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桓歷史檔案
- 1935年12月,參加著名的“一二.九”運動,二次被捕,同期參加革命。
- 1937年10月,被派遣到經周恩來提議建立的八路軍東北抗日遊擊縱隊,任教導員。
- 1945年抗戰勝利後,參加延安東北幹部團赴東北,曾出任清原縣縣長。
- 1948年11月,奉調鞍鋼,出任初軋廠首任廠長。
1936年3月26日,在東北大學參加“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的王敬桓(右二)等24名被捕同學出獄時的留影。
1942年臨近立冬,夜幕籠罩的日寇阜新煤礦戰俘集中營裡,突然閃現出一個人影。只見他身手敏捷,跳上圍牆,翻過電網,瞬間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
虎穴脫險的這個人,是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公安總局科長王敬桓。幾個月前,他在日寇圍剿太行根據地時不幸被俘,先被關押在太原集中營,後被轉押到阜新煤礦集中營。午夜,趁敵崗哨換崗之機,他悄悄地離開工棚,從伙房拿了一根扁擔,又順手帶上幾個窩窩頭和一床破被子。摸到牆腳下,他先用扁擔斜支在牆的柱子下方,再一腳蹬上扁擔,用套上破膠鞋的雙手攀上牆頭,縱身翻越電網,重重地摔倒在牆外的壕溝裡。
越獄成功了!奔走中黎明漸至,人還沒有走出礦區,他只得緊裹薄被,在寒風瑟瑟的荒野之中躲藏起來。終於熬到了又一個夜幕降臨,卻又難辨方向,幾經徘徊,王敬桓終於看到了一條鐵路線,判斷出向東是通往奉天(瀋陽)的方向。為了躲避盤查與搜捕,他與鐵路線拉開了三五里的距離,忍受飢寒,又走了兩個夜晚,到了新民縣。在新民火車站,他混入衣衫襤褸的難民中間,乘火車潛回了瀋陽家中。
1949年9月夏,王敬桓(右一)和吳鐸(左二)、李松堂(左三)等在廠區合影。
王敬桓,1913年4月出生於瀋陽東陵深井子鎮趙家溝村,全家維持著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他在同輩子女九人中是老九,少年時仰慕古代小說中的英雄,調皮逞強。也正因為是家裡的老孩子,全家供他讀書。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正在東北交通職業學校上學的王敬桓被迫停學。1932年,他流亡到北平求學,翌年考入北平東北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曾用名王警寰。此時,只期望一心埋頭讀書以求日後報國的他,怎麼能想到人生中會有三次被捕入獄的經歷?
1935年12月9日,清晨的北平還在沉睡中,城西北的東北大學校園裡已經沸騰起來了!
同學們一致擁護“北平學聯”關於抗日救亡和平請願的決定,在總指揮宋黎(後曾任遼寧省政協主席)帶領下,如潮水般地衝出校門,湧向街頭,直奔新華門。在西四牌樓前,二三百名手持大刀、棍棒的武裝軍警堵住了去路。行進在隊伍前列的王敬桓和糾察隊的同學們,衝過了軍警的堵截。這時,見身後的幾名女同學被揮舞棍棒的軍警打倒在地,王敬桓和關山復(後曾任最高檢察院副檢察長)等奮不顧身返回營救。他們掏出石灰紙包,向軍警的臉上打去,在搏鬥中同學們乘機衝破了軍警堵截。
1949年12月,王敬桓(左一)、吳鐸(左三)等與蘇聯專家在軋鋼部辦公樓門前合影。
遊行路上,數千名大中學生高呼:“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反對華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怒吼聲響徹北平,震驚中外。這一天,近百名學生受傷,鮮血染紅了北平街頭,王敬桓等30多名學生被捕。3天后,國民黨當局迫於北平學生堅持鬥爭和社會各界的輿論壓力,不得不釋放了被捕的學生。剛出獄幾天,王敬桓又帶動全班同學參加了反對成立漢奸“冀察政務委員會”的“一二·一六”遊行示威。
1936年2月23日雪夜,國民黨北平憲兵司令部出動數百憲兵和特務,闖進東北大學北校宿舍,被列入學生運動骨幹黑名單的王敬桓再次被捕。在監獄中,王敬桓等43名學生被戴上手銬腳鐐,敵人施盡各種威逼手段,威脅以“共黨嫌犯”判處徒刑。一個月後,經地下黨組織和張學良校長的營救,被關押到最後的王敬桓、王振乾(開國少將、後曾任三機部副部長)、柳文(後曾任東北工學院黨委書記)、胡開明(後曾任河北省常務副省長)、孔飛(後成為烏蘭夫妹夫,曾任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主席)、蘇桓(曾任北京建工學院副院長)等24人獲釋。
從參加“一二·九”運動起,王敬桓已經認準了革命的這條路。他參加了“民先隊”,被同學們推選為東北大學“抗日救亡工作委員會”成員、學生自治會執行主席,帶頭參加了多次遊行和南下宣傳、赴南京請願、護校等重要活動。他與王振乾、王一倫(後曾任黑龍江省委書記)曾被同學們稱為活躍在東大學生運動中的“三王”。
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跟隨地下黨員關山復、王一倫轉赴山西,與東北大學和東北中學走出來的學生高揚(後曾任化工部部長)、杜者蘅(後曾任遼寧省第一任省長)、王錚(後曾任遼寧省委書記)、呂東(後曾任冶金部部長)等,被派遣到經周恩來提議建立的八路軍東北抗日遊擊縱隊(屬一二九師)。同年10月,經關山復介紹,王敬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先後任支隊指導員、教導員。1938年1月,部隊在赴潞城縣整編途中突遭襲擊,國民黨川軍一七八師以八路軍的部隊進入國軍防區為藉口,包圍扣留了我政工人員。關鍵時刻,王敬桓奉政治部主任周桓(開國上將)指示,帶上“犧盟會”袖章,隻身冒險突出包圍,趕到遼縣西河頭村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部報告求援。八路軍總部委派一二九師倪志亮參謀長出面交涉,川軍才將我政工人員全部放還。此後,王敬桓轉任遼縣(現為左權縣)區委書記。
1938年8月,王敬桓被選調到八路軍總政治部鋤奸(保衛)訓練班學習並擔任隊長,後歷任太行區黨委調查科科長,太行專署公安處科長、代處長,晉冀魯豫邊區公安總局第一科(預審和機關保衛)科長等職,參與建立太行根據地公安保衛工作,並參與破獲了多起敵特案件。
1942年5月下旬,華北日寇實施“C號作戰計劃”,重兵突襲太行山八路軍總部和北方局機關。在突圍的過程中,八路軍總部副參謀長左權在遼縣十字嶺壯烈犧牲;八路軍前方總部秘書長兼北方局秘書長張友清在危急時刻,與警衛員燒燬了機密檔案,因腿疾落入了敵人的魔掌。當時,正在北方局黨校學習的王敬桓,奉命帶領6名黨校幹部及家屬(其中有一位孕婦)緊急轉移,幾次突圍未果,隱藏在十字嶺的一處山洞裡。敵人搜山接近洞口,王敬桓果斷地吩咐一名幹部,投出了身上僅有的一顆手榴彈。轟的一聲,敵人退下了。接著,又一夥敵人上來,向洞裡施放毒煙,被燻昏迷的王敬桓等被拖出洞外,不幸落入敵手。
在這次日寇的突襲中,200餘名八路軍人員被俘,被押送到日寇稱之“太原工程隊”的集中營。審訊中,張友清化名吳乃人假稱“會計”,王敬桓假稱“伙伕”,應付敵人。為了掩護被俘同志的身份,八路軍總政治部主任羅瑞卿嚴密控制新聞報道,概不在報道中涉及,使得日軍從外界也沒有發現任何破綻。全體被俘人員都堅貞不屈,沒有一個人向敵人屈膝投降,敵人最終也沒有搞清這些被俘幹部的真實身份。在集中營裡,張友清組織孫雨亭(太嶽三分割槽政委)、王敬桓成立秘密支部,準備策劃越獄。不久,張友清於7月7日犧牲獄中, 王敬桓等被押送到遼寧阜新煤礦集中營。
剛剛虎穴脫險的王敬桓,藏身在七哥家。離家10年,又突然出現的王敬桓,很快引起了漢奸的注意。他讓家人放話,說他過去一直在錦州做煤炭生意,近來生意不好做就回家了。同時,他在加緊做返回根據地的準備,透過自己掌握的邯鄲情報站的關係,去信與太行區公安系統取得了聯絡,組織回信約定派人到北平接應。偽滿洲國嚴格限制“出關”(指山海關),他讓三哥在北平的內兄寄來一封信,利用這個信封換上要他去北平為父親辦理喪葬事宜的信箋,藉此為由辦理了“護照”。沒有身份證件,他讓家裡人花錢託律師,辦了戶籍和“良民證”。行前,老孃死死地拽著老兒子,說什麼也不肯讓他再離開自己。王敬桓安慰老人道:“我在家裡也很危險,弄不好還會連累家人,還是放心地讓我走吧!”母子揮淚而別。
1943年8月,一身偽滿洲國“上等人”裝扮的王敬桓,闖過山海關到達北平,經組織派情報員接應轉往邯鄲,輾轉千里終於重返太行根據地(涉縣)。時隔一年三個月,歷經艱險的王敬桓歸來了,戰友們又驚又喜。組織決定安排他先轉赴延安去抗大學習,黨籍問題則只能等待東北解放查清後再解決。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王敬桓參加了東北幹部團,由延安經張家口、承德轉赴東北。陸續返回的東北籍幹部中,有好多都是與王敬桓一起參加過“一二·九”運動的同學,如今在東北各地大都擔任了省地一級領導職務。這時,他的黨籍問題還懸掛著,但他一如既往,恪守初心,先後在南滿的海龍縣任縣武工隊隊長、海(龍)柳(河)清(原)聯合縣副縣長,在敵後堅持了一年多的游擊戰爭。處在敵後的縣委一度與省委失去聯絡,王敬桓冒著危險穿過敵人封鎖線,代表縣委前往臨江向省委彙報請示工作。1946年7月,經遼寧省委直接批准,王敬桓重新入黨,後出任清原縣縣長、縣委委員(1951年8月東北局組織部作出審查結論,被俘期間“沒什麼問題”,恢復黨籍)。
遼瀋戰役勝利後,王敬桓於1948年11月奉調鞍鋼,出任初軋廠(軋鋼廠)第一任廠長,兼管小型廠和軋輥廠。他與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時曾被關押在一個牢房的獄友吳鐸(時任軋鋼部主任)一道,最先向市委和鞍鋼領導楊春茂、李大璋提出組織開展回收器材的建議。在初軋廠,他組織發動全廠工人修復裝置,開展復工競賽,讓被稱為“鞍鋼的心臟”的18000馬力大電動機轉動了起來,成功軋出了第一塊鋼坯。
1951年後,王敬桓先後擔任了公司人事處副處長、辦公室主任、防空處處長、機械部主任(機修總廠廠長)。1954年1月,王敬桓由鞍鋼機械處處長轉任鞍鋼總機械師,負責健全了鞍鋼的裝置管理體系。
1966年初春,王敬桓(前右一)與老英雄孟泰(前右二)、王崇倫(前左一)、趙玉林(前左二)等勞模合影。
“大躍進”年代,性格耿直的王敬桓,對盲目追求產量“放衛星”,導致裝置超負荷運轉而被損壞,多次直率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被認為“右傾”,改任鞍鋼設計院院長。1962年,鞍鋼黨委複查認為王敬桓當時的意見是正確的,黨委第一書記兼經理袁振與他談話,決定再次調任總機械師。此後,他作為工程副總指揮、總指揮,組織協調機修、設計、修建單位等完成了多項裝置大修工程。1964年,王敬桓奉調冶金工業部,出任鋼鐵生產技術司副司長,於1983年離休,1996年7月逝世。
鍾翔飛 撰文 智春山 楊偉平 史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