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秋高氣爽我們跟隨“全域旅遊看陽江”旅遊體驗採風團一同前往陽江表竹村採訪拍攝。
以往,一說到農村,人們大多會想到塵土飛揚的鄉道、破舊低矮的泥土房、村頭巷尾中到處可見的垃圾……如今得益於美麗鄉村建設,這些在新洲鎮表竹村已成為過去。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表竹村,看看它的風貌和村裡發生的變化。
深秋時節,走進新洲鎮表竹村,一棟棟農家小院錯落有致,房前屋後綠意盎然,一派田園景象。近年來,表竹村緊抓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已建設完善了道路硬底化入村景觀綠道、環村路硬化美化、汙水處理、公共廁所、綠化地帶廣場等基礎設施,生活環境大為改善,群眾幸福指數大大提高。
革命老區積澱著紅色基因—恩陽臺獨立大隊舊址
這裡不僅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新面貌,而且曾經是獨立大隊活動的根據地,走進這座竹林掩映下,斑駁的青磚的古樸的院落,這裡訴說著71年前的往事。
1949年,解放戰爭進入戰略決戰階段。在恩平、陽江、台山三縣邊界地區,活躍著一支革命武裝隊伍——粵中人民解放軍濱海總隊“恩陽臺”獨立大隊,他們震懾敵膽、戰功卓越。獨立大隊的活動根據地之一就在表竹村,這裡就是恩陽臺獨立大隊舊址。
獨立大隊成立後,考慮到表竹村三面環水,一面通山的優勢,可形成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優勢,再加上表竹村建有陽東區游擊區交通情報總站,黨員群眾基礎深厚,於是便紮根於此,開展革命活動。
這裡原本是表竹小學,由村民湊錢於1941年建成。這裡既是村裡孩子們讀書的地方,還曾是“恩陽臺”獨立大隊的參謀部。學校第一任校長黃登高就是地下黨員。
那時候學校教室是部隊營房,球場是練兵場,武工隊員們就在這裡學習爬牆爬梯等技能。獨立大隊創造的輝煌戰績,大多數是在表竹小學策劃,然後興師出擊。勝利後,革命武裝隊伍又回到表竹小學進行休整。
解放戰爭期間,獨立大隊開展大小伏擊戰近40次,經歷敵人掃蕩18次,表竹村被燒燬房屋30多間。
我們又跟隨村裡展覽館館長來到了展覽館,這裡展出了很多革命文物和有關資料,更加深刻地瞭解了當時革命活動的光榮歲月。
在展覽館解說員的講解下,我們瞭解到了表竹村是革命老區村,擁有厚重的紅色文化底蘊,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其恩陽臺獨立大隊活動舊址見證瞭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恩平、陽江、台山三地開展革命鬥爭歷史。
引起我注意的是兩位八,九十歲的老人,她們駝著背,步履蹣跚地走進展廳,老人家走走停停,站在每一幅畫面前仔細觀看,邊看邊向人詢問,因為老人家講的是陽江當地方言,我沒有聽懂她們講的是什麼內容,後來經過當地人翻譯,才知道,原來老奶奶在找她丈夫大哥的名字,她大伯當年參加革命,在一次戰鬥中犧牲了,犧牲時的年紀大概二十歲左右。老奶奶後來在牆上貼著的革命烈士名單上找到了她大伯的名字,烈士的名字叫黃德銳,他是在49年的一次戰役中中彈犧牲的。
老革命講述老故事
這一次還為我們請來了1930年出生在表竹村的黃德謙,今年已經91歲高齡,是陽江為數不多仍存在的老革命,曾任恩陽臺獨立大隊長,雄獅連事務長,回憶起與敵人鬥智鬥勇的場景,老人家言語鏗鏘、眼中有光。
1947年,黃德謙17歲。那時,國民黨在正面戰場連續慘敗,為了挽救敗局,國民黨在各地強拉壯丁徵兵、徵糧、徵稅,加之國民黨對陽東地區的“清剿”,民眾苦不堪言。在這樣的形勢下,受革命前輩的教育影響,黃德謙投身革命,積極配合開展三縣邊區的革命活動。
1948年7月,陽東特區區委書記陳國璋、副書記林良榮帶領武裝骨幹黃德昭、李良生、陳森、彭忠等從陽春回到陽東建立武裝據點、發展革命力量。受上級指示,黃德謙與黃德昭、李水組建了表竹武工組,在當地發動群眾,反對國民政府徵兵、徵糧、徵稅,並秘密發展革命聯絡點。
及時傳送情報資料,是敵對鬥爭時期一項重要而艱鉅的工作。為了加強與各據點的聯絡,1949年初,地下黨人在表竹村建立陽東遊擊區地下聯絡總站。不到一年時間裡,十餘個聯絡點陸續建成,形成了秘密的情報交通網路,為日後配合開展革命鬥爭發揮了重大作用。
黃德謙使用過的望遠鏡,上面是他寫的說明書
據黃德謙回憶,當時表竹小學校長黃聯寶、教師黃學璇、陳國佐早就受到陽江地下黨的教育和培養,思想進步,積極協助革命黨人開展工作。他們晚上與解放軍同志一起向群眾散發傳單,對群眾進行宣傳教育,讓群眾瞭解共產黨的政策和主張,爭取群眾的支援和擁護。
在展廳裡我們還遇見了黃德謙的弟弟,89歲的黃德交老人,在和黃德交老人交談中瞭解到,老人家在1950年,17歲就參加了抗美援朝,54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也是一位革命戰士,由於時間的關係沒有更加深入的瞭解黃德交老人的革命事蹟,留下了遺憾。
最後,我幫黃德謙和黃德交倆兄弟拍了一張合照,祝兩位從戰火中走出來的老革命、老戰士永遠健康長壽!
革命老區積澱著紅色基因,表竹村依託珍貴的革命歷史資源,將脫貧攻堅與紅色文化相結合,在保護利用革命遺址的基礎上建設新農村,帶動當地紅色旅遊產業發展。
與此同時,還將舊址修復與特色農產品種植結合,打造紅色研學基地,豐富文旅元素,規劃建設紅色旅遊勝地,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