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全息學說,是山東大學的張穎清教授在 70 年代首次提出的。這一學說的大意是人體中相對獨立的器官,如第二掌骨載有整個人體的資訊。這一學說為耳穴診治疾病提供了宏觀理論基礎。
科學研究證明,不管是哪種生物,從低等的原生生物到複雜的高等生物,都是由單個細胞發展而成的。
原生動物如草履蟲的細胞一分為二就成了兩個草履蟲。從魚類、鳥類、到哺乳類動物都是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
古人早已學會用植物的根或芽來培育整株植物,現代科學家則已經可以用一個人參細胞培育出整株人參;還學會了將牛胚胎切成兩半,使其長成兩條非常相似的小牛。因此不難想象,生物細胞內必然含有該種生物的全部資訊。
德國科學家孟德爾首先提出,攜帶這種資訊的是一種叫做基因的物質。經過美國科學家摩爾根等人,特別是近代科學家的不斷努力,終於弄清楚了,攜帶這種資訊的是一種叫作脫氧核糖核酸(DNA)的物質。
DNA 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生物高分子物質,它的分子量高達 100 萬至 10 億。主要成分是幾種核苷酸。不同生物的 DNA 所含的核苷酸的品種、數量和排列方式都不同。同一生物體細胞內的 DNA 則相同。這就是生物細胞內含有該生物全部資訊的道理。
與其它的高等生物一樣,人也是由一個受精細胞分裂發育而成的。在發育的初期,各細胞間的差別很小。同卵雙生兄弟(或雙生姐妹)就是胚胎在發育初期一分為二而形成的。
由此可見,在胚胎髮育的初期,胚胎的各個部分都是相同的。他們可能發育成頭,也可能發育成手。因為在胚胎分成兩半時,不管從哪裡分裂,將來發育成的都是完整的兩個嬰兒。這就是生物全息學說的微觀理論基礎。
隨著胚胎的生長和發育,各部分細胞功能的特化加速。於是出現了由一些細胞團塊所組成的器官,如四肢、五官、內臟頭腦等等。不過,組成這些器官的細胞內的 DNA 也含有人體的全部資訊。
這些 DNA 所含的資訊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不斷地與身體各部分進行著資訊交換。因而 DNA 還包含了人體各部位隨時間變化的全部資訊。
DNA 所含資訊的變化是一種微觀變化,是人眼不能直接看見的。但是,這種變化在耳郭上所引起的變化卻是人眼能看見的。
早在 2000 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觀察到內臟病變可在耳郭上出現反應。如《黃帝內經》中就有“視耳好惡,以知其性”等明確的記載。
子宮全切除術後,耳郭的內生殖穴區有條狀斑痕;扁桃體發炎時,耳郭扁桃體穴區出現水腫;患頸椎病時,耳郭頸椎穴區出現結節狀隆起;胃潰瘍病人在耳郭的胃區有凹陷等。
上述充分說明耳郭是人體與外界資訊傳遞交換的視窗,整體的病變可反映在耳郭。
醫生既可根據耳郭的變化對全身疾病進行診斷,又可透過刺激耳穴治療全身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