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墜子從醞釀到形成,再到民間百年流傳,始終保持著樸素的鄉土風情和濃厚的生活氣息。這種新鮮活潑,具有強烈民間色彩的藝術形式,吸引了眾多三絃書和山東大鼓藝人參與到創新的行列中來,給河南墜子增加曲目數量的同時,也豐富了演唱技巧,使得這個新興曲種日益成熟,迅速流傳到了鄰近的山東、安徽等地區。20世紀20年代傳入天津、上海、瀋陽,30年代傳入蘭州、西安,40年代又傳入武漢、重慶等地,成為流行最廣的曲藝形式之一。
此後,河南墜子的創作者和表演者更加積極,也因此出現了一大批名家名作,他們編演了大量的新曲目,歌頌新生活。但20世紀末以來,河南墜子的生存發展遇到空前困難,傳唱的藝人越來越少,演出登臺的機會也越來越少,急需扶持與保護。2006年,河南墜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陳勝利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代表性傳承人。
陳勝利,自小學藝,在這個行業裡已50年,河南墜子對他來說,是融入在生命和生活裡的一部分。在他看來,河南墜子這種能在全國大部分地區站住腳的曲藝藝術形式,在表現手法上,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那就是通俗易懂。“演員唱了上句,下句要怎麼唱,其實在觀眾的內心,早有一種自我的創作和預測,這應該是心靈的一種默契。”
多年來,陳勝利一直致力於墜子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在墜子音樂創作與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他創作的墜子音樂作品《追思焦裕祿》《喬派往事》等多次榮獲全國大獎,培養了青年墜子人才30餘人,收集了500多分鐘的即將流失的珍貴資料,並參與編著《河南墜子——北路傳統書目曲譜集》一書。陳勝利堅持,要讓更多的人加入到保護和傳承河南墜子的行列中,讓河南墜子唱出中國,唱響世界。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難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據陳勝利介紹,河南墜子的傳承方式有師傳和家傳兩種。當他遇到對河南墜子感興趣的年輕人時,會極力將年輕人拉進他的圈子。對於那些優秀的人才,陳勝利還會將他們收為自己的徒弟,“讓徒弟、讓學生融到我們的圈子內,融到我的事業中來,賦予他們責任,賦予他們擔當,讓他們和我一起研究、發展河南墜子,在傳統的基礎上共同的研究、創作、改良一些傳統的段子,同時把這些作品推向大的舞臺。”陳勝利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