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小喜愛乒乓球,開始是用算術的小黑板在戶外水泥臺子上打,沒有球網,擺的是磚。甚至有的時候乒乓球打破了,踩癟了,還用膠布粘起來,或用開水泡一下。這麼簡陋的條件,自然談不上什麼正規的啟蒙。
水泥球檯
之後因為工作原因,時打時不打,但一直都是瞎玩,沒有教練指點,也沒看過理論書籍,那時候網路也不發達,自然也沒看過相關影片。即使在電視裡看乒乓球比賽,也只是看個熱鬧。一直到2015年,開始重新堅持打球,邊打邊看、邊打邊學、邊打邊琢磨,開始研究器材、動作、腳步、戰術、心理……發現原來有這麼多門道。可是,多年沒有理論支撐的隨意,導致粗糙的框架已經形成,難看的動作越用越熟,終於成了標準的“野球手”一名。這裡的“野球手”特指啟蒙學習無正規教練、打球經歷豐富且具備一定實戰能力,超級熱愛乒乓的純業餘球友。
網路圖片,看動作就是“野球”
技術 百花齊放
相信好多基層的球友,都是和我差不多的練球歷程,沒有經過專業訓練,自己瞎打導致框架不合理,動作不規範,但又非常刻苦,非常想提高水平,卻苦於不得法。更有甚者,走上了兩個極端。
一個極端是基本功派。過於強調基本功,從正手攻球框架開始練起,一板一眼,想著能從頭再來,重新打造合理、完整的動作體系。實際上,大部分“野球手”又是鏖戰多年的“球油子”,改變常年形成的動作框架比零基礎學習要困難許多倍,很少有純業餘的“野球手”能徹底轉變為完全正規的框架動作的。
另一個極端是“一招鮮”派。彈擊、死推、鐵搓等等,雖然動作不合理,但由於大量使用,導致在一個技術上強項突出,並且很有自己的心得,形成了自己的獨有特色,每每使用成功,就會得到觀眾的稱讚。長期下來,以此為主要得分手段,不斷強化,荒廢了其它技術,形成了不完整、不平衡的技術結構。
其實,真正的野球高手都是以上兩者兼顧的。一方面,學習借鑑正規的技術動作,經常有意識地進行規範的對打或多球練習,但又不強求動作的完全改變,主要追求相對合理。另一方面,自己的特長技術會繼續深入挖掘,不斷強化,但也會兼顧其它技術動作,更主要的是透過各種技術的組合,為自己的特長技術創造發揮的機會,進而形成自己的多個得分套路。
器材 千姿百態
這裡的器材主要指球拍。符合上面“野球手”定義的球友,器材一般不會太差。底板和膠皮一般都是主流品牌。其中,雙反打法裡,底板中橫版的維斯卡利亞和直板的泰克西姆應該佔得比重較大,膠皮呢,正手狂飆,反手澀套又是比較主流的選擇。顆粒膠皮的選擇相對反膠要少一些,正膠、生膠、長膠也各有所愛。
不過,什麼底板搭配什麼膠皮?搭配多少度的膠皮?狂飆是否灌膠灌油?多長時間灌一次?長膠是否要海綿?等等無數個器材搭配的問題,讓廣大球友在球場之外,又多了不少費心思考的事情。概括有三:
一是發燒派。捨得投入,敢於嘗試,但自己主見不足。網路文章、介紹影片、高手交流都可能直接致使他對器材的更替。多年以來,各大品牌主流底板、經典底板挨個購置嘗試,粘套、澀套、各種品牌、各種度數也經歷頗豐。長年沉浸在新器材、新搭配的新鮮感和更換前的糾結感中。
二是專一派。打法固定後,一套器材搭配從一而終,長年不換。但每天打球后擦拭球拍,貼上保護膜、裝入球套等規定動作次次嚴謹,同品牌、同型號膠皮定期更換,適時灌膠灌油。極度信任自己的器材,小小的變化都引起心理上的不舒服和成績上的不穩定。比如我中直單反的打法,用蝴蝶王底板,正手省狂39度,反手729天翼40度(反手只是墊手)。有一次反手膠皮被摳破了,臨時換了一塊普通的729-2墊手,由於重量、底勁的變化,非常不適應,超級別扭。
三是隨緣派。基本不思考器材問題。底板和膠皮一般是多年前按照自己信服的高手的推薦,日常保養無所謂、膠皮氧化無所謂,有時臨時換個拍子也無所謂。什麼灌油、灌膠、粘拍等從不上手。
心態 氣象萬千
野球場球技切磋,可能和和睦睦,也可能腥風血雨;可能謙讓有加,也可能毫釐必爭;可能互相欣賞,也可能針鋒相對。萬千心態,讓球場競技更具趣味。
一是認真派。高度重視上場機會,不論對手水平高低,每個球都認真對待。碰上水平低的,不會讓分;碰上水平高的,也不會放棄。贏了會歡呼,輸了會懊惱。和此類選手切磋最有意思,每球都鬥智鬥勇,賽況緊張,氛圍熱烈,最為過癮。
二是心虛派。水平不低,心理不行。平時打球水平穩定,一參加比賽就拉胯。
三是懶散派。站姿懶散,看待輸贏懶散。此類選手實際水平不低,長期以來形成的懶散風格,如果讓他緊張起來,反而發揮不出水平。和此類選手打球,如果不重視,跟著他懶散的節奏,往往會錯失勝利。另外,和此類選手打球最沒意思,打球懶散沒勁,他輸了也嘿嘿直笑,讓自己的勝利也很沒有成就感。
以上均為個人淺知薄見,不到之處請球友指正並在評論區補充。之後,有時間還會就“野球”進一步地深聊,歡迎大家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