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民國時期還是在抗日戰爭結束後,在解放戰爭中,東北的經濟產業基礎儲存的較完整,東北幅員遼闊,資源豐富, GDP最高的時候佔全國百分之八十五,全國的重工業有 90%以上都在東北,農業不僅能養活東北全境人口,二戰時還大量出口日本本土。有句話叫:“得東北者得天下”此言不虛,早在抗戰勝利之前,
毛主席就已經提前考慮到了日本投降後要搶佔東北的問題。因此在1947年的中共七大上,特意建議選舉東北籍的同志入選候補中央委員。在七大上,東北軍出身的八路軍晉綏軍區司令員呂正操和山東濱海支隊司令員萬毅都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後來,這兩人也果然都被派到東北,呂正操擔任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萬毅則擔任東北民主聯軍第7縱隊司令員。除了呂正操和萬毅外,張學良的弟弟張學思也被任命為遼寧省政府主席。就從這幾項人事任命上,就可以看出領袖對東北的重視,對爭取東北民心的重視。
在抗日結束後,與飽受戰火的其他地方相比,軍事潛力如此之大,再加上東北對關內高屋建瓴的軍事地理優勢,怪不得在二戰快要結束前,國共兩黨都把東北視為全域性的重中之重,結果我們也知道了,國共雙方在東北的激烈鬥爭,以國民黨的全軍覆沒告終,那麼國民黨當年丟東北的原因有哪些呢,是林彪太能打,農村土改包圍城市,還是蔣介石犯了兵家大忌,三換東北統帥,軍心渙散,還是國民黨軍內間諜太多,國民黨輸於廟堂?這些都是原因,以上都是從國共兩軍來分析的,所以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要知道,東北戰局初期,四平之戰,
林彪失敗,放棄長春,一路被白崇禧趕到了松花江,而就是局勢大好的情況下,蔣介石下令停止追擊,並從 6月到 10 月,給了林彪休整重來的機會,最終讓林彪東山再起,反敗為勝。蔣介石在局勢大好林彪兵敗如山倒的情況下,下令停止追擊,這件事極有歷史爭議,也恰恰是這件事的背後,隱藏著國民黨丟失東北最主要的原因。 國際大環境對東北小氣候起了決定性影響 讓我們把視角,從中國東北的一隅之地,抬升到全球大局,就能懂那隻看不見的巨手了。
當時全球大環境的情況是,二戰結束,德日慘敗,歐洲打成一片廢墟,昔日霸王 英國人低下了曾經高傲的頭顱,在二戰戰火的映襯下,美國和蘇聯成為地球的主人。
雅爾塔會議上,地球兩位霸主美蘇瓜分了各自的實力範圍,建立了國際新秩序。 其中對中國的安排是:美國承認東北屬於蘇聯的勢力範圍,蘇聯承認美國在中國起領導作用。在蘇聯承認在東北不違背門戶開放原則後,美國承諾說服中國接受這個安排就是在這樣的國際大環境下,美蘇是不可能坐視東北被國民黨拿下的。即使戰爭初期,國民黨爭取到了美國幫他海運軍隊搶佔東北,但局勢一旦逆轉,四平之戰林彪慘敗,國民黨若順勢拿下東北,擁有中國大部分富庶地帶的國民黨加上東北的力量,對共產黨是有壓倒性的優勢的。拿下東北,蔣介石就可以統一大部分中國了,最重要的是拿下東北的蔣介石,不僅侵佔了蘇聯的利益,更讓美國感到沒把握能控制。
所以,美國在中國的代表馬歇爾口氣堅決的要蔣介石停止進攻,同時,美國實行了對國民黨全面的武器禁運。在美國的高壓力下,蔣介石無奈做出妥協,從 6 月到 10 月,近四個月,林彪收聚,休整,擴兵,訓練。4 個月後,林彪整頓訓練新兵和老兵,整編了 20 萬軍隊,並擁有蘇聯支援的武器。再次開打,國民黨已經是輸多輸少的問題了,蔣介石無奈掙扎,從杜聿明到陳誠到衛立煌,三換東北主帥,慌亂之態可見一斑。如果衛立煌早點逃走入關,國民黨還不至於輸的那麼慘。說到底,二戰之後,美蘇的國家利益都希望中國分裂。同理,相同的劇情也發生到了共產黨身上,三大戰役打完後,中共即將解放全中國的前夕時,斯大林開始頻繁暗示共產黨軍隊不要打過長江。1948 年 12 月斯大林轉給毛澤東一封國民黨政府請求蘇聯居中調停國共之爭的請求信。其意不言自明,就是要求毛澤東接受蘇聯出面接續馬歇爾的“調停”——讓中國南北分治理,陷入分裂。1949 年就在毛主席準備一鼓作氣打過長江的當口,1 月 10 日、11 日、14 日、15日,斯大林更是四次發電報給毛澤東,要中共和國民黨和談,分治中國。毛主席堅定認為,中共和蘇共是夥伴關係不是臣屬關係,如果聽命於外國,會讓中國陷入分裂的深淵萬劫不復。
這就是毛主席和蔣介石不一樣的地方,這就是毛主席的胸懷——不會讓華夏受制於外國。於是,毛主席和蔣介石有過相同的劇情,有了不同的結局。
用建國大業裡蔣介石的臺詞說:“南北朝可以出現在過去,但絕不會出現在今天,誰敢當這個千古罪人,那個膽子,我沒有。”可惜,老蔣只是在電影裡說出這句話。1947 年的 6 月,在東北局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蔣介石受到美蘇的威逼,他裹足不前。1949 年的 4 月,在全國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毛澤東受到美蘇的威逼,但他勇往直前,下令百萬雄師過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