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在中國抗日劇中日軍裝備除了常駐角色三八大蓋、九二重機外另一種長青角色就是有名的“歪把子”輕機槍,該槍有著逼死強迫症的外觀和逼死裝填手的裝彈設計,看著很皮實卻對環境要求卻格外“玻璃心”,作為日軍九六式輕機槍之前日本國產輕機槍的主力,“歪把子”經常出現在各大影視劇中,今天就來講一下這個很熟悉但是就是有那麼一點陌生的“歪把子”,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作為亞洲唯一一個列強國家的日本在歐洲參觀學習,在看到歐洲戰場上頂在一線徒步步兵手裡的輕機槍時日本立刻有了效仿的念頭,恰逢一戰後出現了列強各國之間的軍備競賽,日本高層決定為本國士兵打造一款增加一線士兵火力的武器,該武器在每個步兵班由1~2人操作使用。
日本軍方在研發輕機槍的時候考慮到兩個重點,第一個就是口徑,作為一款自動武器必然會帶來彈藥消耗的增加,口徑統一可以減少後勤壓力而且不需要開闢新的生產線減少資源浪費,為此採用了日軍廣泛裝備的三八式步槍的6.5毫米有阪步槍彈;第二點作戰時為了能夠讓自動武器小組和其他步兵彈藥快速通用,就需要該武器使用一樣的供彈器,也就是採用五發子彈一個彈夾的供彈方式,為此日本步槍子彈全部都是裝在彈夾上,士兵開啟箱子機槍組和步兵都能夠使用;第三點是因為採用彈夾供彈就需要有一個專用的彈倉容納多個彈夾同時必須能夠滿足機槍自動射擊的要求。圍繞日本軍方的這幾個要求開始了新機槍的研發。
日本在1922年(即大正十一年)定型生產並裝備部隊。日本十一年式6.5mm輕機槍採用了類似傳統步槍槍托的槍頸,由於其瞄準基線偏於槍面右側,為了避免使用者在瞄準時過於向右歪脖子,所以將本來就十分細長的槍頸向右彎曲,以使槍托的位置能滿足抵肩據槍瞄準。,採用一個彈匣一次可以容納6個裝5發子彈的彈夾共計30發子彈,一個壓板在上方產生向下的壓迫同時也是提醒射手子彈剩餘量,子彈像步槍一樣送入射擊位置擊錘撞擊完成發射,彈夾從彈匣下方彈出,該槍保險是在扳機上方行軍途中時放下可以卡住手指無法扣下扳機避免走火,為了保證該槍使用壽命子彈採用減裝藥,也就是說三八式步槍的步槍彈產生的後坐力會傷害內部結構影響使用壽命。雖然理論射速是500發每分鐘,但是複雜的供彈設計以及效能不穩定,實戰時120發每分鐘。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由於“漏斗式”供彈過於複雜,子彈稍有裝填偏差機槍就打不響了,射擊時需要副射手給子彈塗油來增加潤滑,但是副射手不可能給每一發子彈塗油所以日本人自己覺得很聰明的在側面裝了一個帶有油刷的油壺,這樣就可以給每一發待機狀態的子彈上油減少卡殼問題,這個問題在中國東北寒冷地區得以解決可是到了東南亞炎熱地區灰塵很容易使油壺失去作用,最終因為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是被九六式輕機槍取代。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的問題還包括兩腳架過高導致射手在俯視角度和平射角度身體需要暴露大部分增加了傷亡,同時副射手又必須時刻待在一旁也增加了同樣被射殺的機率;行軍時一般採用肩扛或者端著,肩扛時由於該槍兩側並不對等,扛在肩上時會因為裝彈機向右壓迫需要非常使勁抓著才能保持平衡,而端著也是因為該槍重心偏右,士兵必須時刻用勁才能穩定,對於一挺10公斤的輕機槍端在手裡還必須長時間用力會造成士兵疲勞;該槍雖然可以端著射擊但是由於沒有像ZB26那樣的提手一旦長時間射擊滾燙的槍管無法直接端起,對應辦法就是出廠時在散熱螺紋外包了一個防燙灼帆布套;該槍裝彈複雜,換彈時必須要把槍放在地上重新裝填,增加了殺傷機率。
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作為一把武器沒有選擇使用它的人的權利,在抗日戰爭中擔當日本侵華急先鋒殺害我中國軍民,但是也有被中國抗日軍隊和游擊隊繳獲來抗擊日寇,抗美援朝時也有相當數量的歪把子投入到戰鬥中發揮自己的力量。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放在歐洲可能都是沒人正眼瞧的武器,設計複雜導致的問題頻出導致該槍的效能非常不穩定,如此種種問題卻是彼時抗日戰場上中國軍民一旦繳獲就委以重任的武器,特別是敵後武工隊和游擊隊,該槍比起重機槍機動性更好更適合游擊隊的戰術,而且子彈容易繳獲,該槍有一個優點就是射擊精度好(二戰時日本人的輕武器幾乎都是精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