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髮:拂曉哨位(fxsw2021)
作者:何煒
盛夏的一個早晨,披著茫茫晨霧,我們穿過茂密的橡膠叢林,踏著坎坷泥濘的羊腸小道,爬上了久聞其名的步兵第181團2連“回民陣地”採訪。
這是一個不到80平方米的小山包,背靠著著名的八十年代“上甘嶺”主峰;左前方不到50米處是越軍陣地,右側是一片佈滿地雷的芭蕉林。陣地上每個哨位結構各異,有用波紋鋼搭成的“貓耳洞”,有用鋼骨架支起的防炮掩體,哨位上的戰士密切地注視著越軍的動靜,隨時準備殲滅來犯之敵。
“來,戴上這個。”值班的戰士陳立軍遞過2頂鋼盔,趴在我們身邊,向我們介紹情況。“瞧,那就是越軍的觀察所!”我們沿著他手指方向望去,但見濃密的芭蕉林後面圍著一道道鐵絲網,偽裝嚴密的工事上,架著1排機槍和60炮。
“這兒離越軍陣地不到30米,小鬼子打呼嚕我們都能聽到。”小陳告訴我們,這是全團距越軍最近、最危險的一個哨位。白天,越軍向我陣地開槍開炮;晚上,又派出小股兵力偷襲襲擾。連隊接防前,全班戰士咬破手指寫了13份請戰書;動員會上,9名回族戰士,端起雞血酒,立下錚錚誓言:“人在陣地在,不當無用派。為國灑碧血,為民添光彩。”連裡終於同意他們的請求。就這樣,“回民陣地”的戰旗插在了這個陣地上。
“你們是怎樣湊到一塊的?”年僅19歲、被大夥稱為“小靈通”的戰士古懷方風趣地告訴我們:“我們回民班成立於1986年2月。說來也巧,全班9名同志,都是1984年入伍的,來自陝、甘、寧、4省8縣,有3名黨員,其餘均為團員。參戰前,我們9個人來自9個單位。為了生活方便,我們希望成立一個“回民班。連裡一聽覺得蠻合適,就把我們編在了一起,老山回民班就這樣成立了。”
“回民陣地”的生活,戰士田玉福饒有風趣地說:“我們9個人分了5個哨位5個灶,鍋盆碗分開過,像一對對和陸美滿的小家庭。”這也難怪,因為特殊的任務,迫使他們只能這樣特殊地生活,孤巢獨舍,各自為戰。
陣地生活是異常艱苦的,艱苦的生活不鍛鍊了戰士們的堅強意志,而且陶冶了戰士們的情操,豐富了戰士們的智慧。在這塊小小的陣地上,這些戰鬥在敵人眼皮底下的回民戰士,用獨特的方式傾注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在2號哨位的“貓耳洞”裡,我們見到被大夥譽為連隊“小詩人”的戰士陳立軍。他正在彈藥箱上寫字。我們順手拿起他寫的稿子,原來他在寫一首詩《媽媽,請不要……》。
晨風吹過靜靜的山林,
我蘸著曙光寫一封家信。
親愛的媽媽,
假若兒在衝鋒中忽然倒下,
請不要傷心。
難過時望一眼高高的青山,
那就是兒提拔的身影。
親愛的媽媽,
假若兒在炮火中化為灰燼,
請不要痛哭失聲,
悲切裡望一眼長長的綠水,
那就是兒不息的生命。
小陳從小生長在西安,來到2連“回民班”後,利用戰鬥間隙,總是用煙盒和靶紙寫的詩歌、散文和新聞報道,先後被《解放軍報》《西安晚報》等報刊、電臺採用了6篇。目前,他正在自學新聞刊授專業課程。小陳很自信地對我們說:“我希望打完仗後,除了能掛個立功勳章外,再拿一個自學文憑!”
我們聞聲來到3號哨位,只見戰士馬懷成躺在“貓耳洞”裡,正在低聲哼唱他常愛唱的寧夏《花兒》《妹思郎》。聲音是那樣的粗獷豪放、委婉動聽。他的同鄉好友、戰士姬成山告訴我們,小馬1962年出生於寧夏固原縣張易多,父母就他這一個獨苗。他平時少言寡語,但訓練、幹活總是一副“虎勁”。往陣地上扛糧,別人扛一袋累得氣喘呼呼,他扛兩袋還提著槍在後面給戰士們警戒。投手榴彈一出手就是60多米,頂得上1門小鋼炮。一次夜間戰鬥,越軍偷偷爬到我陣地前沿,小馬發現後,一口氣扔出15顆手榴彈,炸得敵人鬼哭狼嚎。晚上站哨,他一站就是一整夜,別人要換他,他憨厚地說:“我個子高身體胖,小鬼子上來也搬不動!”我們問他累不累,他笑著說;“咋能不累呢,有時累了哼幾段家鄉段子,就全忘啦!”
啊,多麼樸實的戰士,多麼可愛的戰友。這,就是老山戰士的性格和情懷。
在4號哨位上,我們找到了“回民班”的“創始人”之一,副班長沙言克。
小沙今年19歲,是全班年齡最小、黨齡最長的一員。參戰前,連裡見他身單體弱經常有病,打算讓他後留,他怎麼也不同意。上陣地不久,他黃膽肝炎病復發被送進醫院。病情還沒徹底好轉,他便硬纏著醫生要出院。一到連裡就上了陣地和大家一起背水、扛糧、站哨、修工事。一次戰鬥中,敵人1個火力點封鎖住了連隊前沿陣地的一條通路,小沙發現後,拿出他的“左撤子”絕招,1個長點射,敵人的火力點變成了“啞巴”。
跨過泥漿沒腳的塹壕,我們來到“回民陣地”的“指揮部”4號哨位。班長楊有錄興沖沖地走出來把我們帶到不足一人高的鋼骨架掩體。牆壁上貼著一張《戰鬥情況登記表》。暗昏的燭光下,一串驚人的戰績數字跳入我們的眼簾:“3個月來全班共參加大小戰鬥66次,打死打傷越軍100多人,摧毀敵火力點5個,打退越軍排以下進攻24次,全班無一傷亡,陣地寸土未丟,2次被上級評為‘戰鬥模範班’和‘管理先進陣地'。
“不簡單,真不簡單!”我們連連稱讚,“回民陣地真是名不虛傳!”楊班長謙虛地說:“這些成績,都是連隊正確指揮,全班戰士密切配合、齊心協力的結果。”接著他向我們介紹了“回民陣地”戰鬥最激烈、打得最亮的“4·26”戰鬥。
4月26日晚8時10分左右,越軍約1個加強排的兵力在炮火的掩護下,分5路向我“回民陣地”的1號和2號哨位發起進攻,企圖包“回民陣地”。全班人員迅速佔領陣地,待敵人距我哨位15米時,班長果斷地指揮大家“打!”頓時,子彈、手榴彈齊飛向敵群。戰鬥中,60迫擊炮手古懷方發現越軍1個重機槍火力點封鎖“回民陣地通往連隊前沿指揮所的通路,迅速架起60炮,只聽3聲巨響,敵人的火力點被摧毀。經過3個多小時的緊張戰鬥,回民班9勇士接連打退敵人4次猖狂反撲,越軍在我陣地前沿丟下了17具屍體,“回民陣地”固若金湯,全班無一傷亡。戰後,連裡為他們班報請了集體二等功。
聽完楊班長介紹,我們不禁感慨萬分:“回民班”不愧是一個英勇善戰的鋼鐵戰鬥班。
(作者時任61師政治部宣傳科新聞事,後任西安政治學院政治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