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找了7家上市公司,對他們的業績進行估算,然後和公佈的半年報進行對比,對6錯1,錯的那個是寧德時代。
而比亞迪的資料我也沒能算的很細,我當時的文章中說了,算的各種自我衝突,沒辦法精算,最後大概的估了一個,區間給的很模糊,最後差不多勉強算對了吧,但並不代表能精準算清。
比亞迪和寧德時代,都是新能源車領域的,偏偏這兩個的資料都算不出穩定結果,於是我當時說,我要對新能源採取迴避措施,因為感覺看不清這個行業,掌控不了。
最近我一直在尋找原因,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於是蒐集了更多的資料,終於找到問題的根源。
我試圖算同比增速,但整個新能源領域的同比增速,都有巨大的問題,算出來不穩定是正常的,要是算的穩定了那才是不正常。
我從工信部網站上截取了過去3年全國新能源車的產銷量資料,放在一起看之後,越看越彆扭。
2017年1月,新能源車月產銷量是0.7萬輛。
2017年12月,新能源車月產銷量是16.3萬輛。
看起來很棒對吧,一年之內新能源產業翻了20多倍,而且是逐月遞增。
但2018年1月,新能源月產銷量降低到3.8萬輛,整個行業的產銷量直接打2~3折,膝蓋斬。
2018年12月,新能源車的月產銷量,又上漲到了22.5萬輛。
2019年1月,這個資料又掉到了9.6萬輛。。。
換句話說,每年的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就特別低,而下半年就產銷兩旺。
尤其是每年的12月份,產量和銷量都會比1月份暴漲2~20倍左右,平均大概5倍。
每個月,新能源車的產量和銷量都是差不多的,我一開始統計的是銷量,所以下面寫的是銷量異常的證據,但實際上產量也異常。
這資料,極其詭異。
等我把資料統計完之後,我一度以為這個資料是累積銷量,但反覆核實後,發現這確實就是月度銷量。
在工信部網站上截幾個圖給大家看一看。
2018年11月,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量是17.3萬輛,銷量是16.9萬輛,產銷基本均衡。
而下面的柱狀圖,也和我上面的表格對應,每年都是年初產銷量特別低,年尾產銷量特別高,柱子的高度呈現逐月增長的趨勢,然後第二年年初再掉下來。
資料對不對,先不管,繼續往下看。
2019年1月,全國新能源產量9.1萬輛,銷量9.6萬輛,產銷基本均衡。
但就在2個月前,產量還是17.3萬輛。
在所有年份裡,這個資料已經是最正常的,只打了5折而已,其他年份都是直接2~3折。
只有2021年的資料,還算正常,前面幾年統統不正常。
如果正常的生產經營真的是這樣的,那就代表這些汽車製造公司今年底的時候有10條生產線,明年初的時候先關閉7條,過半年再開啟。
我怎麼看,都覺得這很荒謬。
難道汽車行業就是這麼奇葩?大家一起年底衝產量?寧可在大部分時間裡讓生產線閒置?
你寧可閒置生產線,只在年底造車,這就算了,消費者也跟著你這麼買?
上半年不買車,下半年狂買車,幾倍十幾倍的人去搶購?
工信部網站上同時也有整個汽車行業的產銷量資料,大家可以看一看下面的圖,柱狀圖極其穩定,每年每個月的產量和銷量都差不多,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我框起來的這個柱狀圖,大家看一看,大部分柱子都是一樣長的。
這種圖才是正常的產能圖,把昂貴的生產線充分利用,正常的工業都應該是這樣的。
行業興旺時,產能可以大增。
行業衰退時,產能可以大減。
但新能源車這種抽風式的大增大減,而且是有規律的抽風,這就太詭異了。
把工信部2016~2020年新能源車的資料拿出來擺在一起,我們會發現所有的資料都很漂亮。
月度同比增長資料,年度同比增長資料,甚至月度環比資料,全部非常正常。
2018年1月的產量,同比2017年1月,同比增長,增長率很正常。
2018年2~12月的產量,同比2017年2~12月,每個月都是同比增長,且同比增長率非常正常。
2018年全年的產量,同比2017年全年,這個年度增長率也很正常。
甚至絕大多數月份的環比增長率,也就是環比上個月的產量,增長率也很正常。
所有的資料,都很正常,放紙面上看非常美觀,賞心悅目。
唯獨你把所有的資料列在一起,把年初的資料和去年年尾的資料比一下,會發現怎麼都對不上去。
對於資料潔癖者而言,好像吞了個蒼蠅一樣噁心。
怎麼會出現這麼奇葩的資料。。。
我第一反應,這是不是在騙補?
但仔細核實後,我覺得這應該不是騙補。
新能源車騙補是一個老話題了,很老很老的話題。
早在2016年的時候,央視就大規模曝光了新能源騙補的問題,隨後國家進行了一輪嚴厲的打擊。
當初的新能源車騙補,猖獗到直接左手倒右手,只在賬面上造車賣車,產出來的車壓根就不流入市場,賣出去的車沒多久就拆了,然後回來重新組裝,屬於赤裸裸的騙。
那段時間全國號稱有500家造車新勢力,以前幹啥的都有,半路出家造車,膽子特別大,路子特別野。
但這些企業在2016~2017年就已經都被收拾了。
我上面那些異常資料,是2017~2020年的。
雖然資料異常,但是在國家重拳打擊後,還敢明目張膽騙補的,已經很少了,把資料做的這麼離譜那更是不可能,這不是找收拾麼。
工信部能把這些資料公開發布出來,這麼多年都沒改,說明這些資料沒有問題,你怎麼查,產銷量都應該是這麼多。
這可是數百億的國家補貼資金,四年來無數人反覆質疑,要有問題早被揪出來了。
既然不是騙補,那是為什麼?
新能源車和傳統車企唯一的不同之處就是鉅額的國家補貼,產銷量出現如此異常,理論上也應該只和補貼有關。
我也猜不到真正原因,但諮詢多位朋友後,大家覺得大機率是和國家的補貼政策退坡有關。
自騙補事件爆發後,國家對新能源的補貼逐年滑坡,每年降低一個檔次,而且每年都會對新能源車的技術要求提高一個檔次,不符合標準的車輛不再給與補貼。
因此,新能源車的產銷量出現了嚴重的頭輕腳重現象。
每年的年底之前,行業內大概就知道明年會執行新標準這個訊息了,一批老舊標準的新能源車將失去補貼資格。
因此,每年的年底,大量的新能源車企都會搶裝車輛,把手頭上所有的東西清空,把能造的車全部造出來,這就是年尾產量激增的原因。
至於第二年的年初產量突然驟減的原因,第一個可能是在升級新標準,一時半會產量上不來,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去年年尾的時候突擊造車,很多收尾工作沒做完,需要一點時間處理掉。
這種行為不能稱之為騙補,因為他們確實是在造車,突擊造車確實是奔著補貼去的,但你不能說這是騙補。
消費者的購車行為是均衡的,年初年尾有差距,不可能突然買這麼多車,但可以讓第三方公司先把這些車買下來,把補貼拿到手,然後再慢慢賣,回收一點資金是一點,賣車給第三方公司,這也合法。
這麼做的目的,能在合法的框架內,多拿一點點補貼。
雖然打了擦邊球,但其行為的惡意也不算大,因此就不管了。
第二年的年尾,又收到風聲,明年又要降補,又要提升技術標準了,於是大家又突擊造車。
這樣年復一年,玩了好幾年,最終弄出來了一個奇葩的產銷量資料。
從賬面上看,年初的時候沒人造車,沒人買車,年尾的時候造車量狂漲,消費者也瘋狂買。
這資料明顯不對勁,但賬面上確實是合法的,你怎麼核查都是真的。
雖然合法,資料也真,但這種行為明顯不符合資源最最佳化的原則,也給國家資金造成了浪費。
但是這事無法解決。
首先,國家補貼是有必要的,在燃油車領域中國很難彎道超車,落後外國一百多年,太難追了,新能源車是中國超車的最佳機會,絕不能放過。
國家給與補貼,能極快地加速行業的成長,這一點毫無疑問。
補貼肯定是正確的,但把補貼給合適的人這太難了,500家造車新勢力,國家無法分別誰是最有潛力的那個人,誰是最需要補貼的那個人。
2016~2017國家嚴打了一波騙補的,結果2017年的新能源車產銷量資料還是嚴重的頭輕腳重。
國家頒佈的所有規定,這些車輛都符合,幾萬輛車送審,只能刷掉幾輛,十幾輛,不符合國家要求的極少,其他的都得發補貼。
咋辦?
2017年10月,中國開始和特斯拉洽談,準備引入這頭鯰魚,好好給國內這群只為了補貼造車的企業上上課。
為了能讓特斯拉願意來,中國開了超級優惠的條件,為特斯拉打破了很多規則禁忌。
全中國所有的車企都是中外合資的,這個規矩幾十年來都是紅線,但為了特斯拉,這個規矩被破了,就為了特斯拉獨資建廠這一條,不知道送審國務院多少次。
除此之外,土地近乎於白送特斯拉,還以很低的利息給了特斯拉大量的貸款,等於上海市出錢出地幫特斯拉建廠,只要特斯拉承諾以後每年交合同約定的稅就可以了。
特斯拉承受的風險極低,但收益極大。
這麼好的條件,任何一個資本家都不可能忍得住誘惑,於是特斯拉來了。
2018年7月10日,特斯拉落戶上海。
2020年1月8日,特斯拉中國工廠第一輛車下線交付。
2020年下半年,鯰魚效應開始出現,大量混日子的新能源車企混不下去了,以前拿補貼的老招數玩不轉了。
中國的新能源車產銷量資料,突然就正常了。
2020年10月,中國新能源車的產銷量上升倒了16萬輛,年尾也有突擊造車的嫌疑,12月升到了24.8萬輛。
但2021年的1月,產銷量居然沒有斷崖式下跌,而是拿出了17.9萬輛的成績單,從3月開始穩定在20萬輛以上,只在2月因為春節員工放假減少了一點產能,這和正常的汽車工業的波動率已經差不多了。
為什麼我算同比增長資料老是出問題,多處互相矛盾,致使模型混亂,因為2020年1~6月的資料是不正常的,而2021年1~6月的資料是正常的。
所以這兩個階段的資料進行同比,算出來的增長率就會異常的奇怪,怎麼都奇怪,多處矛盾。
理論上,一個行業,一個企業,其增長應該是有跡可循的,而新能源車的資料感覺就是在高空彈跳,差異大的離譜。
這種條件下,你能根據歷史資料算出精確的模型那才算見鬼了。
不止造車企業如此,電池企業也是如此,因為造車企業的電池都是買的。
所以寧德時代的歷史資料,也有問題。
我把近三年寧德時代的動力電池產能資料蒐集了一下,發現寧德的產能資料也有明顯的頭輕腳重現象。
2019年12月的產能,是2019年1月的2.5倍。
2020年12月的產能,是2020年1月的5倍。
但是2021年,寧德的產能就比較穩定,穩步增長,比以前正常很多。
這個時候,你拿2021年1~6月和2020年1~6月的資料進行對比,其結果自然和你根據過往資料模擬的結果有巨大的誤差,完全對應不上,你算出來的結果會處處矛盾,導致你覺得自己完全看不清。
大概粗算一下還行,精算,把資料框在一個非常窄的區間,這就別想了,錯誤的機率太大。
新能源車在過去幾年為了補貼,年底突擊造車的行為,對整個行業的資料造成了巨大的擾動,導致這個行業的多項資料看起來異常奇怪,不符合經濟常識。
2020年10月之前和之後的資料,可以說是在兩種規則下產生的,完全不能進行對比,只能各算各的。
對於我來說,這就等於新能源行業它沒有歷史資料,我只有最近一年的資料能用,之前的資料只能作廢。
這麼少的資料,想研究點啥精確結果出來,怕是難了。
不過這個不重要,算不出來也只是我少玩了一個數學遊戲而已,我只希望突擊造車這種亂象不要再出現了,害人害己。
中國的車企,不應該為了補貼造車,而應該為了消費者造車。
國家寶貴的補貼資金,不應該被你們拿去這麼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