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偵7戰略無人偵察機作為我國最新航空力作,其不僅是我國在戰略偵察層面對標美國“全球鷹”戰略無人機的對標產品,更是全球第一個採用菱形機翼的無人機。而說起無偵7戰略無人機就不得不提及其原型機,也就是早在殲20隱身戰機首飛的2011年首次亮相的“翔龍”戰略無人機了,現如今雖然量產版本的翔龍最終以無偵7裝備服役,但是細數過去十年發生在無偵7上的變化還是非常大的。
首先說說試飛版本的翔龍和服役版本的無偵7最明顯的外觀變化吧,畢竟內在我們無從得知,而且為了國防安全也不能說,對比後發現最大的變化就只有四個,一個是試飛版本的單垂尾變成了兩個小尺寸的外傾雙垂尾+小尺寸雙腹鰭設計,另一個就是發動機尾噴口從之前的三角形變成了圓形設計,再一個就是整個機身變得更加的肥胖了不少,最後就是菱形機翼的變化了。
其實這四個變化的原因很簡單,首先說說為什麼原型機上的單垂尾在後面試飛定型後變成了外傾雙垂尾,單垂尾雖然有結構簡單、航向穩定性好的優勢,但是單垂尾也存在隱身效果不佳的多維控制力矩不足的問題,比如隱身效能最主要和翼面的投影面積大小有直接關係,單垂尾和機身頂部呈90度夾角,無論是從左面還是右面看,整個垂尾的面積都非常大,無疑增加了雷達波反射面積,而且單垂尾垂直於機身,只能提供左右方向的航向偏航力矩,功能比較單一。
後面定型版本改為外傾雙垂尾+小尺寸腹鰭後,由於雙垂尾單個垂尾面積更小、而且外傾角度下的投影面積更小,所以無論是從左面還是後面,或者是從側斜方向看,外傾雙垂尾的投影面積都要比單垂尾更小得多,雷達波反射面積也就更小,隱身效果也就更佳。而且外傾使得垂尾也能夠提供一定的升力和水平方向的力矩,有利於提升無人機的機動性。
第二個就是為什麼原型機上採用的三角形噴口,到後面改成了圓形噴口?的確三角形噴口的雷達隱身效果是更好的,這一點放在本身就很注重隱身效果的翔龍無人機上非常有優勢,但是三角形噴口會造成推力損失,而且也不利於發動機噴口噴出的高溫燃氣迅速與外界冷空氣混合降溫降低紅外輻射。所以後面定型版本改為了圓形噴口,圓形噴口雖然在雷達隱身效果上不佳,但是卻有著推力損失小,發動機噴出的高溫燃氣能夠迅速混合降低紅外輻射的優勢。
第三個就是整個機身略顯肥胖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放在後面定型的無偵7上很容易解釋,一開始的時候翔龍無人機可能因為只需要具備飛行能力,而且功能也比較單一,所以在機載裝置上安裝的並不是很全面,或者安裝的都是當時現成的機載裝置,那麼對於外形研發階段的翔龍無人機而言,只需要滿足這些現有裝置的容納空間即可,儘可能的降低機身表面積不僅能夠降低飛行阻力,還能夠降低雷達波反射面積。
但是對於後面定型後的無偵7無人機而言就不同了,其機身上搭載的很多機載裝置都更新為最新型號,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其加裝了大型戰略無人機必須裝備的主動射頻探測模組,再加上機身兩側的合成孔徑雷達和機頭位置分佈的紅外、鐳射、電視成像等機載裝置,外加上效能更先進的衛通天線等裝置後,越來越多的裝置需要容納,整個機身變得略微臃腫其實也是在證明無偵7在執行任務能力的提升。
最後還有一個很是明顯的區別就是,量產版本的無偵7的菱形機翼和之前原型機有很大不同主要體現在原型機的上下兩個機翼水平角度基本基本都是持平的,所以上下機翼連線位置有一個縱向的橫樑在支撐;但是量產版本的上機翼具有更大的下掠角度,這就使得兩個機翼之間的升力係數發生很大改變,同時兩個機翼之間的攔截方式也從之前的縱梁,改為了具備流線型的椎體設計。
相信這些改變中,上單翼的前掠下反角更大後除了能夠進一步增強上單翼的增升效果外,還有就是上單翼明顯的下掠,也使得氣流流過更靠前的後掠翼,再次流過上單翼時,氣流分離時間更晚,增升和機動性更強,同時流線椎體的使用,也使得上下兩個機翼的連線強度更大。
當然可以肯定是是無偵7的隱身能力肯定也要比原型機翔龍戰略無人機更為強大的多,自身的改進之處還有很多,細心的人還有看出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