崢嶸歲月,永不褪色
熱血山河,浩氣長存
一場原本並不為世人熟知的戰役
進入大眾視野
而70多年前那段烽火歲月
那些“最可愛的人”
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追尋、所銘記
在大柳行鎮門樓村,94歲的抗美援朝老兵周可堂,就曾經歷過包括長津湖之戰在內的多次戰役。最近,記者來到周可堂家中,請他講述朝鮮戰場上那些驚心動魄的往事,重拾長津湖畔硝煙瀰漫的記憶,聆聽一位老黨員、革命軍人心中的平凡壯歌。
華東聞令 緊急入朝作戰
“我在宋時輪的部隊”
如今的周可堂,住在門樓村一方小院中,身體硬朗、思維清晰、表達流暢,精神面貌很好。他年輕時一直跟隨部隊作戰,抗美援朝之前,是華東野戰軍27軍81師242團2營3連的一名機槍兵,經歷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諸多戰役,因為屢屢建功,被提拔為排級幹部,在1949年1月淮海戰役後“火線入黨”,還擔任聯隊指導員助理,主要從事思想政治工作。
1950年10月,朝鮮戰爭擴大到中國邊境,周可堂跟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兵團入朝作戰,司令員是開國上將宋時輪。宋時輪戰鬥風格勇猛頑強,善於組織阻擊作戰,他的部隊以紀律嚴明、驍勇善戰著稱,任務就是對抗美國“王牌部隊”陸戰1師。這些在電影《長津湖》中都有所展現。
“接到命令後,我們的隊伍從上海出發,在泰安上了火車,穿過山海關到達丹東邊境線。下火車後,我們更換了肩章、帽徽,配發了武器裝備,正式以人民志願軍的身份入朝。”周可堂回憶道。
鐵路被炸 藏身雪山林海
“棉衣凍得能掰斷”
和電影場景相似,剛過邊境線,戰鬥還沒正式打響,敵軍的飛機已經在頭頂盤旋,一場場轟炸,讓土地和民居變成一片狼藉,入朝作戰的交通運輸線也被炸斷,火車無法前行。
“鐵路兵趁著夜色修鐵軌,我們則步行跑到周圍的山林裡隱蔽起來。”周可堂說。根據他的講述,當時那座山,正是中國與朝鮮的邊界山——長白山脈。當時這裡已經入冬,氣溫最低可達零下40多度,積雪都沒過膝蓋,最深的地方達到2米多。前面的隊伍經過後,積雪被踩實,山路滑如鏡面,攀爬起來非常困難,大家拄著搶,用了整整一夜的時間,才抵達山頂。天亮後,部隊跑步前進,棉衣很快被汗水浸透,一遇冷又結成了冰,用手一掰就能斷。為躲避敵機轟炸,只能在深山密林中行進。遇到村莊,戰士們就借宿在老百姓家,被褥不夠,大家12個人蓋兩床被子,背靠背互相取暖,衣服也沒時間烤,一接到指令繼續出發。
長津湖畔 雪地伏擊突襲
“很多人雙腳凍掉”
志願軍於1950年11月發起第二次戰役,9兵團奉命殲滅進至長津湖的敵人——美海軍陸戰隊第1師。他們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如果正面交戰,我軍幾乎無勝利的可能。為了不暴露目標,周可堂和戰友們白天潛伏在皚皚白雪之中,夜間悄悄摸到離敵軍只有二三十米的地方,投擲手榴彈,攻其不備。在敵軍慌忙抵抗的時候,發動火力猛攻,一舉攻下據點。透過這種“迂迴切斷、包圍殲擊”的戰術,終將一字長蛇似的敵軍1師分割為幾段,為戰爭勝利創造了條件。
在持續近一週的時間裡,戰士們夜間行軍作戰,白天潛伏雪窩,每天一趴就是十幾個小時。冒著零下40多度的嚴寒,戰士們腿腳埋在雪中,很快就凍僵了,最後根本無法動彈,潛伏結束後,周圍的村民都趕來幫忙搬抬,此時很多戰士的雙腿已經僵硬,抬都抬不出來。長津湖之戰,一個連隊200多人,損傷過半,其中大部分都是凍傷。而更有像“冰雕連”這樣的戰友們,直接被大雪永久地冰封在了長津湖畔。“我們軍團傷亡很重,大部分都是凍傷潰爛,戰士們有的被截掉雙腳,有的從膝蓋以下全部截掉……”說到這裡,周可堂表情凝重,聲音哽咽。而他作為一名政治幹部,主要協助連隊指導員挨個排、挨個班地做作戰動員,需要來回“爬動”,活動量相對較大,也因此保全了雙腳,卻落下了病根,至今小腿血液迴圈不暢,常年冰冷麻木、長滿白癬。但能手腳齊全活著回來,他覺得自己足夠幸運。
炒麵吃完 補給無法送到
“靠吃戰利品活下來”
在談到作戰時的伙食時,周可堂用“艱苦”兩個字來形容:“剛入朝時,還有餅乾可以吃,後來只剩下炒麵和煮熟的土豆。但是,土豆冰凍後啃不動,大家吃炒麵的時候更多。”
由於部隊潛伏在深山雪地中,不但敵人難以發現,連“自己人”也很難準確找到位置。炒麵吃完了,後勤補給送不到,戰士們餓得挖積雪充飢,但根本無濟於事。好在,每次打完勝仗,都能繳獲美軍的軍需物資,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家的性命之憂。
“美軍伙食真好啊,有牛肉罐頭、餅乾、奶粉、雞蛋粉,有香菸抽,車上有鍋爐燒熱水,每人還發固體酒精加熱食物……”在周可堂繪聲繪色的描述下,美軍的“滋潤生活”得以再現,但另一邊,志願軍們卻飢寒交迫、彈盡糧絕,雙方在物質條件上天差地別。
奮勇作戰 不顧個人生死
“打完長津湖,我成了指導員”
隨著傷亡的加重,國內不斷加派部隊增援,但由於地形複雜、人員分散,周可堂所在隊伍一直力量不足。即便在這種情況下,戰士們依然奮不顧身,全然忘記了生死。參軍前,周可堂念過幾年書,算是“文化人”。在做動員的時候,他特別強調“軍人的榮耀”,寧死不退、不當逃兵。他話語總是嚴肅而有力,讓戰士們熱血沸騰,又時刻謹記紀律,激勵著3連的戰士們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勝利。
前面是戰場,身後是祖國。周可堂“沒想過活著回來”,“上了戰場,生命早已交給了國家。”
在他的回憶中,有這樣幾個記憶深刻的片段。連隊有個戰士掉隊了,在路上遭遇一支50多人的美軍隊伍。危急關頭,他隱蔽起來,準備決一死戰。等敵軍靠近時,他突然扔出了手榴彈,炸得敵人措手不及,以為前面有大部隊埋伏,嚇得四處逃竄。而他,竟憑一己之力俘虜了幾名受傷的美軍。還有一位班長,身手非常矯捷,在大部隊打亂坦克步兵團後,像猴子一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爬上敵軍坦克,把手榴彈投擲到坦克內部,炸死坦克兵,配合兄弟連隊繳獲坦克。這幾名戰士,都榮立了特等功,而周可堂也由於表現出色,在長津湖等幾次戰役後,被提拔為連隊指導員。
△周可堂的立功證書
正是這一役,周可堂和戰友們迎戰強大的對手,用血肉之軀對抗鋼鐵洪流,最終給予美王牌部隊陸戰1師以沉重打擊,第9軍團殲滅敵軍1.3萬餘人。
連夜奔襲 截斷敵人退路
“6小時負重跑120多里”
長津湖戰役後,9兵團休整了幾個月,以恢復元氣。1951年春天,美軍換帥,周可堂和戰友們迎來更強大的敵手。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中,他們營的任務是包抄到敵人後方,拆掉棧橋,切斷敵軍退路,配合兄弟部隊剿滅美軍4個師。
“當時領導這樣形容,你們就像一把尖刀,穿過敵人心臟。”對於這句話,周可堂記憶猶新。他們1000多人兵分多路,半夜出動,揹負四五十斤的裝備和給養,靠著一張地圖和幾把手電筒,摸索著一路奔襲。有的戰友受傷跑不動了,別人架著他,繼續往前跑,絕不言退。行動中,周可堂一直衝在最前面,遇到敵人崗哨,就指揮戰士們修築工事,開槍壓倒敵人火力,然後繼續向前,在6個小時內翻越120裡地,以極少的傷亡,繞到敵人後方,拆掉了棧橋,讓敵軍無路可撤。最終,美軍4個師被圍剿,基本全部被消滅。而這次戰役中,周可堂也榮立了三等功。
五次戰役後,因國內戰備需要,周可堂1952年隨軍團回國,沒有參加後來的上甘嶺、金城戰役等,但一直在華東野戰軍的作戰訓練中發揮作用。
回憶往昔 多次激動落淚
“電影我沒看,但戰爭更殘酷”
長期的戰爭生活,讓周可堂落下病根。1958年年底,他因病以連指導員身份退役返鄉,一直在老家生活到現在。平時,他喜歡看新聞、看戰爭片,電視劇《跨過鴨綠江》中的很多畫面,都讓他潸然淚下。“電視劇拍得確實好,但戰爭比劇情更加殘酷。”周可堂說。在戰場上,他目睹過戰友被敵機炸掉頭顱,也見證過戰友被機槍穿透肚皮、五臟迸出……
電影《長津湖》上映,周可堂從電視上聽說了,但目前尚未觀看。“有機會可以看看,但電影都是經過加工的,拍得再好也無法還原真實的戰爭”,周可堂說:“你們從電影看看就好了,不會再經歷戰爭,不要再打仗了。”
信念堅定 一生對黨忠誠
“只要活著,就不忘自己是黨員”
從部隊返鄉前,他謹遵組織囑託,牢記自己的共產黨員身份,時刻發揮先鋒模範作用。返鄉後,正趕上“農業學大寨”運動,他帶頭開山鑿坡,整改400畝土地,打了多處水庫和平塘,讓荒山變良田,增長糧食畝產量,解決村民溫飽問題。
周可堂有5個女兒,老伴兒於1985年病逝,兩個女兒也先後離世。如今,94歲高齡的他身體還算硬朗,獨居在村中的老屋內,每月有2000多元的政策補助,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靠同住本村的三女兒、女婿照料,一日三餐、寒來暑往,過著簡單質樸的生活。
受革命工作的影響,周可堂身上一直保留著優良的傳統。仍感激黨的關懷之恩,一直堅持參加黨組織的各項會議活動,支援黨作出的重大決定,展現了一位建國前老黨員不忘初心、忠於革命的英雄本色。“俺不圖什麼,只要活一天,就不會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這句話,老人一直遵循著。
記者 厲智敏 攝影報道
記者手記:
與周可堂的交流,與其說是採訪,不如說是接受一次愛國主義教育。每一個娓娓道來的故事,無不是炮火灼燒、鮮血浸染的記憶。“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正是這忠勇之師,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對抗堅船利炮,守住了國門,護佑了人民,為國家贏得了尊嚴與和平發展的寶貴時間。
“該打的仗都打完了,後輩就不用打了……”採訪中,記者腦海中一直浮現著這句電影臺詞。山崗綠樹成蔭、城市華燈璀璨,當我們安心享受著歲月靜好,不能忘記,曾有這群身披戰衣勇士替我們負重前行。
豈曰無碑,山河為碑;何用留名,人心即名。如同《長津湖》中的主角們,周可堂也是凡人,但都擁有一顆偉大的心。每一個平凡英雄,都應該被銘記,被讓我們記住“長津湖”,記住那些以命相搏、護山河手足無恙的英雄們!願你我努力而向上,不負時光不負己心,不負英雄不負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