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房地產行業而言,有一句話值得大家揣摩,那就是未來最不值錢的是房子,而最搶手的也是房子。表面上來看,這句話有點矛盾,畢竟商品價值取決於供需關係,物以稀為貴是必然趨勢。但從內行人角度來看,這句話充滿著近幾十年來樓市高速運轉的底層邏輯。
至於如何理解這個,其實也很簡單。從市場總量來看,我國存量市場的房子早已夠14億人居住,那為何還有這麼多人搶著買房呢?最核心就是住房需求發生本質變化,以前是剛性需求,只需要滿足簡單的居住體驗即可,所以小戶型、低質地段等房子成為批次式生產。而到了市場後半場,以小換大需求開始代替剛需需求,想有更大、更好的的房子成為每個家庭的剛性需求。
正是基於這樣的市場迭代,也許市面上不缺房子,但永遠缺的是好房子。而從房價角度來看,我們不得不承認房價還處於上漲趨勢,2021年上半年我國住房銷售面積為88635萬平方米,總銷售額92931億元,核算下來平均房價為10485元平方米,和去年的9860元平方米相比較漲幅達到6.3%。
當看到這裡時,我們不禁抱有疑問,老百姓收入漲幅可以達到6%嗎?答案顯然不會,也許是房地產經濟開始和實體經濟不匹配,也許是權重佔比過大,拉動效應略顯乏力。本輪調控佈局來看,不管是力度還是廣度,各個環節都開始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甚至有專家表示這一次樓市要改頭換面了。
當然得出這樣的結論並非憑空猜測,而是有著一定的事實依據來支撐。例如最近較為火熱的教育行業“雙減”政策和學區房的整頓,前者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幾乎所有的教育公司被迫裁員轉型,學時教育一瞬間成為熱點關注話題。而後者北京、上海紛紛試點一方面讓房源和優質學區脫鉤,另一方面使其教育資源流動,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固定劃分小區,從根本上上降溫了學區房市場。與此同時,隨著多個城市調整第二輪土地集中出讓制度,最近不少業界人士表示,北京供地規則或將調整為,土地溢價不得超過15%,且不得透過調高地價方式抬高房價,這一點官方也許沒有明確通知,但可能是大機率事件。
在這如此敏感的尷尬局面,10天內官方2次出手連續表態值得大家關注,8月17日高層重磅會議提出“第三次分配”的概念,簡而言之就是透過個人收入轉移和個人自願繳納和捐獻等非強制性方式再一次進行分配。事實上這一點和市場經濟最初的方針有關係,以前是“先帶動一部分人富起來”,而當下格局卻是那一部分人的確富起來了,但是卻無法帶動其餘人。結合樓市最真實場景就是,有的人連首付也湊不齊,有的人卻靠收房租實現財富自由。說白了這就是市場資源兩極化分佈的現狀,調控加碼、房產稅試點的目的就是徹底解放這頭部使用者的格局。
8月25日,高層會會議通過了審議透過《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21—2030年)》和《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年)》,明確要完善三孩政策配套支撐錯數,多措並舉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僅從這一點來看,我不禁想到今年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的資料,接下來3年內,我國新出生人口率降低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是不爭的事實,在這個時候刺激三孩政策出臺,其目的也是十分明顯,那就是持續釋放人口紅利。對此也許不管消費者內心到底是怎麼想的,但平心而論,解決年輕人結婚問題也許才是最關鍵的。
總的來說,從這2次高層強勢出手,本輪房價拐點又邁出關鍵一步,迎來拐點。當前樓市有什麼問題,其實每個人都心知肚明,例如炒房風氣、抬高成交價、市場虛高等,但歸根結底就是老百姓收入不匹配和人口上漲乏力的問題。而這一次官方最新舉動無疑是擊中了市場七寸,也許落地效果和理想不一致,但終究還是得不斷嘗試,因為市場穩定性和個人是否有能力買房有著直接掛鉤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