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區文物保護單位袁昶宅,位於岳陽街道中山中路458號,在2009年,活化利用為程十發藝術館的部分展廳對外開放,該宅原為清嘉慶年間(1796-1820)侍郎趙永明宅,後易袁昶。
袁昶宅是程十發藝術館的重要部分,目前主要做一些臨展,王宅跨院和袁昶宅有時會聯合起來做一個展覽,藝術館還包括瞿繼康宅和杜氏廳。袁昶宅佔地約3000平方米。宅面南,由三條中軸線組成,中間軸線為主宅,三開間七進四庭心。由南向北依次為門廳、前儀門、楠木廳。廳建於晚清,三間九架樑,南有雙重軒廊、北有捲棚穿廊。捲雲山霧雲、月梁等雕刻精緻。宅內懸“瀨鄉新墅”匾,有“光緒廿二年十月重黎先生令書,通州張謇”題記。廳北儀門較完好,混水,有“福德依仁”四字。再北為三進走馬樓。東西軸線的佈局與中軸線大致相同,也是七進四庭,規模工藝稍遜。中宅東西各有兩條長夾弄貫通南北。2002年,在舊城改造中移至王冶山宅東修復,保留了原中軸線門廳、儀門、大廳、穿廊和第二道儀門等建築。1998年9月9日,袁昶宅公佈為松江區文物保護單位。
袁昶宅有著許多為後人所道的故事,他的一生也可謂一波三折。袁昶20多歲考中進士,為人務實,之後一直升遷,從政之餘,會和許多同道中人詩歌酬唱,頗有雅興。但意想不到的是,他在後期卻因直諫獲罪,穿官服被斬於菜市口,被後世稱為“清末忠臣”。在林曉明編纂的《松江文物志》中,第一章第二節(園林住宅建築)中有文記載,袁昶是浙江桐廬人,作為清末的大臣和學者,曾在光緒二十六年,直諫反對用義和團排外而被清廷處死,同時赴刑的還有許景澄、徐用儀等四人,史稱“庚子五大臣”。《辛丑條約》簽訂後,清廷為其平反。書中記載,“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義和團運動風雲一時。兩宮皇太后屢次召見親王、貝勒、大學士、六部九卿,就利用義和團與列國宣戰一事進行商討。”對於這樣的商討會議,袁昶每次都會列席參加,他連上二疏直諫,認為“義和團不可信,公使館不可攻”。但最高統治者一意孤行,導致八國聯軍入京、慈禧太后倉皇西逃。事後,袁昶被主戰派誣陷。七月初三,袁昶與許景澄一同“棄市”(古代的一種刑罰,在鬧市執行死刑,並將屍體扔在大街示眾的刑罰)。同年十二月,袁昶得到昭雪;清代宣統元年(1909年)三月,被賜諡“忠節”,後經朝廷批准,在桐廬、蕪湖兩地建祠作為紀念。
袁昶在為官期間重視民生問題,對於天下局勢、籌餉理財等問題有著較為深刻的認識和獨到的見解。《松江文物志》中記載,袁昶在十八年(1892年)十二月,授安徽寧池太廣道。在任期間,整頓吏治,關心民生。捐俸白銀四千多兩,擴大中江書院的教育規模。又捐貲五千餘兩,修蕪湖西南圩隄,使當地無論旱潦都無隱患。並在中日兩國關係緊張期間,委曲求全,聯合英國艦隻,穩定地方政局。又上疏建議,取消不準商船運米的禁令,以增加稅收。此外,袁昶也很重視人才培養,主張實學教育,反對脫離實際的書齋學問,強調學術對於現實社會的實際作用。他還是晚清同光體詩人浙派的代表人物,重視九流百家之學。
於書畫中見證歷史,於藝術教育中傳承先輩的愛國情懷。如今的袁昶宅會時常舉辦一些藝術展覽,發揮著弘揚中國傳統書畫藝術,普惠公共文化藝術教育的作用。
■文 朱穎宏 ■受訪者供圖
■欄目責編 沈莉娜
■欄目主編 代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