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我多次來到煙臺,最吸引我的是那裡煥然一新的鄉村。
煙臺是出神仙的地方。相傳渤海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秦始皇三次到海上尋訪仙人,求長生不老術。他沒有實現長生不老,但卻留下了豐厚的政治遺產。所謂“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朝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制度,在經濟上實行以自耕農所有制為主的土地制度,在政治上實現了大一統,實行郡縣制的集中統一治理,抑制分封,打擊豪強,遏制土地兼併,有效維護了我們這個農業大國的“超穩定結構”。
不過,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也阻礙了工業化。近代以來,一盤散沙的小農經濟在帝國主義、官僚資本等工商資本衝擊下陷入劇烈動盪和分化,晚清和國民黨政府沒有解決“耕者有其田”的問題,所以無法集中資源啟動工業化,終究被歷史所淘汰。
中國共產黨的成功,離不開順應了農民對土地的需要,實行了徹底的土地革命。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打破小農經濟對現代化的阻礙,又相繼進行了農業合作化和集體化的偉大變革。
毛澤東對中國歷史有透徹瞭解,他緊緊抓住中國幾千年歷史的一條主線:小農經濟必然走向兩極分化,最終逼得農民走投無路,起來造反,推翻舊王朝,週而復始,沒有出路。一家一戶單打獨鬥,抗擊不了自然災害,必然會兩極分化,也無法支援工業化,不可能使廣大農民共同富裕起來。新中國要徹底避免興衰成敗的“歷史週期率”,就要從兩極分化的源頭——土地所有制及其生產關係著手。中國農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告別了幾千年來興勃亡忽週而復始的週期率。
改革開放之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解放了生產力。同時,鄧小平等領導人也意識到,中國未來一定還要走集體化道路。他多次強調:“我們總的方向是發展集體經濟”,“不向集體化集約化經濟發展,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是不可能的”。
改革永遠在路上。改革開放幾十年後,中國農村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挑戰。特別是在“統分結合”當中,“分”的問題解決了,但“統”的問題一直沒有很好地解決,帶來了許多新矛盾:
一家一戶的個體小農,實現溫飽之後,卻無力進一步實現產業升級;城鎮化吸收了大量農村精英和年輕人,不少村莊變成了被遺忘的家園:地沒人種,老人得不到贍養,兒童得不到照顧,家庭美德受到衝擊;許多落後文化和社會醜惡現象死灰復燃;一些基層黨組織缺乏威信,甚至形同虛設,黑惡勢力乘虛而入,把持村莊……如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把農村重新組織起來?能不能找到一條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充滿生機和活力,又能讓集體變得強大有力、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呢?
幾十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上下求索,中華大地上湧現出星羅棋佈的集體經濟“明星村”:浙江的滕頭村、河北的周家莊(鄉)、山西的大寨村、江蘇的華西村、河南的南街村、貴州的塘約村……包括這些“明星村”在內,全國有數千個以集體經濟聞名的村莊,紛紛成為農民致富和鄉村振興的先鋒。
可是,這些村莊分散在全國各地。除了周家莊是鄉之外,大部分還停留在一個個村莊的規模,而且或多或少有各自的特殊性。
縱觀全國,還沒有一個縣、一個市,大範圍、普遍性地回答如何在新時期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問題。
這個歷史性問題的答案,到底在哪裡?
進入新時代的中國,黨的核心、人民領袖、對農村農民懷有深厚感情的習近平總書記,鮮明地提出了“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問題,發出了“走農業合作化道路”“發展新型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號令!
新時代改革開放要有新氣象。時代是“出卷人”,時代也在尋找“答卷人”。
這個歷史性問題的答案,在煙臺出現了。2017 年 4 月起,在煙臺市委特別是市委組織部推動下,以基層黨建為抓手,做實黨組織對農村經濟的全面領導,把農民重新動員和組織起來,開創性地走上了一條振興鄉村的金光大道。煙臺成為全國首個在全市範圍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地方。
這條道路叫作“黨支部領辦合作社”。
目前,煙臺市已經有 3045 個村莊實行了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截至 2020 年 12 月),佔全部村莊的 47%。我在煙臺親眼看到,這些村莊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天翻地覆、脫胎換骨的變化。
——煙臺的蘋果變了。實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之後,煙臺蘋果產業實現了規模經營,站在山坡上望去,萬畝果園連成片,一望無際,碧綠澄澈,這綠色的海洋,會讓你感到現代農業的震撼。
——煙臺的農民富了。規模經營帶來了產業興旺,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在分配上又向最大多數普通社員傾斜,農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2019 年 6 月 25 日,煙臺較早實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東院頭村格瑞特果品合作社分紅了,村裡舉行了盛大的分紅儀式。以資金入股的社員,每 1 萬元股金分紅 5000 元;以土地入股的社員,每畝地分紅 4000 元,收益率比以前的任何土地流轉、投資都高得多。看到村民們笑逐顏開的樣子,你一定會和他們一樣開心,你會感到,習近平總書記說的“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在煙臺變成了現實。
——村莊變得容光煥發了。整潔亮麗、花草繽紛的村莊回來了,村莊的人氣匯聚起來了,老人和孩子們得到照顧了。衣家村是個缺人、缺路、缺水的山溝村,在沒有外來投資的情況下,靠黨支部組織村民集體勞作,變成了道路通達、水源連通、產業興旺的村莊,踏上了致富的道路。北洛湯村依託集體經濟辦起了大食堂,70 歲以上的老年人可以每天吃三餐,相當於用土地養老。老人們三五成群,談笑風生,笑逐顏開,讓人體驗到最溫暖的人間煙火。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成為創業的寬廣平臺,在城市做生意的年輕人回來了,大學畢業的高才生回來了,年輕的志願者組織起來了。積攢三十多年的垃圾被清理了,淤積三十多年的河道被疏浚了,村民說,合作社一年幹了幾十年的活……每年春節、七一、重陽、國慶……許多村都能辦一場像模像樣的晚會。這些村莊,讓人想起中華先賢動人的社會理想: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基層黨組織的面貌也煥然一新。煙臺市委組織部的同志告訴我,以前農村書記一般不太能講,上級去村裡調研,往往是你問一句,他答一句,不問就不說話。但現在不一樣了。這些領辦合作社的黨支部書記勁頭十足、信心滿滿,經常是拽著客人不讓走,走了這家,還要你再去那家;看了這邊,還要你再看那邊。為什麼會有這種轉變?就是透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黨找到了群眾,群眾找到了黨,黨組織和人民重建了血肉聯絡,黨支部有事做了,漸漸就有威信了,村裡也越來越團結了。黨員幹部的責任心和榮譽感被激發了出來,真正找到了和人民融為一體的感覺。
在煙臺的走訪中,我聽到最多的話就是:“多少年沒有見到黨員和群眾這樣團結奮鬥的場面了”“多少年都沒有這樣的成就感了”。正是這種榮譽感、成就感,吸引著一大批在外面打拼的“能人”回到農村。他們不忍心看著自己生於斯長於斯的村莊走向破敗,放棄自己的產業和城市的機會,帶著初心回到了鄉村,帶領村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他們改變著鄉村,也改變著中國。
(本文系人民日報出版社《煙臺紀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之路》引言,原標題為《新時代的金光大道》,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