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力的本質
宇宙的 演化
摘要:
本文從全新的角度闡明引力的本質,從而匯出強力、弱力、電磁力、引力只是真空狀態下虹吸力在不同距離上的表現特徵。物質與能量的轉化使宇宙空間的體積產生相應的變化,促使宇宙空間產生"流變特性"。宇宙在引力和空間流變特性雙重作用下產生膨脹和收縮。從物質粒子的構成匯出,微觀粒子服從"奇數性原則",宇宙中不存在傳遞力的信使粒子,所有微觀粒子都是"複合粒子″且作為真空狀態下“虹吸現象"的流動介質。
總綱:
宇宙是物質與能量的轉化場所,是時間和空間的抽象概括,是物質以不同形態激發出來的引力、磁力、輻射壓力等交錯而成的,稠密的、複雜的經緯線網團。自由粒子和光沿著經緯線上彎曲的短程線運動,就象帶電粒子在不均勻的磁場中偏離直線運動的軌跡一樣。星系物質在這經緯線上運動,會發生量變和質變,並破壞和改變原來的經緯網,在一定的範疇內,重新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新的經緯線網路。宇宙中星系的相對運動,除了受到引力、磁力、輻射壓力等的相互作用外,還受到空間的流變特性所支配。
目錄
1.引力的本質
2.黑洞——物質的消融
3.真空——物質的產生
- 2.7k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成因
5.電子的產生與光的本質
6.物質的構成與質量的來源
7.宇宙的展望
關鍵詞:宇基子 物基子 複合粒子 暗物質 暗能量
物質的消融與產生 空間的收縮與生長
一.引力的本質
在經典理論中,用發射或交換“信使粒子”去闡述帶電粒子或不帶電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儘管科學家們明確知道,許多現象是解釋不通的,但還是為此津津樂道。更有趣的是,明確知道光子只有一種,但還以交換光子作為電磁相互作用的媒介。難道光子在不同狀況下會自我選擇,產生兩種完全相反的效應?光子總是運動的特性,為什麼不把電磁相互作用傳遞到無限遠處?可見,若不從人們“觀念”上的根本變革,是無法認清粒子之間相互作用的本質的。
粒子物理學家們猜測,空間在普朗克長度下是不連續的,變為“泡沫狀態”。如果我們把這種“泡沫”假定為宇宙中最基本的物質單元“宇基子”。宇基子是宇宙中最小的不可分割的體積單元,更像是一種不可分割的最小能量體,它可以滲入宇宙中的任何物質。並且認為“如果沒有宇基子和物質的充填就不存在宇宙空間”。這樣就可以匯出許多有意義和有趣的結論。
宇宙中所有的粒子都會自旋,物質內部相鄰粒子的自旋會產生下面兩種作用。如圖:
1. 相鄰兩個粒子的自旋方向相同,靠近時則表現為相互排斥或相互滑開。這是導致物體內部粒子無休止運動的力量源泉。
2. 相鄰兩個粒子的自旋方向相反,靠近時就會產生虹吸現象,表現為相互吸引。這是物質聚整合團的主要形成機制。
相鄰粒子間的虹吸現象,可以由“卡西米爾效應”得到證明。有趣的是,“真空狀態下的虹吸現象”和“宏觀狀態下的虹吸現象”表現出來的性質是不同的,它不僅使兩個粒子產生相互吸引的力,同時還拉動兩個粒子所佔據的空間位置。相鄰粒子“真空狀態下的虹吸現象”產生吸力的疊加效應會導致整個引力場的空間產生向心振盪。使置於引力場中的物體產生自由落體運動,使做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具有節奏感,使平拋的物體產生折曲線向下彎曲,使掠過引力場的光線軌跡產生向內彎曲,同時也使光譜線產生引力頻移。遙遠星光掠過引力場周圍向內彎曲,並不表明引力場周圍的空間是彎曲的,但是在引力場中運動的物體(包括光線)都會受到引力場向心振盪的影響,使它們的運動軌跡向引力場內部偏轉。而且引力場中心物質球的旋轉產生的引力輻射,也會使在周圍空間中運動的物體,產生沿引力場物質球自轉方向的橫向拖戈力。例如,掠過太陽赤道外的光線偏轉角度為最大,而且光線在太陽赤道兩邊的偏轉角度也稍略有不同。這也就是引力透鏡中愛因斯坦環總是偏向一邊,形成一條弧形光帶的原因。或許我們可以透過弧形光帶的形狀,來判斷遮擋物的旋轉方向。
行星執行軌道為什麼會產生近日點進動?特別是水星的近日點進動非常明顯。太陽的旋轉產生的引力輻射會給引力場一個沿自傳方向的橫向拖戈力,這很可能是導致水星軌道近日點進動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太陽的密度可能還在極其緩慢地增大,產生的引力也在非常緩慢地增大,從而導致行星軌道近日點的進動。
強力、弱力、引力、電磁力,只是自旋方向相反的粒子在不同距離上,虹吸現象產生的,大小等級不同的虹吸力表現特徵。在亞粒子層面上,由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構成的複合粒子(暗物質粒子)中,虹吸力表現得要比強力大得多,我把它叫做“罡力”。在上面闡述的“真空狀態下的虹吸現象”中,所有從粒子對撞機產生的和未產生的基本粒子、暗物質粒子以及量子理論闡明的信使粒子,都成為引起虹吸現象的流動介質。只要我們對空間和粒子的認識做本質上的變革,則所有粒子在極近距離內的相互作用都能得到完美的詮釋。(正負電子的相互作用在第六部分再作討論)
強力和弱力被原子核遮蔽在內部。一個原子核內部產生的力(強力、弱力)不能和另一個原子核內部產生的力(強力、弱力)形成疊加現象,這就是強力和弱力是短程力的原因。質子、中子或其它粒子一旦逃離原子核,它們的距離就會彼此拉開,轉化為引力或電磁力的相互作用。罡力也是一種短程力,那是作用在“複合粒子”層面上的力(注:夸克層面)。引力和電磁力則不同,它們各自產生的力在空間中可以疊加,所以引力和電磁力都是長程力。電磁力似乎比較特殊,庫侖力與物質所帶電荷數密切相關,磁鐵的磁力則由磁矩排布丰度所決定,而且在較長距離上也可以發生作用。在宏觀上,引力和電磁力也許用“場”來描述比較妥當。
引力不是物質質量直接產生的,它與物質粒子的數量、質量、密度密切相關,可能與物質的溫度也有所聯絡。 物質的引力實質上是不存在的,但是為了對牛頓先生的尊敬和迎合人們的認識習慣,保留“引力”這個詞是有意義的。愛因斯坦先生用“彎曲四維時空”闡明物質間引力的相互作用,是一種很獨特的研究方式,他所建立的《廣義相對論》的一些結論也得到實驗的驗證。那麼,空間真的彎曲了嗎?不是的,在狹小範圍裡,空間依然是歐氏平直空間。只是物質在引力場中運動,在引力波的作用下,會產生向引力場中心偏折的現象。可以說“空間彎曲”只是引力和引力場作用下的一種物理效應。愛因斯坦先生的引力方程突顯了引力相互作用的動態模式,這可能就是《廣義相對論》能夠推匯出一些結論與事實相符的原因。牛頓先生的引力理論是一種“靜態引力論”,而行星繞太陽公轉是動態的。這就使得“牛頓引力論”在解釋行星近日點進動時稍有不足。如果在牛頓先生引力方程中加入太陽自轉帶來的“橫向拖戈力”項,也許對解釋水星近日點進動有所幫助。引力的作用不是即時的,它必須透過“空間的向心振盪”來產生所謂的引力作用,但處於引力場中的物體,無時無刻都要受到引力波的作用。引力作用也不是無限遠的,當引力波的單次振動不能把物質粒子拉動跳過一個普朗克長度單位時,引力就不起作用了。
引力波是一種很特殊而且非常奇怪的波,它象似機械縱波,但又與宏觀中機械縱波的作用模式不同。就像用大圓圈繃緊的,畫著同心圓的橡皮膜,往中心投入一個小鉛球,隨著小鉛球的振動,我們會看到距小鉛球越遠,橡皮膜被拉動的距離越小。宇宙空間的特性既像剛體,又像無阻力流體。當引力波向心振盪拉動空間時,就像拉動一條短細繩子,我們會發現繩子的兩端速度相等。這時空間表現為剛性。如果這條細繩子很長,我們就會發現細長繩子兩端的速度不相等,因為細長繩子存在伸縮彈性。這時空間表現出具有彈性的性質。相鄰粒子每產生一次虹吸現象,就使粒子連線兩邊的空間完成一次振盪。粒子身上就像繫結一條具有彈性的“空間線”,“線”的另一端系在無限遠處的空間上。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真空狀態下的虹吸現象”與“宏觀狀態下的虹吸現象”不同,也與宏觀機械波的震源(或振動)不同。因為空間是一種連續體,你無法把它切開,這就是引力無法遮蔽的根本原因。當物質在空間中穿梭,空間又表現為無阻力流體的特性,但當物質的運動速度接近光速C,這時空間的阻力就會呈現出來。引力波的作用力指向引力場中心,而且隨著向遠處傳播,波速會越來越小。如果用V表示引力波的波速,λ表示引力波的波長,ƒ表示引力波的頻率,則V=λƒ(λ→0 V→0)。強度不同的引力場其引力波的頻率不同,起始波速也不同,甚至引力波的起始波長也可能不同。但是,科學上似乎從來沒有發現,同一列波在均勻的介質中傳播具有變速的特性。也許引力波的傳播速度也是光速C,然而,引力波對空間中物質和光的拽引係數決不可能大於1或等於1。除非引力波的波速是超光速,否則黑洞不會形成一個“視介面”?然而,世界上第一張黑洞照片,確實證明黑洞視介面的存在。可見,對黑洞的研究以及“黑洞視介面”為什麼存在,仍然需要探討。現代許多科學家宣稱發現的“引力波”,實質上並不是真正的引力波。他們發現的只是密近雙中子星相互繞轉所激起的,空間中宇基子(包含暗物質粒子)形成的漣漪,是一種“真空機械波”。真正的引力波是無時無刻都存在著的,而不是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才產生。雙中子星相互繞轉激起的“空間漣漪”,是一種典型的“真空機械波”,可以直接證明“宇基子海洋”的存在。有的天文小組發現50億光年外,雙黑洞碰撞合併時產生的引力波?雖然我不知道引力波能作用多長的空間距離,但能作用到50億光年之外嗎?地球外太空中的宇航員已基本處於失重狀態,這說明引力波的衰減速度很快。全世界由此發展起來的“引力波天文學”,名稱的確很響亮,但實質上卻是“真空機械波天文學”。
雙中子星相互繞轉直至碰撞前夕,是愛因斯坦時空幾何拖曳效應的增強,而不是"引力輻射"發生變化。雙中子星相互繞轉過程中,若沒有質量的嚴重虧損,"引力輻射"總是保持不變的。這裡講的"引力輻射"應該與"愛因斯坦引力輻射"有所區別,是指單個引力場的總引力能保持恆定。引力場強度(重力加速度)乘以該處球表面積等於一個恆量。
GM/r2×4πr2=4兀GM (恆定)
引力輻射實質上是引力場內部空間的一種向心振盪,所以引力場質量不變時,引力輻射也保持恆定。就象太陽曆經46億年之久的引力輻射基本保持恆定,也就是引力保持不變。但是,愛因斯坦時空幾何的變化會導致引力輻射的抖動,也就是引力波產生變化,從而產生微弱的橫向拖拽力。而且雙中子星質量及質量差越大,引力波的變化也愈大。繞轉速度越快,引力波變化也可能越明顯。前文,我在闡明引力的本質時,匯出引力波是一種縱波,而且回覆力總是指向引力場中心。為了區別於傳統理論,本文所提的引力輻射就叫作"引力向心輻射。
引力波無時無刻佈滿整個空間,當你去測量單源引力場的引力波時,你本身也在隨引力波振動。這有點兒類似於愛因斯坦先生的追光悖論,結果是很難觀測到引力波的存在。只有象雙中子星或兩個黑洞快速相互繞轉,引力向心輻射的抖動效應使我們對引力波的觀測成為可能。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物理學家們發現的"引力波"並不是真正的引力波,而是"引力波的抖動效應"現象,或者叫作"引力源抖動效應引力波"更為貼切。
愛因斯坦先生闡明的引力波實質上是一種引力源振動效應引力波。相對我們的觀測距離而言,可以把雙中子星或雙黑洞的快速相互繞轉,看作是單引力源或雙引力源的振動。按照前文對引力波產生的推理,引力波的拽引作用總是指向引力場中心。當兩個密近雙星快速相互繞轉,對引力場中物質的吸引的同時,產生微弱的徑向拽引效應。使得我們對引力波的觀測成為可能。但是,所觀測得到的卻是"引力源機械振動效應引力波"。真正的單引力源引力波是一種縱波,愛因斯坦先生預言的引力波實質上是"引力源振動效應引力波″,是一種橫波。
罡力、強力、弱力、引力、電磁力在不很嚴格的情況下,也許可以取相同的、近似的、膚淺的表達形式
F=(J,Q,R,G,k)x1x2/r2
林友順
20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