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是什麼?這個問題很少人關注,或者說對成長停留於膚淺的認識——僅僅關注到生理上的成長。
本文要討論的成長,自然不僅僅指生理上的成長,還包括認知上、心理上的、思想上的、行為上的成長,即知、情、意、行上的成長。因為生理上的成長,已經關注較多,因此本文主要探討知情意行方面的成長。
在網路上流行過這樣的詞彙:巨嬰。
“巨嬰”一詞,就是描述生理上已經成熟,但是在知情意行方面顯得幼稚,乃至犯下不可挽回的幼稚性錯誤行徑。例如有人評判吳某凡,就屬於母親嚴厲管教下的“巨嬰”。另外,曾經有報道,一位老人不懂事,佔他人便宜,倚老賣老,不知禮節,“巨嬰”變成了“永遠的嬰兒”
所謂“巨嬰”,就是生理上已經成熟,但在知、情、意、行上未成熟,而且易犯嬰兒般的錯誤社會行為。
“巨嬰”是知情意行上未成長的較為極端的例子。事實上,對於任何一個人,成長都是終身的“事業”,這也或許是終身學習的一個理由吧。
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前進,做到與時俱進,這是更重要的成長。
今天推文之所以討論成長話題,是因為閱讀了肖川老師的《成長是一個永恆的主題》頗有感觸。
—————————————————————
摘錄一
在好的社會中,個人的自由須限制在這兩點之下:你對自由的追求不會妨礙、擠壓和剩奪別人的自由,你對幸福的追求不會建立在犧牲別人的正當權益之上。當然,這需要以明確的法律條文來劃定個人自由的邊界。指望所有人哪怕是多數人生活在一種高尚與純粹中是不現實的。但無論如何,在我們之中,在我們所做的事情之中,終究是好的多,壞的少”。以理想主義的崇高與道德上的純粹要求每一個人,其結果就會導致公共權力對個人自由的過度擠壓與規範,從而使個性發展受限,也使社會缺乏活力。這樣的現代文明的觀念是需要不斷強化與廣泛普及的。
—————————————————————
感悟一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先生有一個演講,大意是:社會上的有權人、有錢人或者說成功者,哪怕在現有法律框架下,他們的所有行為都是合法的,但考究起來都是建立在失敗者的痛苦之上的。事實上,不僅僅是有權人、有錢人,任何人的一丁點成功,都可能建立在失敗者的痛苦之上。
就拿職稱晉級、崗位晉級來說,晉級成功者未必就比失敗者更優秀,晉級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多得了一個“優秀” ,多拿了幾個“榮譽”,然而多這幾個“優秀”、多這幾個“榮譽”,捫心自問,是不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號主是一個勤奮的人,會寫幾篇論文,但是號主不希望拿這個來炫耀,因為有些同仁不寫論文確實是因為他們把心撲在了教學上。號主與這樣的同仁比較起來,誰對學生的影響更大呢?這真的無法量化評估的,因為號主勤奮寫論文,根本賺不了錢,只是提升自己,最終也是惠及了學生,而且號主的勤奮本身也是一種榜樣的力量。
注意到,不寫論文把心撲在學生身上的同仁,與不教研把心沒放在學生身上而放在了別處的教師比較起來,也一樣無法量化比較(特別是做不到均衡分班時)。很遺憾,在當今職稱、崗位晉級制度下,恰恰是既沒有把心放在教研上也沒有把心放在學生身上的識時務之俊傑最吃香。
因此,制定一個更合理的制度特別重要。事實上,別把教師劃分三六九等尤為重要。細分三六九等,事實上就是企圖“以理想主義的崇高與道德上的純粹要求每一個教師”,最終的結果“就會導致公共權力對個人自由的過度擠壓與規範,從而使個性發展受限,也使社會缺乏活力。”
昨天推出《職稱晉級、崗位晉級之惡顯而易見,請實行網路版教師工資+榮譽激勵機制》一文,其中就強調取消職稱晉級、崗位晉級,以教齡逐級增加工資+一次性教研活動獎勵的雙軌制,前者保障了合格教師基本工資幾乎一樣,保證了同工同酬的幸福;後者又對可看得見、可比較的努力進行激勵,努力帶來的額外幸福不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
摘錄二
我看到有人這麼說:“很多人聚在一起,從來不談精神上的追求,他們只談誰當了什麼官,誰賺了多少錢。至於人性的高貴,對公平正義的追求,這一切都幾乎沒人談。如果有人談,大家就會認為他很幼稚。你比他過得好,他會恨你;你過得不如他,他就嘲笑你。他們從來不會關心你這個人道德怎麼樣,他們只想打探你有多少錢,開的是什麼牌子的車,有幾套房子。”據我的個人交往經驗,這個描述是比較客觀的。究其原因,根本的是人的發展程度不高。對於精神的追求,以及與此相關的諸如對於正義、公平、人權、人道等的追求,在他們的需求系統中比較微弱。而導致人的發展程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就是人的自由空間不夠。
—————————————————————
感悟二:
號主認為:公平正義是一種客觀存在,人人內心裡都有一顆公平正義之心。但是,就公平正義而言,絕大多數人並不成熟,他們只在對自己訴求上講公平正義,而罔顧對他人是否公平正義。換句話說,情意行上還做不到真正的公平正義。事實上,只有訴求制度上的公平正義,才會是全體人的公平正義。擁有“制度無法改變,只有適應制度”一類認識觀的言論者,在本質上就缺失了真正的公平正義。
—————————————————————
摘錄三
孔子概括的”天下三達德”一一智、仁勇,是經得起推的。智慧,核心是良好的判斷力,最高階的是創造力。缺乏智慧,不辨真假與忠奸,就屬於糊塗乃至愚猛,仁愛之心也可能為奸佞小人所利用,其勇敢也不過是匹夫之勇,是魯莽。缺乏仁愛,聰明伶俐就會顯示出狡黠和姦詐;而“勇”就可能淪為狠毒與兇殘。缺少勇敢,人就會患得患失、優柔寡斷,顯得弱和小氣。我身邊的人大多聰穎,也敢為天下先,有拍案而起、仗義執言的錚錚做骨,如果更具有仁愛之心,就更完美了。當然,只有少部分發展程度比較高的人可以完全做到這三點。
————————————————————
感悟三
就加粗字型內容,號主特別有感觸。部分靠自己的真實努力而不是拍馬逢迎者獲得職稱、崗位晉級成功,基本上就屬於這樣的人。當然,這類教師,在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是值得受人尊重的。
—————————————————————
摘錄四
讓更多的人更為充分、更為細緻地瞭解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不僅具有智慧價值,也具有安全價值。世界越敞亮,人心就越敞亮;人心越亮,人們的言行就越敞亮;自然,我們就會越少受到攻擊,暗箭傷人的事就越少。社會是一個生態系統,它也會有自淨功能。社會的活力,社會走向文明的內在動力,來源於開放、自治與良好的互動機制。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更自覺地成為這個機制的一部分:真實地表達內心的感受與需要。
—————————————————————
感悟四:
網路技術如此發達,在技術上做到公共事務公開透明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現在的社會還缺失制度上的“世界敞亮”,於是就缺失了“人心敞亮,言行敞亮”。事實上,在制度上還不利於構建“社會的活力,社會走向文明的內在動力,來源於開放、自治與良好的互動機制。”
—————————————————————
摘錄五
一個人有形象問題,這主要由個人的言行中所包含的修養決定;一個家庭有形象問題,這由家風決定;而國家形象如何,則與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譬如,你作為旅遊者,到了另一個國家,如果這個國家的民眾對中國有特別積極的印象,那麼你在幾乎所有的遊歷中都會感到愉快,反之亦然。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國家形象的建設。要相信公道自在人心。每個人的文明禮貌,每個人的自尊自重都會影響到我們的國家形象。另外,作為中國公民享有的自由權利與福利等,也是影響國家形象的重要因素。我特別希望“中國人”在這個世界上是特別受人尊重、受人歡迎甚至是受人幕的群體。
—————————————————————
感悟五
曾經幾次看過短影片評論、文字語音評論中出現一個詞彙“底層互害”。就這個話題與忘年交朋友爭論過,他們一開始不用意號主的觀點:底層互害,千萬不要理解為只有底層老百姓受害,事實上是人人受害,社會精英,在狹隘一點說,高官同樣受害。手機螢幕前的你不難猜到忘年交朋友不同意號主那一句話了,因為你也可能不認可這個觀點——“社會精英,特別是高官怎會受到傷害,他們吃得都是特供有機蔬菜(據說是傳聞,不可當真,此處僅僅以假設法拿來就事論事)?”
事實上,辯駁是非常簡單的,就運用物理人特別慣用的思維分析方法——極限法來分析。如果底層老百姓互害而全滅亡了(注意:不孕不育症患者特別多、世事洞明而不願生育的人也特別多),社會精英還會是社會精英嗎,高官去做誰的“官”?
注意到,有些有錢人怕失去權勢後財產受損,就把財產轉移到國外,甚至人在國內當官賺錢,家人及自己晚年退休移居國外。果真如此,這樣的“中國人”到了國外,還能受外人尊重嗎?
有人說,華人經常受到歧視,除了他們自己在國外的個人形象可能不佳,還與東亞整個國家形象可能不佳有關。正是“國家形象如何,則與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