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位列我國開國十大將軍之首,曾創下蘇中戰役"七戰七捷",孟良崮圍剿張靈甫,渡江後解放上海等卓著的功勳。新中國成立後,粟裕因戰功顯赫,軍中聲望極高而被授予總參謀一職,統率中國軍事全域性。然而在粟裕總參謀之下,還曾一共有過11名副參謀,這些副參謀長同樣是身經百戰的中國解放軍名將,有的甚至還是粟裕昔日的"老上司"。那麼這11名副參謀都分別是誰?他們又各自在中國的革命戰爭中樹立過怎樣的功勳?
第一位副參謀:陳賡
陳賡是在粟裕之下的所有副參謀長中最富有傳奇經歷的將領,1955年與粟裕同樣被封為大將軍銜。1916年,陳賡便投筆從戎參與革命,編入湘軍魯滌平部參與護法戰爭。國民大革命時期,陳賡更是因隻身救蔣介石逃出戰場而被後人津津樂道——若陳賡當時不救蔣介石,中國的歷史或許會有因此改寫的可能,但當時的陳賡也並不會知道蔣介石會在1927年背叛革命。1933年,陳賡不幸被捕,蔣介石為報陳賡救命之恩,故也未殺陳賡。
抗日戰爭期間,陳賡擔任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先後參與娘子關戰役、井陘口戰役、解放沁源戰役,這一時期的陳賡因電視劇《亮劍》中的"旅長"形象而廣為後人所知。解放戰爭時期,陳賡則在聞喜、夏縣直面胡宗南311旅、167旅,並予以敵方沉重打擊。在晉西南戰役中,陳賡解放城鎮30餘處,殲敵萬餘人,為我軍在陝北、晉西北地區扳回戰場主動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陳賡除了擔任副參謀一職外,還積極籌辦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為我國未來的軍工發展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人才。
第二位副參謀:黃克誠
與粟裕、陳賡相同,黃克誠也是在1955年被授封為大將軍銜的解放軍將領。1928年,黃克誠參與湘南起義,正式投入我黨的革命事業當中。起義暴發後,又隨朱德踏入井岡山,成為最早一批登上井岡山的紅軍。土地革命和長征期間,黃克誠以"敢言"而著稱,多次反對當時王明的左傾冒險軍事行動,但也因為他的敢言,而一度遭到當時以王明為中心領導班子的排擠,從政治委員一路被貶到普通戰士,但在此期間黃克誠依然對黨毫無怨言。
抗日戰爭時期,黃克誠重新被起用,先後擔任我國軍委衛生部部長、紅1軍團第4師政治委員、紅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等重要職務。在擔任第115師344旅政治委員期間,黃克誠與旅長徐海東多次擊退日軍對晉察冀邊區的"八路圍攻""九路圍攻"。解放戰爭時期,黃克誠又一次扮演了他"敢言"的角色,於1945年寫下《對當前局勢和軍事方針的意見》,呼籲解放軍應立刻率軍開赴東北,建立革命根據地,最終我軍採納黃克誠建議,派遣四野挺進東北,為我國的解放戰爭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後,黃克誠也多次以"直言"、"敢言"而力挽狂瀾,為中國在建設時期的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位副參謀:許世友
許世友是十一位副參謀中最為特殊的一位,論資歷,許世友曾在長征期間擔任紅四軍軍長,而當時粟裕則是紅四軍的參謀長,位列許世友之下。但在解放戰爭時期,許世友反而成為了粟裕麾下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的司令員。眼見昔日部下竟成自己的上司,許世友對此自是有諸多不滿,因此與粟裕常有爭執。但是許世友為人也常從大局考慮,故雖脾氣火爆,但仍與粟裕一同並肩作戰,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做出了貢獻。
許世友在解放戰爭時期,以攻克濟南而著稱。濟南自古以來便是一座堅城,明朝靖難之役時,朱棣也曾在此久攻不下。為此,毛主席特批由許世友來指揮濟南攻堅戰,而許世友果然不負主席重望,發明"牛刀子戰術"令華野第九縱隊僅用8天時間變攻克濟南城,創下了中國歷史上的濟南攻城記錄。
令後人稱道的是,許世友個人和毛主席之間有深厚的友誼關係。據稱,在20世紀70年代許世友被特批入京,准許持槍保衛主席的個人安全。
第四位副參謀:張宗遜
張宗遜在所有副參謀中排行資歷最老,1924年便加入共青團,1926年考入黃埔軍校政治科,並正式加入我黨。1927年同毛主席一起發動秋收起義,並登上井岡山,同樣是最初上井岡山的一批老紅軍。
抗日戰爭爆發後,張宗遜任八路軍第120師第358旅旅長,在取得雁門關大捷後,張宗遜指揮部隊開赴晉察冀邊區,指揮滑石片伏擊戰,殲滅日軍700人。解放戰爭期間,則擔任大同前線指揮部司令員,指揮大同-集寧戰役,共殲滅國民黨軍1.2萬人,隨後又挺進大西北,橫掃扶郿、蘭州,為我國的解放戰爭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張宗遜在西北軍區擔任副總司令員一職,在職期間淡薄名利,即便1976年臨近退休之際,也為當時發生地震的唐山籌款籌物,頗得周圍同事的尊敬。
第五位:李克農
相比其他參謀長,李克農的出身最為特殊——他並非是軍人出身,而是在我黨中進行情報工作的,有著我黨"特工之王"的美譽。1932年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政治保衛局局長、紅軍工作部部長,在長征途中一方面和張國燾為代表的分裂勢力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另一方面則積極做紅軍行軍路線的情報工作,確保紅軍大部隊平安抵達陝北地區。
解放戰爭期間,李克農擔任我國軍委情報局局長,多次破譯國民黨軍方電臺,使國民黨指揮官的作戰計劃有時竟會先出現在我軍的桌前。新中國成立後,李克農又多次與潛伏在大陸的國民黨間諜勢力、英美等西方國家情報勢力進行堅決鬥爭,一度被美國的FBI情報部門視為"最大的敵手"。
1962年,李克農因腦溢血因病去世,有傳聞稱,美國中情局等情報部門為此鬆了一口氣,聲稱"要讓部門員工休假一天"以作放鬆。
第六位:楊成武
楊成武在我軍中位列"三楊"之一,於1929年加入中國革命,擔任紅一軍團第四軍第三縱隊幹事一職。在紅軍長征途中,以善打硬仗著稱,其麾下部隊常作為先頭開路,於四渡赤水、搶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奪取臘子口等戰役中先拔頭籌,為紅軍在長征路上的前行做出了重要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楊成武任晉察冀野戰軍第二政治委員,在清風店戰役中殲滅國民黨一萬三千餘人,俘虜國民黨第三軍軍長羅歷戎。後又指揮解放石家莊戰役、淶水戰役,被朱德稱讚為"全軍解放大城市作戰"的標杆。
新中國成立後,除擔任副參謀長一職外,楊成武還身兼北京戰區司令員一職,拱衛京師的大門,足以證明其軍中地位。
第七位:王震
王震於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正式加入工農紅軍,具有著十一位副參謀中數一數二的老資歷。長征期間,王震曾擔任湘贛軍區代司令員,並在極為惡劣的條件下於開闢湘鄂川黔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則擔任120師359旅副旅長一職,在職期間指揮邵家莊伏擊戰、陳莊戰役等戰鬥,多次擊傷日軍高官,被日軍稱為"鐵旅"。
解放戰爭時期,王震配合陳賡發動呂梁戰役,痛擊陝、晉兩省國民黨軍。1949年,我國特派王震解放大西北地區,同年王震攻克玉門關,對新疆地區國民黨軍形成甕中捉鱉之勢,對我國解放大西北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王震除擔任副參謀一職外,更重要的工作是1954年成立新疆建設兵團,在中國邊疆地區進行開荒和屯田,1955年則主持了北大荒的開墾工作,將北大荒變成了中國的"北大倉"。
第八位:鄧華
鄧華於1928年參與湘南起義,投身中國革命。在土地革命期間,鄧華親自指揮所率部隊協同紅一團開展"第五次反圍剿"戰鬥,打退國民黨三個師輪番進攻,彰顯其卓越的防守戰軍才能。
解放戰爭期間,鄧華擔任遼西軍區司令員,配合林彪、羅榮桓進行東北作戰,並參與秀水河子、四平保衛戰等戰鬥,為東北地區的戰略反攻奠定了基礎。平津戰役中,鄧華又創下了29小時內攻克天津的歷史記錄,在軍中廣受稱讚。
新中國成立後,鄧華又參與解放海南島、上甘嶺戰役等多次戰鬥,為新中國的國防建設付出了畢生心血。
第九位:韓先楚
韓先楚於1927年參與黃麻起義,投身中國革命,隸屬徐海東的紅二十五軍,長征期間,參與勞山戰役、直羅鎮戰役,立下卓越戰功,創下半年之內從營長提升到師長的升職記錄。
解放戰爭時期,曾在東北地區配合林彪、羅榮桓進行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為東北地區的戰略反攻奠定基礎。遼瀋戰役暴發後,韓先楚指揮所在三縱投入戰鬥,其麾下部隊在胡家窩棚搗毀廖耀湘部兵團指揮所,活捉廖耀湘。
新中國成立後,韓先楚同鄧華一起參與解放海南島的戰役指揮工作,僅以兩個軍的兵力攻克海南島,擊敗了國民黨當時以"善防"而著稱的將領薛嶽,創下解放軍登陸作戰的首次勝利。
第十位:彭紹輝
彭紹輝於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加入彭德懷的平江起義,正式開始軍旅生涯。曾參與第三、四、五次反圍剿戰役,右肩和右虎口受傷,第四次反圍剿左臂身中兩彈,後因感染而截肢,故有"獨臂將軍"之稱。
解放戰爭時期,彭紹輝擔任呂梁軍區副司令員,在職期間連攻克永和、大寧等30餘座縣城,為陝甘寧晉綏地區的解放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太原戰役結束後,彭紹輝經軍衛生部部長張德炎介紹結識了晉源人張緯,二人最終結為伉儷,二人因此成就了一段佳話。
新中國成立後,彭紹輝還擔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等重要職務,為中國的軍工技術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十一位:張愛萍
提及張愛萍,很多朋友對將軍的瞭解是他與鄧稼先的一段友誼。1955年,張愛萍主持參與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的國防科技發展計劃工作,籌備原子彈的研發。在張愛萍主持下,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中國成為了第五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
而在革命戰爭時期,張愛萍的貢獻同樣卓著。1929年,張愛萍加入中國工農紅軍,投身中國革命,長征期間投入婁山關和強渡烏江戰鬥。抗日戰爭期間,張愛萍又指揮陳集殲滅戰戰役,消滅日軍三十五師團一箇中隊的兵力。遺憾的是,在1945年11月抗日戰爭結束不久張愛萍便因車禍受傷,後轉送至蘇聯治療,也因此他並未在解放戰爭時期立下功勳,但他在建國後他主持研發原子彈的工作就足以讓他名垂青史。
以上便是粟裕之下的十一名副參謀長,雖然軍銜不同,但他們均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付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是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的歷史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