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歲的退役軍人老陳是成都市新都區人,每次回家路上經過四川省革命傷殘軍人休養院(以下簡稱“休養院”),他心裡都感覺熱乎乎的。
“去年休養院給我們發了一張紅色的退役軍人健康濃情卡,拿著這張卡和身份證去門診大樓,看病有專用視窗,掛號也免費,要是排隊的人多,可以去一樓的‘退役軍人健康服務之家’休息一會兒,說不定還能碰上戰友呢。”他說。
老陳提到的幾項醫療服務,都屬於休養院針對退役軍人、優撫物件推出的“戎歸香城”醫療優待行動的內容。
休養院與其他兩家優撫醫院——四川省第二退役軍人醫院、四川省第三退役軍人醫院(以下簡稱“第二醫院”“第三醫院”)同為四川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直屬優撫單位。怎樣找準問題,將關懷送到老兵的心坎兒上,考驗著每家優撫醫院的實力和能力。
退役軍人事務系統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退役軍人工作重要論述,持續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給四川省革命傷殘軍人休養院全體同志回信的重要內容,把“崇尚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的重要指示,與深入推進黨史學習教育結合起來,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在優撫事業單位中,休養院是集中供養肢體殘疾軍人人數最多、傷殘等級最重的優撫醫院。為切實提升革命傷殘軍人等退役軍人、優撫物件的幸福感、獲得感、榮譽感,退役軍人事務部著力指導四川省退役軍人事務廳,不斷提升四川省革命傷殘軍人休養院和省級優撫醫院對優撫物件的服務保障水平。
“正是這個特殊性,讓休養院有別於一般的優撫醫院。”休養院黨委書記劉航說,過去很多優撫醫院都像是福利院,醫院屬性比較弱,醫療水平不能滿足傷殘軍人的醫護保障需求,“而休養院致力於發展為集休養、醫療、康復、養老於一體的綜合性優撫醫院,更要及時購置更新醫療檢測和康復裝置,制訂適合傷殘軍人病情的醫養結合工作模式,在智慧病房建設、先進醫療技術的引進和推廣上下更多功夫。”
對於不少截癱患者來說,重新站起來似乎是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夢。2020年年初,休養院康復醫學科引進了國產下肢步行外骨骼機器人系統,為截癱傷殘軍人提供康復訓練服務。鍾興明是第一批使用這套裝置的傷殘軍人。
“我在病床上已經待了近40年,最初接觸這個機器真是用不來,全身顫抖、頭暈、後背繃得緊緊的,只能堅持10分鐘,但就是這10分鐘,讓我覺得周圍的環境都改變了。坐著看這個世界幾十年了,能夠又一次站起來,這感覺真好啊。”鍾興明說。
經過3個月的訓練,鍾興明在裝置輔助下已可以“走”上1個半小時。
在休養院康復醫學科負責人胡博震看來,康復治療關注的不僅是傷殘軍人的肢體,“更是他們對生活充滿熱情的那顆心”。
“我們已經和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就裝置小型化開展了研發合作,當這些康復裝置能夠實現輕鬆穿戴時,傷殘軍人迴歸家庭也將更容易實現。”他說。
三家優撫醫院都是在上世紀50年代抗美援朝的大背景下建設的,供養著一大批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光榮負傷的志願軍老戰士。第二醫院院長謝建強說,“我們編寫了《老兵故事》小冊子,組建了老兵演講團進部隊、入社群、到企業,還與三支部隊建立了合作關係,用志願軍老兵的英雄故事去激勵年輕戰士們練兵備戰,敢打必勝。”
“進休養院之前,有沒有注意到門口的三塊牌子?”向客人介紹休養院歷史時,劉航常常會丟擲這個問題。
休養院是全國唯一實行一套班子、三塊牌子(休養院、四川省第一退役軍人醫院、四川榮軍博物館),院館合一執行管理模式的優撫事業單位。四川榮軍博物館,還是全國唯一一個以榮譽軍人為主題的行業博物館。
“在傳承紅色文化、優撫文化這方面,我院可以說是基礎深厚。今年,榮軍博物館進行重新布展,在保證改造提升效果的基礎上,繼續發揮著宣傳教育功能,截至目前,榮軍博物館共接待200多個參觀單位,2萬餘人次參觀人員,組織傷殘軍人開展40餘次院外宣講。”劉航說。
第三醫院是“醫養、康養、療養”全面發展的創新型優撫醫院。“除了推出老兵宣講團,我們還將黨建貫穿於短期療養活動始終,突出個性化服務,這是我們的特色。”第三醫院黨委書記銀良策說。
不久前,在第三醫院組織的“四川省重點優撫物件聯誼會”上,來自四川達州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50名重點優撫物件表演了《駿馬奔騰保邊疆》等節目,會場內的電子螢幕上打著一行醒目的標語:無悔從軍路,退伍不褪色。
銀良策介紹,重點優撫物件在醫院為期10天的短期療養過程中,可以體驗到“5+X”的服務,“5”指的是1次健康體檢、1次主題黨日活動、1次黨課、1次晚會和1次參戰經歷分享會,“X”指的是不斷提升的服務質量。
“重點優撫物件來療養,就像一次老朋友的聚會,這裡可以讓他們找到歸屬感。”銀良策說。
10月25日下午,在休養院門診大廳,老陳遇到了不少戰友,他們都隨身帶著那張退役軍人健康濃情卡。
透過玻璃可以看到,“退役軍人健康服務之家”裡有沙發、桌椅、電視,還擺放著雜誌書籍。
老兵們走進去,坐了下來,電視裡滾動播放著休養院塗伯毅、周全弟等抗美援朝老戰士的訪談節目。
“看著看著,我就想起了自己當兵的那段日子。”老陳說。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璇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11月04日 07 版)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