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相對日本海軍在伙食上面的充足與優越,日本陸軍的馬鹿們在飲食標準上雖然要遜色不少,但是由於擁有著走到哪裡搶到哪裡都侵略者優勢,所以在吃喝方面甚至比海軍還要豐富。而說起鬼子陸軍的野戰餐具,其赫赫有名的九二式野戰飯盒,能和三八大蓋一道,成為八路軍或者游擊隊在打掃戰場時,絕對不會放過的戰利品之一。
在九二式野戰飯盒沒有問世之前,甲午戰爭那陣子的時候就開始裝備的明治31年制式飯盒,為日軍第一種正式列裝的野戰餐具。這種制式飯盒通體採用硬質鋁材壓制而成,可以拆分為飯盒和湯盒。一般情況下,這種飯盒在做飯的時候,一個盛米,一個盛菜或者湯,可以直接把兩個餐盒疊放在由石頭或者著瓦當堆砌起來的簡易爐灶上進行加熱,對於野外行軍來說極為方便快捷。不過,這種明治31年式飯盒也有缺點,那就是耗材多製造成本比較高,這一項對於節儉慣了的島國人民來說是不可容忍的。
而日軍的九二式野戰飯盒則定型於1932年,設計藍本取決於德軍M31式野戰餐盒,這種德軍的M31式野戰餐盒也曾經被國軍裝備過一陣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容量大裝的多,1.7L的空間盛裝的食物足以填飽一個成年男人的肚皮。但是整個野戰餐盒除了主體之外也只有一個蓋子外帶與蓋子連線的提把,並沒有設計用來盛菜的隔層,這可能與西方人長期以來的飲食習慣有關。
當M31野戰餐盒到了鬼子們手中的時候,為了適應本土士兵的飲食習慣,日本人對這種野戰餐盒做了一些適合東方人的改進,除了增加用來盛菜的托盤之外,節省的島國設計師還改進了M31野戰餐盒原本用皮革固定的攜帶方式,就連原來的提把都給取消了。當然了,九二式野戰飯盒也可以兩個疊在一起進行加熱,行軍的時候也時大的套小的裝在一起由士兵個人攜帶。
比較特別的是,九二式野戰飯盒飯制有“4食份”和“2食份”的水量線,按照日軍方面的說法為“一食分”為“兩合”。在按規定放好米和水之後,經驗老到的日軍就會挖一條長長的淺坑,用樹枝把一長串的飯盒串起來,坑裡升起柴火集中做飯除此之外,在實際使用中有這種飯盒還有“各自炊事”、“組合炊事”、“中隊炊事”等炊事方式。“各自炊事”是各人用飯盒燒飯,用“掛子”即中蓋做副食,米飯如果和副食同煮則稱為“雜炊”。“組合炊事”也就是兩個人以上的做飯方式,就是把米飯、副食、湯方便製作,然後大家圍在一起開餐。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能夠讓士兵在高寒地帶作戰的時候還能吃上一口熱乎飯,日軍的餐盒會配備一個特殊的保溫袋。在抗戰前期,物資充裕的日軍還能拿兔子或者狗子的皮毛來製作保溫袋,而到了抗戰勝利的前夕,日暮西山的日軍由於資源的匱乏,各種軍用品的用材和製造工藝開始變得敷衍了事,餐盒外面的的保暖袋也變成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布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