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氣虛與心陽虛
包括某些虛弱病症,神經官能症,心絞痛,心梗、心律不齊,心衰,休克等病症,具有以下徵候者。
主症:心氣虛則心悸、氣短、自汗,活動時加重,胸前憋悶,面色晄白;苔白,舌質淡,脈細弱或結代。心陽虛在心氣虛的基礎上,又出現畏寒肢冷症狀。嚴重則發生心陽虛脫,大汗淋漓,昏迷不醒,四肢厥冷,脈微欲絕。
病機: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時,心肌鼓動血脈力弱,心搏加快,故心悸氣短,脈細弱。心陽不振時陽氣不通,心脈痺阻,故心胸憋悶;陽氣不達於面,故面色晄白。心氣不足,衛外之氣不固,則自汗。氣來不勻,則脈結代。陽氣不達於肌表,則形寒。心陽虛脫時,心液隨陽外溢,則大汗淋漓;神失所主,故昏迷不醒;陽氣不達於四肢,故四肢厥冷,脈微欲絕。
治法:補心氣、溫心陽、安神。
藥物:
補心氣:人參、黨參、黃芪、西洋參、太子參。人參能使真氣起於無有之鄉。
溫心陽:附子、肉桂、乾薑,久病用吳茱萸。
安心神:茯神、遠志、棗仁、柏子仁、五味子、夜交藤、龍骨、牡蠣、龍齒、硃砂、琥珀、磁石。
隨症加減:心悸用人參,心胸悶痛加元胡、桃仁、紅花;多汗用龍骨、牡蠣、五味子;不眠加茯神、遠志、棗仁、柏子仁;水腫加茯苓、澤瀉、牛膝、車前子、豬苓。
方藥舉例:
心氣虛用四君子湯加減,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心慌重用人參20克,心陽虛加附子15克,心陽虛浮腫合五苓散。心陽虛脫用參附湯,人參50克、附子20克。
二、心陰虛與心血虛
包括某些虛弱症,神經官能症,貧血,白細胞低下,血小板減少等。
主症:心悸心煩,健忘,失眠多夢,脈象細弱為心血虛;兼有五心煩熱,盜汗,顴紅,口乾,舌幹尖赤或口舌糜爛為心陰虛。心血虛,舌質淡白,面色萎黃、或蒼白。
病機:心血虛,血不外榮,則舌質淡白,面色萎黃、或蒼白;心血不足時心陽偏亢,血熱流速快,則五心煩熱,盜汗,顴紅,口乾,舌幹尖赤或口舌糜爛。心血虛,神不內守,故失眠多夢;入睡後,陽附於陰,陰虛,陽無所附,津液隨陽外洩而為盜汗。
治法:補血、滋陰、安神
藥物:
補血:用四物湯,補血生血重用地黃、白芍各50克,生精血;活血補血重用當歸、川芎各30—50克,但重用當歸30—100克,則出現緩瀉,因此,不是血虛便秘,當歸、川芎用25—30克;白細胞低,加阿膠以補膠原蛋白。
滋陰:用生地、玄參、丹皮、天冬、麥冬。重者用水牛角、牛黃。
安神:用茯神、遠志、棗仁、柏子仁、夜交藤、龍骨、牡蠣、龍齒、硃砂、琥珀。
隨症加減:心煩加梔子,口舌生瘡、糜爛加燈心草、竹葉、木通、黃連;盜汗加龍骨、牡蠣、麻黃根、低熱加地骨皮、青蒿。
方藥舉例:
心陰虛用地骨皮飲,心陰虛失眠用天王補心丹。
三、心火上炎
包括舌炎、舌體糜爛、口腔潰瘍、支原體感染、血熱、病毒性心肌炎,不明原因低燒。
主症:以舌尖紅、舌體糜爛或潰瘍、五心煩熱為主症。或見夜寐不安,口渴思飲,尿黃、尿痛。苔黃,脈數。
病機:心開竅於舌,心火上炎,則舌尖紅、舌體糜爛或潰瘍;心火內熾,則煩熱不眠;熱傷津液,則口渴思飲;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火移於小腸,則尿黃、尿痛;苔黃,脈數無力,為陰虛內熱之象。
治法:清心瀉火
藥物:
滋陰:用生地、玄參、天冬、麥冬、牡丹皮。
清火:用竹葉、蓮子蕊;重者用黃連、梔子,蘆根、茅根。
隨症加減:口渴思飲用天花粉、生地、玄參、麥冬;舌瘡重者加連翹、青黛、板藍根、木通。
方藥舉例:一般用導赤散加減。竹甘通地。竹葉、甘草、木通、生地黃。
四、胸陽不振、心血瘀阻
常見於重症心律失常、心絞痛、心梗。也見於一些疾病晚期。
主症:心前區或胸骨後刺痛或悶痛,心悸怔忡,脈象澀結;重者面色青紫,舌質紫黯,口唇手足青紫,四肢冰冷,昏厥,脈微欲絕,為心元暴脫。
病機: 胸陽不足,血行障礙,心脈痺阻,故有心前區或胸骨後刺痛或悶痛,心悸怔忡,脈象澀結;四肢冷,脈微細欲絕,為陽氣不達於四肢所致。
治法:活血化瘀,大補元氣。
藥物:
活血化瘀:用桃仁、紅花、水蛭、赤芍、丹參、鬱金。代表方劑用血府逐瘀湯。
治療心悸怔忡:大補元氣用人參。
四肢發冷加附子,代表方劑用參附湯;脈微欲絕,人參重用到50克,黨參重用到300克。
五、痰迷心竅:患者腦血管意外,中風、腦卒中、腦出血多數此症。
主症:意識朦朧,甚至昏迷不醒人事,喉中有痰聲嚕嚕,苔白膩,脈象滑數、弦滑。
病機:心主神志,痰蒙清竅心腦,產生神智障礙,故有朦朧、昏迷不醒。滑脈主痰,故脈滑;數脈主熱,患者發熱,弦細相兼而數,主病位在腦。
治法:滌痰開竅,清熱。
藥物:
清熱開竅用安宮丸。
滌痰:用貝母、天竺黃、膽南星、竹瀝;化寒痰用陳皮、半夏、遠志、天南星。
開竅:用石菖蒲、鬱金。丸散可用麝香、冰片
寒痰代表方藥:滌痰湯、蘇合香丸。
清熱代表方劑:清瘟敗毒飲。
六、痰火擾心:主要是神智疾病,西醫的精神分裂症、癔病、躁狂狀態。
主症:胡言亂語,哭笑無常,狂妄躁動,怒目而視,打人毀物,幻聽、幻視,舌質紅,苔黃膩,脈象滑數、弦數。
病機:痰火擾心,則神智錯亂;火屬陽,陽主動,故表現為興奮狀態(亢進);怒目而視,打人罵人,幻聽幻視,是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擾亂輕竅(心神)所致。苔黃膩,舌尖紅是火盛;脈滑為痰,脈數為熱,脈弦為肝火,弦滑數相兼,為病位在腦。
治法:清熱化痰開竅。
藥物:用礞石滾痰丸,安宮丸加減。
清熱:用黃芩、黃連。
瀉肝火:用龍膽草、柴胡、黃芩、生牡蠣。
滋陰涼血:用玄參、生地、丹皮、水牛角。
化痰:用竹茹、川貝母、膽南星、半夏。
開竅:用石菖蒲、鬱金。
安神:用硃砂、琥珀、遠志。
七、小腸氣痛
西醫的腸痙攣、疝氣。
主症:小腹絞痛,脹痛,腸鳴,排氣則舒,或者陰囊疝痛,苔白,脈弦。
病機:小腸之氣,感受寒涼,寒性收引則疼痛;腹脹腸鳴,則氣滯,排氣則舒是氣滯暫通,而症狀緩解。小腸下墜陰囊,是疝氣作痛。苔白為寒,脈弦為痛。
治法:行氣止痛
藥物:
理氣:用枳實、枳殼、厚朴、木香、陳皮。
疝氣:用吳茱萸、青皮、烏藥、川楝子。
止痛:用元胡。
隨症加減:疝氣加橘核、荔枝核。寒甚加附子、肉桂、補骨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