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車老練功筆記一部分,專門針對拳架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語言通俗易懂,小編學習之後,結合自身所學,時刻糾正體證。
(一)頭部要求
頂頭懸(上頂)具體做法:
下顎向內含收,頸項向上豎直,做到頭正項起,將喉頭收回,意念從喉頭上百會穴,這樣,頂自然呈虛凌之狀。
作用:
頭是人體至高畫質虛之地,腦在其中,腦為元神之府,故頭正、頂虛懸,可引導氣機上升以養腦營神,使神主宰全身活動之機能增強,而呈精神充實不致出現身形前俯後仰、左傾右斜之弊。
(二)眼神(原文為“目”要求:)
對目的要求:
目光尖銳,光芒直射,兼顧四射,前後左右目不轉睛,目不旁視。
具體做法:
目與手合,隨上中下之形而運用目光,向上則眼球上翻,神光升於印堂,中則平視直前,向下則神光照於氣海,是精益添髓之妙術。
作用:
目為心之先鋒,五臟六腑之精皆注於目,目不旁視,足徵心不二用,上中下隨主要之手執行,使衛氣散於外而強筋壯骨以迎地。
(三) 舌頂上顎
舌頂上顎具體做法:
練拳時應唇齒輕輕閉攏,似合非合,臼齒如咬物,舌尖自然抵於上門齒內,中間與齒齦相交處(舊稱搭橋),只稍用意念,切勿過於用力,否則舌即僵硬,日久而產生副作用。
作用:
任脈起於會陰穴,沿腹中線上行,止於上唇之承漿穴,督脈起於會陰穴,沿脊椎上行至百會穴,下印堂止於人中上唇內之齦交,舌頂上顎有接通任督二脈之功,於是督脈之氣化為津液隨即嚥下,此時舌即稍微一馳(舊稱拆橋),再作下次頂舌,一張一弛迴圈不息。
(四)豎項
一般稱為豎項。已在前面(一)頭部詳述,請參看前面文章,此不復贅。
(五)胸背剛柔相濟
具體做法:
含胸裹背,胸是項前正中凹陷下之骨與兩乳之間地帶,稍事內含,胸部自然放鬆;裹背是在含胸之時,兩肩帶動全背部極力向內貼住。含胸是內開(吸氣),裹背時外合(呼氣),兩個動作是相輔相成的,決不可分開。
作用:
心肺並居於胸中,心主神明,又主一身血脈之執行,肺主一身之氣,有朝百脈之功能,含胸裹背胸部放鬆,能加強肺活量,可使血脈流通舒暢,利於任督二脈循行。
在練功時含胸為柔,在執行時為化為防,練功時裹背,隨著動作向前發勁,胸部微前突為開,勁路達於落點。周身合一是為合、為剛、為功,這樣在運用時才能達到剛柔相濟的妙術。
(六)松肩、沉肩、活肩、摧肩
具體做法: 松肩是肩井穴胛骨的關節著意鬆開;沉肩是將肩骨正直落下;活肩是松沉的動作時,隨著拳式上下左右前後內外旋轉;摧肩是在練拳時使後膀由背底骨向前膀送勁。
作用:
肩一鬆開可使力自臍下發出,經六腑“膻中穴”轉於臂手,然必須和沉肩相融合摧背能使肩活而順,力貫臂手或拳,運用自如。形、名雖不同,實際是自然統一的。
(七)墜肘
肘墜具體做法:
墜肘是練拳時小臂向裡裹勁,肘尖自然呈下垂之式,但必須曲池穴放鬆,不可扒勁。
作用:
統而言之,身似一張弓;分而言之,四肢各為一張弓(五弓),臂屬五弓之一。在練拳時將沉肩形成的蓄力,經曲池穴達於掌或拳,停式時有如炮彈快速直前的威力。
(八)松腰、活腰
具體做法:
1.俯身拱腰:
身直,兩腳並立,眼平視前方; 兩手上舉高過頭頂;兩手十指交叉;腰部下俯呈拱形,交叉之手由前向下緩緩按於腳前地面,掌心向下,頭正眼向前平看。如此先正中,後左側/右側迴圈練習,次數多少不限,量力而行。
2.牽緣手:
身直,兩腳並立,正視前方;左腳向左開立呈半馬步,與肩同寬,兩膝微屈;兩手曲肱由上向下、左、右、裡、外作環形迴繞;
動作要領:含胸,髖與臀部隨之轉動,眼隨手看,足趾抓地,次數多少不限,量力而行。
作用:
腰為腎之外府,腎中藏有元陰。元陽化生元氣,注於氣海,以滋養全身。
腰是人體之樞紐,是人體運動之關鍵所在。
腰貴活,松腰能使腰部靈活轉動,傳導勁力。加大運動姿勢的幅度,加速運動中身法變化,協調四肢,發揮周身合一的勁力。
古人云:“力發於足,主宰於腰,形於四肢”
俗話說,練拳不活腰,終究藝不高,就是這個道理。
(九)松胯、裹胯、堅胯
具體做法:
練拳時,胯放鬆,微向上提,兩胯刻意向裡裹勁,腳落地時,上下肢體肋骨與髖骨相擠融合。
作用:
松胯、裹胯、堅胯是相輔相成的自然統一。
松胯有利於肢體的靈活轉動,
裹胯能加速身體繞轉及步法的敏捷,
堅胯就是胯催膝、膝催足,使腳落地生根,發勁穩堅。
(十)小腹內收,胸腹呈直線
具體做法:
練拳時胸微上提,小腹自然向內收回,與命門部貼著,使胸腹呈一直線。
作用:
練拳收腹,可使元氣經丹田下至湧泉穴,加強內在壓力使氣覆上升,經百會降至人中,接通任督二脈,週流無障礙。
本功夫是以形導氣,可防止練習者練成大腹便便之弊。
(十一)襠圓
具體做法:
兩膝里扣,將肛門(也稱穀道)收縮上提,會陰穴部兩的大腿骨根極力向左右撐開,襠即自圓。
作用:
此動作與堅胯是相輔相成的,只有襠圓才能堅胯,這是練拳術的煉精化氣的第一重要關鍵。
(十二)扣膝、堅膝
具體做法:
兩胯跟著力向裡裹勁,兩腳尖向里扣,兩腳後根向外扭勁,足趾抓地。
作用:
扣膝能使下肢的內勁達於足底,同時又輔助圓襠,只有扣膝才能堅膝,以保持下肢的穩固。
(十三)臀逼
具體做法:
肛門收緊,兩臀向內極力貼住。
在練拳時,臀向前催促,拳停時,臀微下垂,與脊背呈一直線。要隨著拳式的角度,身體保持中正,不偏不倚。
作用:
逼臀能使膝堅步穩,加強內在的蓄力,周身氣力合一,發出剛柔相濟的內勁,鞏固下盤根基,使上體輕虛靈活,利於變化,是拳中的重要環節。
(十四)足堅而穩
具體做法:
古人云,力發於足,又說真人呼吸以踵,練拳術更是以足為重要。
每當前進落式時,腳跟先著地,小腿肚向下松力,然後腳的外沿徐徐落下,小趾、四趾、中趾、二趾、大腳趾依次落平著力,抓地踏實。湧泉穴(腳心)在腳趾抓地的同時上提。這樣,腳跟和腳趾抓地為實,腳心上提為虛,叫做實中有虛。每逢向後退步時,大腳趾先著地,然後二至四趾與腳掌、腳跟再著地,如此達到步足穩堅。
作用:
練習者唯有做好足步堅穩,才能達到上肢輕靈,足步穩如山嶽,身法靈活似蛟龍之妙境。
以上對身體十四部分的要求,只是簡單地敘述了各部形態的動作要領,對其動作也作了粗淺的介紹。
至於其內部細微的變化,如經穴等,以及各部動作相輔相成之密切關聯,只有練習者在鍛鍊中細細體會,況且每個人的自身感受也不盡相同,故從略。
宋氏形意拳對身形的要求,具有密切連帶關係。不可能在短期內就能做得合度,需經過長期鍛鍊,細心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