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基礎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馬文軍、聯合中國科學院東亞區域氣候-環境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王君、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陳陽研究揭示人為排放和城市化加劇城市複合型高溫風險。相關研究近日線上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馬文軍與陳陽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王君為第一作者。
目前全球約56%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也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貢獻者,其對全球碳排放總量的貢獻率估計達70%以上。在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理解城市化、氣候變化和人體健康之間的關係對於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建設宜居城市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人員基於氣象和人群死亡監測資料,利用分佈滯後非線性模型,定量揭示了日夜持續的複合型高溫事件的致死風險比單獨白天高溫事件或者單獨夜間高溫事件高,而且女性比男性,老年人比年輕人對日夜複合型高溫事件更加敏感。結合站點觀測、衛星遙感產品和多模式集合模擬資料,研發了一種分步檢測歸因方法,合理地將不同時空尺度的外強迫因子置於同一方法框架內,量化出溫室氣體排放是城市區域複合型高溫增加的主要影響因子,城市化所導致的日夜複合型高溫事件增幅為0.51天/年。
研究人員進一步充分利用檢測/歸因結果的約束意義,結合未來全球人口、城市擴張和氣候變化預估資料,在不同共享社會經濟路徑假設下,估計未來人為排放和城市化將使得中國東部城市複合型高溫事件發生頻次增加約2-5倍,相對應的人口暴露度將增加約3-6倍。
“中國東部過去40年經歷了快速的城市化程序,城市的主要極端高溫事件正在經歷從單獨日間高溫事件或者夜間高溫事件向日-夜不間斷的複合型高溫事件轉換。”馬文軍表示,研究表明人類活動所致的城市複合型高溫事件的增長所帶來的人健康風險,為重點區域、重點人群減緩和適應極端氣候及其變化提供了新的科學見解,同時也為公共衛生領域採取適應氣候變化措施,降低其不良健康影響提供了科學依據。
相關論文資訊: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21-01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