,在分封諸侯時卻不曾注意這個昔日的楚部落,這讓當時的楚人極度失望,因為渴望重回中原的他們再次希望破滅。楚人為贏得中原王朝認可的等待一直要到楚成王時期,他分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諸侯(先秦時期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子爵已表明其爵位較低),享有50裡地,看似是一次小小的分封,卻在楚國曆史上是一次開創性的意義。
楚人得到分封,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楚國,這便是楚國曆史的起點。然而在一次諸侯盟會中,楚國君主熊繹卻備受冷落。岐陽會盟中,周成王宴請各路諸侯,大爵諸侯都受到來自中原禮節的招待,熊繹卻與鮮卑族共同承擔起燎祭山川大神的重要任務,顯然與一國之君的身份不符,這仍舊錶明中原王朝還不把楚人等閒視之,其蠻夷身份在傲慢的中原人眼中從未改變。熊繹在盟會結束,便開始了篳路藍縷的艱苦創業歷程,向南繼續開拓土地,此後在楚國曆代首領中這種精神都得以傳承。
(二)楚國與中原王朝的對立
在長期遭受中原王朝冷落之後,難得周成王分封熊繹為諸侯,卻在岐陽之會中使得楚人大跌眼睛,楚國在後期的發展中便走向了與中原王朝彼此對立的道路。楚國熊渠時期,曾揚言:“我,蠻夷也,不與中原之號諡”。在此之下,熊渠自稱為王並自行分封其三個兒子為王。原本在中原體系下的子爵諸侯一夜之間便自封王的稱號,足以表明楚國人開始逆反。在後來的周昭王時期,周王朝念楚國長期不予朝貢,便開始禮樂征伐。在征討楚國過程中,楚人不甘示弱,面對著中原軍隊,他們不再有昔日重回中原懷抱的渴望而對周人臣服,在戰場上他們不顧情面,置周王於死地,製造了歷史上著名的“昭王南征而不復”這一事件。
長期與中原王朝的對立,形成了楚國人的逆反性格,同時也成就了其敢於創造與中原文明大相徑庭的創新精神。楚武王熊通在歷史上是一位依靠著宮廷政變走向王位的一代楚國君王。他在位期間設立縣制,成立了“中華第一縣”——權縣,從而引起了中國政治制度上的重大變革。自熊渠始,分封諸王的舉措,便是衝擊周朝禮樂制度的重要一步;熊通時期設立縣制更加表明這個國度基本上已經走向一個不同於中原王朝的發展路線。
(三)宋楚泓水之戰
歷史發展至春秋時期,周王朝逐漸衰微,王朝禮崩樂壞,此時的楚國正迎來絕佳的發展契機。在歷史上著名的泓水之戰深刻反映了楚人與中原諸侯間的文化碰撞。宋襄公在齊桓公之後企圖稱霸,憑藉著公爵諸侯的身份效仿齊桓公會盟諸侯。在會上,齊桓公與時任楚國君主發生爭執,宋襄公以公爵諸侯名義辯解,以為在等級上力壓楚人。不料仍舊維護著中原禮樂的宋襄公遭到了楚國人自稱為王的反駁。王大於公,這理所應當,宋襄公不滿於楚人以自封為王而傲視公爵的無禮行為,在隨後決心與楚國開戰。
公元前638年,宋楚雙方戰於泓水。一向維護著中原禮制的宋襄公強調仁義治軍。在楚國軍隊渡河緊逼宋國軍隊時,本可以趁人不備一舉殲滅楚人的機遇,宋襄公卻並無理會。認為必須等楚國軍隊渡過泓水、擺好陣勢後才可開戰,這一行為在今人看來實為愚蠢,但在當時卻深刻反映了宋襄公的禮制操守。戰爭結果不言而喻,蠻夷之邦的楚人大勝,宋襄公隨後抱病身亡。
(四)晉楚爭霸
齊桓公死後,中原大國地位的晉國與南方大國楚國之間展開了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史稱“晉楚爭霸”。晉楚爭霸最著名的當屬楚成王時期的進出城濮之戰,交戰雙方為晉文公與楚成王。昔日重耳流亡之時,楚國君主對流亡在外的重耳(日後的晉文公)熱情招待,楚王問重耳倘若回到晉國當上霸主,該如何報答楚王時,重耳回答道:“若日後兩軍交戰,晉國定不忘楚王之恩,兩軍交戰理當退避三舍。”這便是成語典故“退避三舍”的由來。在晉楚城濮之戰中,晉文公兌現當年的承諾。在晉楚城濮之戰時,晉國最終勝利,隨後踐土之盟確立了晉文公的霸主地位。
晉楚爭霸曠日持久,成為春秋史上的重要專題。晉楚之間的長期爭霸因嚴重影響到中原小國,尤其是夾雜在晉楚版圖之間的宋國,深受戰爭的迫害,便於公元前579年和公元前546年兩次發起弭兵之會。之後兩國和好,晉楚之間長期的爭霸戰爭得到緩和。
(五)楚莊王問鼎中原
楚國真正確立霸主地位的是在楚莊王時期,楚莊王在討伐陸渾之戎並取得最終勝利後,向中原進發。曾經渴望得到中原王朝認可的楚人終於在此時散發出其傲視群雄的傲氣,楚王問象徵王權的九鼎大小輕重,周人派大臣王孫滿富有智慧地回答道:“在德不在鼎”。楚莊王深刻意識到中原諸侯尚且尊崇於王室,對周王朝取而代之的時機尚未成熟,便自覺返回大本營。這次返回,楚莊王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原文明所同化,開始試圖改變昔日的蠻夷文化,逐漸被中原禮樂文明所感染。
(六)總結
先秦楚國從篳路藍縷的艱苦歲月到莊王稱霸,期間創造了輝煌的楚國文化。這段歷史深刻反映了楚國本為中原部族眼中的蠻夷逐漸被正統文化所接受的過程。昔日由楚國人創造的荊楚文明當下已成為重要的物質精神文明,成為長江流域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下仍舊飽含著其時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