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
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言者苦口婆心、語重心長、誨人不倦;聞者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受益終生。
實乃人生之大幸。
最近我看過一段發人深省的小文章:一個放羊的和一個拾柴的聊天,他們聊了一天,放羊的羊吃飽了,而拾柴的會怎樣?
砍柴的和放羊的聊了一天,放羊的羊吃飽了,而拾柴的卻兩手空空,這叫拾柴的陪不住放羊的。---請放棄你的無效社交,這一對矛盾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砍柴的和放羊的這兩個人,如果砍柴的學會了放羊技巧,原來羊是這樣放的,而放羊的又學會了砍柴技術,原來柴是這樣砍的。---三人行,必有我師,人永遠保持空杯的心態則好。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如果他們商議把羊與柴交換一下,於是你有了柴,他又有了羊,豈不更好?---等價能交換,天生我有用。
放羊的如果把買羊的客戶介紹給對方,而拾柴的又把買柴的客戶介紹給對方,於是各自的生意越做越大。---資源整合很重要。
拾柴的與放羊的雙方如果決定合夥開個烤全羊的店,用柴烤出來的羊很美味,而羊又是純天然的,這樣幾年後,他們的公司上市了。---沒有完美的個人,而有完美的團隊。
這幾個兒童級啟蒙推理,讓矛盾互相轉化,它告訴我們,面對同一事物,如果對待的心態不一樣,結果也就不一樣。
講明一個道理,只需要短短的幾分鐘,而頓悟的過程卻要伴隨著刻骨銘心的
陣陣絞痛。
真正的感動是一生的,真正的受用是一生的。有先見之明,是一種智慧;有自知之明,是一種成熟;有知人之明,是一種素養!
認知高度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我們相信什麼,世界就是什麼”。“認知層次決定出路,思維模式決定格局。”什麼樣的格局就將有什麼樣的人生。我們的思維模式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模式,人生的改變來自於思想的改變,認知層次和思維模式決定了我們的未來。
趨勢就像一匹馬,如果在馬後面追,永遠都追不上,只有騎在馬背上,才能和馬同步。只要我們自己心中堅信我們這個行業是未來的大趨勢,不管別人怎麼說,又或者是不認可,我們只管一步一步按照我們的思路做起來,讓他們看看我們是怎麼做到的。
與成功的人為伍,會學到成功的秘訣。觀察走在前面的人,看看他為什麼領先,然後去學習他的做法。知道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利用所知道的。
知道自己為什麼失敗,這已經是一種財富。看穿但不說穿,很多事情,只要自己心裡有數就好了,沒必要說出來。
若不想做,會找無數個藉口;若想做,會想無數個辦法。十之八九,雙方爭論的結果是各自比以前更相信自己才是絕對正確的。用別人的方法做事,別人負責;用自己的方法做事,自己負責。
如果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藍子裡,請務必看好它。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遠方模糊的,而要做好手邊清楚的事。為明天做準備的最好方法是集中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熱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到盡善盡美,這也是應對未來的唯一方法。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一生要的是什麼,你還想得到什麼? 要知道,曲線飛行的鳥兒才不易被捕殺。
人生漫長而短暫,關鍵的也就那麼幾步。人性叢林,職場事業,利益多多、誘惑多多。凡事應三思而行,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一旦伸錯手,入錯行,做錯事,於名譽、於事業、於形象皆有不救之危。所以,必須“慎”之。
生意不在早晚,日落酉時再看。撒魚窩子除了為了釣魚,有時只是為了留住魚。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但有一點:吃魚真的沒有取魚樂呀!
遇事不要急於下結論,即便有了答案也要等等,也許會有更好的解決方式。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答案,學會換位思維,特別是在遇到麻煩的時候,千萬學會等一等、靠一靠,很多時候不但麻煩化解了,說不準好運也來了。
一旦出手,必須全力以赴。太歲頭上動土、老虎嘴裡拔牙是萬萬不可的。但如果太歲和老虎要你的命,你還動不動?拔不拔?
食君俸祿忠君之事,物能被利用,才是貴重之物;人能被利用,才是有用之人。做事一定要使盡本事,做人一定要盡到本分!做人要內外一如,處事要知行合一;說話要言行一致,行為要表裡如一;做人要前後一慣,做事要一心一意。有能力的人有脾氣,沒能力的人沒脾氣,最怕是沒能力卻有脾氣,最好是有能力卻沒脾氣。
別人恭維時,偷偷高興一下就可以了,不可當真,那十有八九是哄你的;別人批評時,稍稍不開心一下就可以了,不可生氣,那十有八九是幫你的。能找一個理由讓自己傷心,就能找一個理由讓自己快樂。
當一個人不再急於否認錯誤時,就學到了人生重要的一課。適當的時候,說一聲我錯了、對不起,那不是低頭,那是一種成長。
釋迦摩尼說過:不管你遇見誰、什麼事,他(它)都是你生命中該出現的那個人、那件事,絕非偶然,他(它)雖然不能帶給你什麼,但一定能教會你什麼。所以我相信,無論我在哪,那都是我應該在的地方,遇見一些我應該遇見的人,經歷一些我應該經歷的事。
“百年輪迴千年等,他世不做陌路人,物事人非性已改,依舊不泯養魚恩。”
願我們都不會把別人對我們的好視為理所當然,因為知善知惡、知恩圖報,會更接近幸福。幫助別人的事做完就忘記,別人為自己做的事時時記著,哪怕這個人只有那麼一次好,他也是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學以致用,為學之道也”,“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最後與大家共勉: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和正確的思維模式,遵循古訓、崇尚科學,知行合一,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同步增長,身心健康,享受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