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觀察者網 李沛 編輯/周遠方】
近日,觀察者網對廣州簡派供應鏈科技CEO劉明光(雲海)進行獨家專訪,他對中國紡織服裝產業未來數字化轉型,分享了自己的真知灼見。
他談到,目前透過供應鏈管理系統對服裝業產能的整合方式是暫時的,因為未來服裝業人力資源情況會不堪設想,產業工人的缺口無法靠企業去改變,一定要透過行業和政府層面來牽頭,今天國家大力推動的職業教育,才是一個治本之策。
觀察者網:雲海先生您好,外界現在對跨境電商的供應鏈管理體系很關注,您在這方面也有過一些經驗,能否談談這方面的一些情況?
雲海:你好,外界現在對跨境電商供應鏈管理體系很關注,在早期我也擔任過顧問。
2015年前後,一些企業南下廣州,尋找供應商資源,我們當時已經完成了廣州匯美(運營彼時電商女裝頭部品牌茵曼)的供應鏈最佳化,經人介紹,一些企業聘請我擔任供應鏈諮詢顧問。
顧問合同簽約後,我力主上一套軟體系統。當時我管茵曼,之前北京裂帛也已經跑通了服裝供應鏈數字化資訊化的模式。後期,隨著他們業務擴大,我的開發團隊工作量已經飽和了,他們自身的IT團隊又已經培養起來了,後期,我們協助他們完成開發運維的遷移。
觀察者網: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準確,您在企業供應鏈體系發展中,主要的貢獻在於業務架構的重塑或者梳理,而不是軟體本身的開發?
雲海:這個系統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出來的,第一你必須要有起碼的IT開發能力,第二就是你必須要非常懂這個行業的需求,現在市面上其他一些面向服裝供應鏈的產品,往往只做到了前者,但對於服裝行業的業務需求理解,還是有一定隔膜的,資訊化數字化,不僅僅只是為了解決員工的操作問題,你還要匹配企業管理的需求。
企業管理要管理什麼?管人、管事、管企業的資源,包括成衣廠、面輔料,都是資源,都是需要管理的。如果你只是做一套企業內部在使用的系統,而不能把供應鏈上企業外部的資源也有效管理,貫通協同起來,那這樣的供應鏈管理系統(SCM)是名不副實的。
觀察者網:此前一些媒體也注意到了一些企業對成衣廠的數字化管理手段,比如所謂的生產執行系統(MES),您作為親歷者,如何評價這樣的觀察?
雲海:這只是它系統的某一部分功能,給到這個工廠在使用。工廠使用這個系統的同時,生產資訊就在向他們彙總,相當於外部資源整合的效果,所以歸根到底,是服務於供應鏈資源整合,他不是一套系統給工廠安裝上就完了,不是這樣。
觀察者網:正如您所述,服裝供應鏈資訊化數字化的要害並非程式碼實現(交付),而是能夠讓供應鏈上的內外部資源實現協同(客戶成功),您認為實現後者的關鍵在哪裡?
雲海:作為服務商,最關鍵的能力在於你的系統到底能不能為使用者帶來真正的業務價值,可以分為兩個層級來理解“價值”,第一個層級就是我們講解決簡單的操作問題;第二個層級是能夠在操作之外,提供一定的管理功效,提高工作效率。很多軟體公司做的工具雖然想達到這樣效果,但是因為他們對行業的理解不夠深刻,並沒有真正的捕捉到業務需求,所以導致他們做出來的工具不好用,坦率說,國內大量的鞋服企業ERP系統,在使用中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
我再舉個例子,有助於理解其中的微妙差別,就像造一棟小樓,農村幾個泥瓦匠組隊,一樣能夠把房子造起來,但是如果有一位設計師,提前就能出圖紙,把房子的所有需求設計好,泥瓦匠只是幫他實現這個設計,造出來的房子是不是會大不一樣?
現在我們很多IT企業湧入傳統行業,做出來的系統就是泥瓦匠按自己理解造房子,但是房子的美觀和實用就會有問題,別人不願意去住,住著不舒服。
觀察者網:您的這個比喻很形象,具體到服裝供應鏈系統,您能否也分享一個具體案例,來呈現這種開發與業務基因的差異?
雲海:很多所謂資訊化系統,只不過是機械地記錄下工作流,然後搬到線上,比如原來可能某個崗位的作業要求是在Excel表格登記一下,他現在不過是把登記介面換成客戶端裡表單。
其實真正重要的事情是資源實現線上之後的整合。
比如現在品牌商有一張訂單發到成衣工廠,成衣廠拿到的訂單不只是款式、數量、期限,工藝和質量要求也能同步過來,另外,成衣廠要拿面輔料,以往行業慣例是接單以後再去聯絡面料,而我們的柔性供應鏈系統,是把上下游環節都連結到平臺,成衣廠接到訂單的同時,需要的面輔料訂單也已經在供應商那裡生成了,極大壓縮了以往詢價成交的時間和經濟成本,這樣才能夠達到快速反應。
傳統成衣製作為什麼做不到快速反應,就是因為上下游協同效率低,成衣廠等面輔料要週期,有時候面料過來了,開啟一看又不合格,又要退回去。
觀察者網: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有一種準時生產(Just-In-Time)的理念在裡面?
雲海:對,JIT。
觀察者網:您自己又是如何沉澱出這樣一套供應鏈管理“最佳實踐”的?
雲海:我95年大學畢業以後,在當時的成衣業大型外企有多年工作經歷,比如聯亞集團、G2000,從跟單員一直做到高階管理崗位。
我個人習慣是比較崇尚資料化管理,早年我管供應鏈部門就幾張Excel表格,大貨生產進度表,樣衣生產進度表、面輔料採購表,庫存表,資金使用表,大概五六張表格,我通常都用Excel表格讓下屬去填。
很快我就想到,能不能把六個核心表單整合到一個系統,實現了以後,接下來就是能不能省去二次錄入,直接與進銷存過程裡的單據開立整合起來。
我們的系統就是按照這種方式來搭建的,所有這些需求的源頭都是每一個供應商,每一個部門或者每一個員工的實際工作需要,並且它又不僅僅只是解決操作需求,因為最終我是要形成業務決策的資料。
而我們現在很多企業,無論是傳統軟體企業,還是網際網路公司,他們基本上都不是從管理思維出發,IT人員拿個小本本問員工你是怎麼操作的,搞出來的一套系統根本沒有上升到管理的維度。
觀察者網:您在公開活動中經常談到一個問題,透過柔性供應鏈把所有廣州周邊的小工廠全部囊括到一個體系之後,接下來可能面臨更深刻的挑戰,就是整個產業的產能可能都承載不了需求,那麼您認為柔性供應鏈進一步升級的方向何在?
雲海:現在的服裝柔性供應鏈體系,包括它對產能的這種整合方式,我一直都認為,只是暫時的。
目前它只能夠用現有資源來做,未來產能不夠這種情況會越來越嚴重,這個問題是某一家企業解決不了的,必須是在行業的層面,或者說在國家政策層面來解決這些問題。
當然現在有一個很好的風向,就是政府在加大職業教育的扶持。
只有職業教育跟上來,大量培養產業新人,而不是現在單純靠企業內部訓練,才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現在市面上大量的製衣工人都已經40歲50歲了,這支產業隊伍的絕大部分骨幹,其實都是由很多原來的外資製衣廠培訓的。後來這些大型外資企業都分解成一個個小作坊,而這些小作坊沒有培養員工的意識,也承擔不了這樣的成本,產業工人慢慢就面臨青黃不接。
現在大家面臨的情況就是沒有產業工人,年輕人根本不願意進入這個行業。
我之前也多次講過,再過個五六年、七八年,服裝業人力資源情況會不堪設想,幸好這一段時間國家在培訓行業有大力度的改革,加大職業化教育投入,未來大學生不需要這麼多了,職業學校的功能就是輸出高質量的產業勞動力,產業工人一樣可以很體面,可以像德國或者是其他製造業強國,勞動生產率很高,工人也可以拿到很高的收入。
所以未來產業工人的缺口是無法靠企業去改變的,一定是要透過行業和政府層面來牽頭,幸好政府已經開始做這個事情了,行業一定會慢慢被帶動跟上,我認為三五年、五六年形勢就會慢慢有所改善。
觀察者網:職業教育目前來說有這樣的問題,畢業生不願意進對口產業,哪怕送外賣也好過進廠,在年輕人眼裡,紡織服裝似乎總是又累又沒有機會的印象,您覺得未來可以從什麼地方入手,扭轉這樣根深蒂固的公眾偏見?
雲海:這個也是我目前正在摸索的,這個事情必須加強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意義在於,哪怕一開始沒有高薪,但至少會有一個僱傭保障,同時行業資訊也能夠更有效傳遞到教育環節,減少兩者之間的落差,比如讓年輕人能看得到,服裝行業也可以承載工匠精神,你優秀的製衣師傅一個月賺個幾萬塊錢也是可以的。
包括我自己公司在內,我認為未來會有三方面的機遇。
第一當然就是我現在經常講的,先把這個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推動起來。
第二個方面,行業資源“線上”之後,整合在平臺上,挖掘出其中最佳化乃至重構的潛力。
第三個方面,就是要做校企合作,培育產業工人,結合大型的產業園區,現在市面上的產業園,還普遍是房地產老闆在做包租公這種營生,這是很低階的商業模式,未來技術服務商,也可以切入這一領域,我們自己做產業園區,自己在裡面開製衣廠,所有員工管理都統一由園區經營公司來做,是不是會出來很多全新的想象空間?
這些年中國商業界有一個不太好的傾向,大家都是迴避困難的事情,等著別人去做,這需要我們這些行業人士身體力行去改變,這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思考或者說憧憬。
觀察者網:好的,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