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實力明顯並不弱小的日軍中路艦隊,哈爾西並不十分擔心。航空參謀莫爾頓中校堅稱,返航飛行員的彙報顯示,他們已經遭遇重創,艦炮和火控系統近乎失靈。哈爾西全盤接受了飛行員們的報告,他後來解釋說,“雖然他們的報告實際上樂觀得有些危險,但當時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他們。”哈爾西認為,嚴重受損的日軍中路艦隊即使能夠僥倖穿越聖貝納迪諾海峽逼近萊特灣,也勢必被第七艦隊護航航母的艦載機擊退。況且,還有奧爾登多夫火力支援大隊的眾多水面艦艇在等著他們。也就是說,日軍中路艦隊到達萊特灣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有確切情報顯示,這支艦隊中並無運輸船存在。即使最壞的情況出現,日本人突破所有防線進入萊特灣,他們也只能幹些打了就跑的勾當,對岸上的作戰起不到太大影響。既然如此,又何必像貓蹲在耗子洞口一樣埋伏在聖貝納迪諾海峽出口附近,錯失消滅敵軍航母的良機呢?17時左右,負責監視慄田艦隊的最後一架偵察機發回報告說,日軍艦隊已經掉頭,倉皇西撤,這回哈爾西徹底放心了。
哈爾西清楚,全軍北上要冒一定的風險。不過,迄今為止所取得的所有勝利,多半是冒了一定風險的,這是預料之中的事。戰爭到了收尾階段,哈爾西竟然還未親自指揮過一場像樣的海戰。當初在珊瑚海,他第一次失去了打擊日軍航母的機會。爾後在中途島,他因患病再次坐失良機,變相促成了好友斯普魯恩斯的脫穎而出。現在可能是最後的機會出現了,哈爾西覺得自己無論如何也得抓住它。如果能借本次作戰徹底消滅日軍航空母艦,那麼在今後的戰鬥中,美軍就“不必懼怕來自海上的威脅”。在珍珠港等待接班乃至後來征戰海上的幾個月時間裡,在起居室、待命室和軍官俱樂部裡,哈爾西不斷聽到人們對斯普魯恩斯用兵保守的議論乃至尖銳批評。他可不想像好友在馬里亞納海戰中那樣,讓日軍最後的航母力量逃之夭夭,因此被人指責缺乏攻擊性。
哈爾西竭力試圖為自己的行動尋找依據。他想起了尼米茲那句沒有序號的特殊命令:“盡一切可能,捕捉或創造機會摧毀敵軍艦隊。如果有這樣的機會或者能夠製造這樣的機會,那麼摧毀敵人艦隊就是你們的首要任務。”哈爾西據此認為,第三艦隊的根本任務就是進攻,而不是防禦。後來他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我的職責是率領第三艦隊摧毀日軍艦隊,而不是保護第七艦隊。”在這裡,哈爾西顯然把尼米茲命令中最重要的第一句話給忘掉了:“第三艦隊的任務,是為在菲律賓中部登陸的西南太平洋戰區部隊提供支援和掩護,協助他們奪取計劃中的所有目標,消滅該地區的日軍海空力量。”
第三艦隊司令部得出的結論依據兩個致命的誤判:他們嚴重高估了北路小澤艦隊的實力,同時低估了中路慄田艦隊的戰鬥力。所有參會軍官達成一致決定:棄守聖貝納迪諾海峽,全軍北上,進攻並殲滅日軍航母艦隊。“我們全速北上,”最後哈爾西一錘定音,“讓日軍那些航空母艦成為永久的回憶吧!”即使後來事實證明這是一個錯誤決定,哈爾西依然不願改口。“做出全力進攻北路艦隊的決策是很勉為其難的,”他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即使今天,但是如果還是在同樣的背景條件下,還是我當時獲得的那些資訊,我還是會做出同樣的決策。”
天色漸暗,到了該採取行動的時候了。但過早採取行動可能被日軍偵察機發現,打草驚蛇,敵軍就可能及時北撤到對他們有利的陣位。20時剛過,哈爾西來到旗艦的海圖室,用手指向最後報告的日軍北路艦隊的所在位置。“這就是我們要去的地方,”他告訴參謀長卡尼少將,“米克,告訴所有人,立即北上。”和慄田一樣,哈爾西已經48小時沒閤眼了。在發出上述指令之後,他回到了司令官艙室,準備利用戰鬥打響前的有限時間打個盹兒。
戴維森和博根很快收到了卡尼以哈爾西名義發出的命令:“麥凱恩第一大隊以最快航速向主力靠攏;戴維森第四大隊和博根第二大隊以25節快速北上,午夜時分與謝爾曼第三大隊匯合,25日清晨將對日軍航母艦隊發起攻擊。”20時24分,卡尼同時致電金凱德、尼米茲和華盛頓的金上將(《第三艦隊242024電》):“戰報顯示,位於錫布延海的敵軍艦隊已遭受重創。我正帶領三個特混大隊星夜北上,預計將在明日拂曉時分打擊敵軍航母艦隊。”
任何讀過哈爾西下午15時12分電報的人,都會認為他手中現在有四支大隊:謝爾曼、博根、戴維森三個航母大隊和李中將以新式戰列艦為核心的第三十四特混艦隊,至少金、尼米茲和金凱德都是這樣認為的。他們一致以為,哈爾西在電報中說率三個特混大隊北上,預示著剛剛組建的第三十四特混艦隊被留下來守衛聖貝納迪諾海峽。金凱德後來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我相信被留下來的是第三十四特混艦隊,因為無法相信哈爾西會留下其他艦隊。從艦隊組成來看,第三十四特混艦隊也最適合留下。”
尼米茲和他的參謀們與金凱德的判斷一樣。尼米茲只是擔心,哈爾西只留下缺少空中保護的第三十四特混艦隊,是否能夠完成阻擊日軍中路艦隊同時反擊日軍空襲的雙重任務?出於對好友的信任,以及早就養成的讓一線指揮官自主決定戰術的習慣,尼米茲並未採取進一步的干預措施。
此時斯普魯恩斯恰好也在珍珠港,他正組織第五艦隊的參謀班子制定進攻硫磺島的計劃。習慣做撒手掌櫃的斯普魯恩斯肯定不會陷入具體事務,他把作戰計劃的制定統統交給了新任參謀長戴維斯少將。值此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即將打響之際,斯普魯恩斯當然會給與高度關注。在得知前線的相關情況之後,斯普魯恩斯用手指向聖貝納迪諾海峽東出口,用他那一貫的輕聲細語說:“如果是我,就會把兵力放在這個地方。”
所有人都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按照哈爾西下午15時12分的電報,他的旗艦“新澤西”號屬於實際上並不存在的第三十四特混艦隊。熟悉“蠻牛”脾性的人怎麼會相信,他派出所有航母北上進攻敵航母艦隊,而將自己留在海峽之外等待一支業已遭受重創的水面艦隊,那支艦隊會不會來尚未可知。如果大家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哈爾西電報中說“正在北上”預示著“新澤西”號也在北上之列,同時意味著事實上並不存在的第三十四特混艦隊根本不可能留下來。
如果哈爾西在電報中明確說明“所有特混大隊”,而不是“三個特混大隊”,上述誤解就不會發生,萊特灣海戰的結果很可能會迥然不同。在1959年5月的《海軍學院學報》上,金凱德海軍上將——他於1945年4月3日獲得晉升——發表了一篇論述海軍高階將領必備素質的署名文章,文中寫道,“軍人應該能用英語清楚地、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他發出的命令應該是明確的。”參加過太平洋戰爭的人都清楚,金凱德這段話影射的是誰。
謝爾曼少將完全贊成哈爾西全軍北上的決定,他正在為白天損失“普林斯頓”號而耿耿於懷。“北方敵軍航母艦隊已經是我們餐桌上的肉,”謝爾曼告訴身邊的參謀們,“他們的距離已經足夠近了,這回他們是跑不了的。戰場態勢完全是我喜歡的那種,而且我感覺到現在我們有機會徹底消滅敵軍艦隊主力,包括寶貴的航母在內,這是日軍無法承受的損失。”
支援哈爾西決定的人絕不在少數。即使在後來真相大白於世的情況下,第三十八特混艦隊作戰參謀吉米·薩奇上校依然堅決贊成哈爾西的做法。“如果我是哈爾西將軍,而且這件事情從頭再來一遍,甚至是知道了那些書上所寫的一切之後,”薩奇說這話時戰爭已結束數年了,“我仍然會選擇北上追擊日軍航母,我認為哈爾西將軍的決策非常正確,雖然這確實有些冒險。”
並不是所有人都贊成上述看法,米切爾的參謀長阿利·伯克上校就相對冷靜得多。伯克認為,既然日軍艦載機當天白天參與了對謝爾曼大隊的攻擊,也等於說,他們的航母已經在第三十八特混艦隊以北海域停留至少一天了。它們為什麼不配合呂宋島上的日軍陸基戰機進攻第三艦隊,以徹底清除中路艦隊的障礙呢?另外據返航飛行員報告,大量倖存日機並未飛向北方,而是飛向了呂宋島方向。
伯克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日軍之所以沒有那麼做,不是因為他們不想,而是做不到。在馬里亞納海戰中,伯克曾親眼看到日軍飛機像“火雞”那樣被無情屠戮。之前的臺灣海空戰中,又有大量日軍艦載機被擊落。伯克認為,日軍遭受的慘重損失使它們已經不可能再有足夠的受過充分訓練的飛行員來組織一次像樣的海空戰。如果真是那樣,它們為什麼還會出現在北方?那就只有一種可能:即使他們不能將第三艦隊從日軍中路艦隊的前進之路上驅走,但他們完全可以犧牲自己,將第三艦隊主力從中路艦隊的前方引開。也就是說,北方出現的日軍航母很可能僅僅是誘餌。伯克的分析和判斷與日軍的意圖完全吻合:這傢伙戰後能連任三任海軍作戰部長,果真不是浪得虛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