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二戰史,只要說到北非戰場就必定繞不開埃爾溫·隆美爾元帥。諸如“沙漠之狐”,“非洲之鷹”等等美譽,幾乎把隆美爾吹捧成了希臘神話中的戰神阿瑞斯,英國戰時內閣首相丘吉爾,甚至在接受下議院質詢時對議員們說道——
“在北非戰場,英軍面對的德軍雖然不多,但是指揮官埃爾溫·隆美爾,他是一位能與拿破崙相媲美的名將!”
埃爾溫·隆美爾,他真是一位能夠媲美拿破崙·波拿巴的世界級名將嗎?
實際上,他並不是!
劃重點——1941年至1942年的北非戰場,自德軍加入後,溫斯頓·丘吉爾就根本沒有打算擊敗埃爾溫·隆美爾。
在1943年以前,丘吉爾根本就不想在北非戰場上打贏德軍,他只希望拖得越久越好。所謂的“沙漠之狐”,“非洲之鷹”,不過是丘吉爾故意往隆美爾臉上貼的金!
沒有馬上幹掉隆美爾,是丘吉爾為了搪塞斯大林提出的“開闢第二戰場”的藉口
1940年5月末,當英國人窮盡一切手段,連漁船都不放過,幾乎用盡了一切只要可以浮在海面上的東西,終於把 33.6萬 英法聯軍從敦刻爾克接回了本土。
而當時如果這些部隊回不來,英倫三島就只能在剩下的日子裡用童子軍去對抗阿道夫了……
從1940年7月開始的“不列顛戰役”,直到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在這一年間,英軍是歐洲大陸上唯一一支沒有放棄抵抗,還在與德軍作戰的軍隊。
而在此之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人傷亡了幾百萬,幾乎打光了整整一代人。此時的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所承受的壓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蘇德戰爭爆發後,英國、蘇聯成為了盟友,而斯大林為了儘量減輕蘇聯的壓力,幾乎是第一時間就向丘吉爾提出了“開闢第二戰場”的要求!
(注:1941年9月,斯大林向丘吉爾提出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的要求,這比1943年1月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會議上,羅斯福提出開闢第二戰場的計劃,整整早了一年零四個月。)
但此時的英國剛剛經歷了“不列顛戰役”,國內滿目瘡痍,廢墟遍地。英國國力有限,為避免多線作戰,丘吉爾當然不可能答應斯大林提出的“開闢第二戰場”的要求。但既然是盟友,直接拒絕顯然是不合適的,那就必須得找到一個合理的藉口……
那麼,藉口是什麼呢?
丘吉爾大義凜然地告訴斯大林:英國軍隊正在打得熱火朝天的北非戰場,那就是你想要的“第二戰場”,只不過不是在歐洲!
可是,1941年的北非戰場上,義大利人早被打得丟盔棄甲。而埃爾溫·隆美爾帶去北非的德國軍隊,初期就只有區區一個師,再加一個團。
1941年至1943年,北非戰場上的德軍兵力,及其戰鬥序列。
1941年2月12日,德國組建非洲軍,埃爾溫·隆美爾中將被任命為德國非洲軍軍長,緊急趕赴利比亞,馳援被英軍揍得屁滾尿流的義大利軍隊。
首批到達利比亞的德國非洲軍,由第5輕裝師和第90步兵團組成。
第5輕裝師下轄:
第5裝甲團(2個坦克營,共150輛坦克)
第104摩托化步兵團(2個裝甲擲彈兵營)
第3摩托化偵察營
2個反坦克營
1個炮兵營
第90步兵團轄3個營
——此時的德國非洲軍僅有 22000 餘人。
1941年4月,埃爾溫·隆美爾把1940年就駐紮在利比亞的德軍唯一力量,數個裝甲連、數個炮兵連、數個防空連,以及全部勤雜人員整合為一個團。
又從第5輕裝師中抽調出一個炮兵營,合併到第90步兵團裡。由此,第90步兵團升格為第90步兵師。
但此舉,也僅僅是讓德國非洲軍擁有了兩個師,兵力達到 25000 人。而此時的義大利軍隊雖尚存6萬餘人,但早已是士氣低落,猶如驚弓之鳥,其戰鬥力不提也罷……
直到1941年5月2日,在埃爾溫·隆美爾的一再請求下,阿道夫才把第15裝甲師調入北非歸屬非洲軍團,隆美爾總算是真正擁有了一支主力部隊。
其後,隆美爾從第15裝甲師中撥出一個坦克營和一個裝甲炮兵營給了第5輕裝師。同時取消第5輕裝師的番號,改稱第21裝甲師。
又把第15裝甲師的一個裝甲擲彈兵團劃歸第90輕裝師。自此,隆美爾總算多拼西湊出來 3 個師,兵力達到 35000 餘人。
直到1943年3月9日,隆美爾離開非洲時,德軍在北非戰場再未增加過任何兵力,加上專業打醬油的義大利軍隊,德意聯軍總數不過 10 萬餘人,而英軍則有 11 個師又 4 個旅,兵力達 23 萬之眾,是德意聯軍的兩倍有餘。
丘吉爾藉口北非就是“第二戰場”,從而把隆美爾捧上了神壇!
既然北非戰場是丘吉爾拒絕斯大林提出開闢“第二戰場”的藉口,那麼,好不容易才找出了這麼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當然要拼命地去維護。
如果很快就把德國人打光了,藉口也就沒有了!
但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的良苦用心不是所有的英國人都能看得懂的。1942年初,英國的議員們實在對英軍在北非的低能表現感到極度憤慨,英國下議院發起了對戰時內閣首相丘吉爾的質詢——
“以大英帝國的舉國之力,怎麼就會打不贏區區3萬餘人的3個德國師呢?”
接受質詢的丘吉爾是叼著雪茄走進下議院的,他的態度是不屑的,解釋是敷衍的,他這樣說道:“埃爾溫·隆美爾是一個能與拿破崙·波拿巴相媲美的名將,所以我們的將領打不過他!”
不知道英國下議院的議員們是不是真的相信了丘吉爾的鬼話,反正這套說辭讓丘吉爾順利地通過了下議院的質詢。
同時也讓埃爾溫·隆美爾透過丘吉爾叼著雪茄煙的大嘴巴,從此在英國名聲大噪,成為了二戰德國的一代“名將”……
埃爾溫·隆美爾的“名將”之路
1935年,古德里安少將擔任第2裝甲師師長,曼施坦因少將則是德國陸軍總參謀部訓練部部長。
而此時的隆美爾少校剛剛晉升為中校,在馬利德希亞軍事學校擔任一名戰術教員。古德里安少將與曼施坦因少將估計怎麼都料不到,日後他們二位會與擔任教員的隆美爾中校齊名,並稱“德軍三大名將”。
1938年,此時的古德里安已是德國陸軍裝甲部隊總監,統管裝甲兵部隊的一切組織和訓練事項。曼施坦因也已調任第18師師長,正親自率領部隊佔領蘇臺德。
而此時作為馬利德希亞軍事學校戰術教員的隆美爾中校,才剛剛升任學校校長。
1939年9月,已升任第19軍軍長的古德里安中將正在閃擊波蘭,南方集團軍群參謀長曼施坦因中將也在“波蘭戰役”中如冉冉升起的新星,正在閃閃發光。
而“一代名將”隆美爾上校,此時正擔任著總理官邸警衛大隊大隊長。由於保衛阿道夫的任務幾乎由希姆萊和迪特里希指揮的黨衛軍包辦了,隆美爾指揮的這支國防軍警衛大隊成天無事可做,未來的“戰神”鬱鬱寡歡。
1940年2月,“名將”隆美爾終於找到個機會與阿道夫誠懇的促膝談心,一番高論後,從未擔任過營級以上作戰部隊指揮官的隆美爾,被阿道夫破格提拔為第7裝甲師少將師長,5月參加了“法國戰役”。
這是隆美爾自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一名中尉連長指揮作戰部隊,在時隔21年之後,第二次真真正正地作為作戰部隊的指揮官去參加戰鬥。
直到1941年2月,被任命為德國非洲軍軍長的隆美爾中將,在他軍旅生涯的前半生,幾乎沒有任何建樹,除了寫過一本叫作《步兵攻擊論》的書。
偏偏埃爾溫·隆美爾中將想要大顯身手的北非戰場,碰巧是溫斯頓·丘吉爾首相故意不想打贏的地方。
於是,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率領過一個連,僅在“法國戰役”中指揮過一個師的隆美爾,一仗封神,成為了“戰略大師”,變成了“軍事天才”,更贏得了“沙漠之狐”、“非洲之鷹”等等美譽……
但是,一旦美國捲入戰爭,同盟國實力得到加強,溫斯頓·丘吉爾首相也是會改變主意的!
美國參戰,“王者”隆美爾馬上就變回“青銅”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的第二天美國向日本宣戰,12月11日德國向美國宣戰。帶領美國正式加入二戰的羅斯福總統根本不相信英國首相丘吉爾的連篇鬼話。
羅斯福認為:德國非洲軍團是由一直擔任教員,基本上就連仗都沒怎麼打過的隆美爾指揮。而且這還是一支東拼西湊出來,連後勤都無法保障的部隊。盟軍如果連這樣的德軍都打不贏,那還談什麼取得戰爭最後的勝利?
經過大半年的準備後,1942年11月,由喬治·巴頓率領的美軍在北非登陸,一上岸便所向披靡,德意聯軍望風而逃。
美軍的加入,讓精於算計的丘吉爾當然看出有便宜可佔了,蒙哥馬利一發力,“王者”立馬變“青銅”,“沙漠之狐”隆美爾根本無視職業軍人的操守,毫不負責的將指揮權交給了自己的副手施圖姆將軍後,連滾帶爬地逃出了非洲!
關鍵時刻隆美爾竟然不在戰場,以致阿拉曼戰役結束後,“隆不在”這個暱稱就此名揚天下!
溫斯頓·丘吉爾1941年以北非戰場為藉口搪塞斯大林“開闢第二戰場”的請求,一不小心就讓北非戰場上湧現出來三位絕世名將。他們是隆美爾、蒙哥馬利和巴頓,不過在後人看來,真正的“王者”只有巴頓,其餘兩位卻是“青銅”。
1943年7月,逃離非洲的隆美爾出任西線B集團軍群總司令,負責防守荷蘭到法國漫長的海岸線。隆美爾不僅對盟軍的登陸地點判斷錯誤,甚至對盟軍發起登陸作戰的時間都沒有一個基本的預估。
1944年6月2日,大敵當前,仍然渾渾噩噩,不管不顧的隆美爾從諾曼底飛回家中,竟然去給老婆過生日。大戰將至,主帥竟然又再次擅離戰場。
6月5日,盟軍成功登陸諾曼底,德軍主帥隆美爾繼續“隆不在”,從而導致了德軍在整個西線的潰敗!
而在阿拉曼戰役中,依靠強大後勤擊敗“隆不在”的蒙哥馬利,卻也在諾曼底登陸成功的3個月後,根據錯誤的情報和憑空的想象,對著大幅軍用地圖用尺子量出了一個紙面距離,就非常樂觀的發起“市場花園行動”,最終使得盟軍官兵傷亡慘重,人員和裝備損失竟然超過了“諾曼底戰役”的兩倍還多……
可是,面對如此血腥的慘敗,蒙哥馬利竟然高調宣稱——“市行花園行動”成功了90% !
結語——
所以,埃爾溫·隆美爾是幸運的,甚至可以說是二戰中最最幸運的將領。
一個二十多年裡只顧教書育人,埋頭寫書,除了當連長時帶過百十號人以外,長期就不曾領過兵的“辦公室將軍”,在最最需要建功立業的時候,遇到了最最不想戰勝他的丘吉爾……
於是,一代名將、“沙漠之狐”就這樣被創造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