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的折骨而爭力
在書法中,寫豎畫講究“折骨而爭力”,是說在書寫的時候,筆鋒經過折鋒而產生爽利的筆畫,同時將筆鋒調正,寫出來的點畫蒼勁有力。
要注意的是,寫豎畫的時候。筆絕對不能平塌塌地放下去。
《永字八法》裡面說,“弩不宜直其筆,筆直則無力,立筆左偃而下,最需有力。又云鬚髮勢而卷筆,若折骨而爭力。”
我們主要說一下什麼叫“發勢而卷筆,若折骨而爭力。”
關於豎畫的起筆。可以根據書體分三種:一種是篆書,一種是隸書,一種是楷書。
在這裡我們主要說一下楷書。
我們經常說,寫一個筆畫的時候,欲下先上,欲右先左。
要說明白的是,什麼欲下先上,什麼欲右先左。
有人說是筆尖,其實古人在談論書法的時候從來沒用過“筆尖”兩個字。都是用“筆鋒”兩個字。我們可以在這裡,闡述一下什麼是筆鋒。
那麼問題來了。筆尖和筆鋒是不是同一個東西?
如果是同一個東西,若寫一個豎畫,就要“欲下先上”。可以想象筆在往上走的時候,接觸紙面之後,筆尖是向下的。如果單純說筆尖。就成了“欲下先下”了。
只有和紙接觸的最有力、最結實的那一部分,才能稱得上是“欲下先上”。這部分並不是筆尖,我們可以成為筆心。如果把比心理解為筆鋒,就好理解了,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
此論承自老師,並非自創,不敢欺世盜名。
但是真正在寫一個筆畫的時候,並不是一個“上下”或“左右”就可以解決問題的,在寫一個豎畫的時候,筆心先向上,然後向右或者右下頓挫,再然後將筆逆著頓挫的方向挺起來,然後才折筆向下走,而且走的時候筆心要左偃。
這樣下來已透過兩次折筆:從筆心向上,調到向右或右下,再調整到向下。這樣才算完成了豎畫起筆,寫下去可以加力下按,可以輕提,可以快,可以慢,都已經沒有問題了。
其實,折筆過程速度可以很快,表現在筆上就像經過兩次摺疊,表現在動作上,就像抖了兩下手。看懂了,就知道其中奧妙,看不懂,會認為故弄玄虛。
懂與不懂,判若天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