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包爾,地處赤道附近,是南太平洋島國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港口城市,人口不足3萬人,卻因為珊瑚海海戰和中途島海戰聞名遐邇。
二戰期間,盟軍為了贏得南太平洋的制空權和制海權,不惜一切代價奪取拉包爾,和日軍展開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爭奪戰,許多盟軍戰機一去不回,不少官兵下落不明。
2008年11月,一名澳大利亞飛行員來到拉包爾,尋找當年失事飛機的殘骸。
在拉包爾西北十幾公里處,一塊偏僻的荒坡上,被火山灰淹沒的地方,有一塊墓地,中間立有刻著中文的紀念碑。
這讓他大惑不解。
一名當地老華僑獲悉後,僱了叢林土著人帶路,找到墓地。
時隔60餘年,長年的熱帶氣候,頻繁的火山活動,使得這塊墓地損毀嚴重。特別是1994年9月的一次火山噴發,讓整個拉包爾城毀於一旦,墓地也再次遭劫,幾乎被火山灰燼掩埋。
找到的3座墓碑中,兩個尚可辨識碑文,分別是陸軍67師上尉吳坤、陸軍新30師上士孔顯章,另一座破壞嚴重,難以辨識,死亡時間都是1945年。
訊息一出,立即引起國內強烈關注。
中方駐巴新工作人員,透過實地走訪和查閱史料,發現這片被人遺忘的亂崗之中,竟然埋葬著新四軍、中共領導的游擊隊、上海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中國緬甸遠征軍等抗戰將士的遺骨。
這是一個被歲月湮沒的故事。中國軍人為何輾轉至此,埋骨他鄉?
上千戰俘,輾轉千里
二戰期間,拉包爾駐紮有11萬日軍,是日本陸軍第8方面軍和海軍東南方面艦隊司令部所在地。
1945年,盟軍久攻不下,便採用跳島戰術,將拉包爾孤立。一直到日本投降後,才由澳軍進佔。
澳大利亞檔案館的200多頁資料,詳盡記錄了澳軍收復拉包爾的情況。
原來,早在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先後有1504位中國軍人,從南京、上海、徐州等地的戰俘營出發,被日軍押往剛剛佔領的拉包爾,當苦力,修工事。
他們當中,有堅守上海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
一位“八百壯士”的倖存者、湖北赤壁籍老兵田際鈿回憶,1942年秋,日軍從南京老虎橋戰俘營調出1000人,遠赴南洋做苦力。
這當中既有57名“八百壯士”,也有中條山戰役被俘第14軍、第27軍等部國軍官兵,還有新四軍、中共領導的抗日遊擊隊戰士。
另外504人,是1942年5~6月浙贛會戰中的被俘國軍官兵。
1942年12月21日和24日,這1504名戰俘分批被押上日本軍艦,從上海吳淞口碼頭出發。
因為害怕盟軍的飛機轟炸,軍艦晚上航行,白天停靠碼頭。
艦內分9層,戰俘被趕到最底層,不見天日,悶熱異常,裡面無人穿衣服,也沒有床,不少人暈船、拉肚子。
一開始,日軍給他們20人一桶飯,半桶菜,不給湯,不給水,還守在艙門口,不讓人上去大小便。
三天後,已無人出聲,也沒有大小便了,一些戰俘先後病死在艙內。
日本兵刷牙的水流下來,他們就接來喝,還喝自己的尿。
一名戰俘溜進廚房,灌了一瓶淡水,被日本哨兵發現,將他挑下大海。
在太平洋上顛簸了30多個晝夜,終於在1943年1月23日、24日抵達拉包爾。
上島後發現,四周都是十幾米高的大樹,荒無人煙,沼澤密佈,瘴氣瀰漫,蚊蟲肆虐,瘧疾橫行。
57名“八百壯士”被拆散,田際鈿等12人編入“勤勞隊”,隊裡共有160名戰俘,其中包括新四軍、中共遊擊隊戰士。
此外,還有一些英、美、印等國戰俘,也在島上當苦力。
兩年八個月的苦役,死亡率高達50%
在島上的日子裡,戰俘們過著非人生活,勞動十分繁重,生活異常艱難。
一天下來,要幹十多個小時的重體力活,天不亮出門,深夜仍不得歸。巖洞當房,瓜薯當餐,食不得飽,寢不得安,衣不蔽體。
偶爾,吃日本兵丟掉的豬牛內臟和骨頭,就算是改善伙食了。
田際鈿回憶:“較國內勞工苦百倍。”
戰俘營沒有任何醫療條件,患病之後,如果久拖不好,就眼睜睜等死。
日本兵十分殘忍,經常把重病的戰俘用卡車運到深山,草草埋掉。
日軍還經常拿戰俘取樂,讓他們雙腿交叉,跪在木頭箱上,頭上頂著裝水的盤子,如果灑出水,就會捱打,直到戰俘們在赤道的烈日下曬暈為止。
戰俘們把仇恨埋在心底,變著法子反抗。
幾名新四軍戰俘在挖戰壕時,故意將一側掏空,再用浮土填充,造成大面積意外“塌方”;澆灌炮臺基礎時,把地腳螺栓的預埋孔弄錯位,導致無法使用。
搬運大炮時,他們故意把零件摔壞、扔掉,甚至放火燒掉整座倉庫。
暗中破壞的戰俘,遭到了日軍更為殘暴的報復:壓腸子、敲膝蓋……直到奄奄一息,再扔到深山老林。
田際鈿等人含著眼淚,秘密掩埋了他們的屍體。
兩年八個月後,160人的“勤勞隊”,只剩下38人。
1504名戰俘中,756人葬身於南太平洋的荒島,死亡率高達50%。
不屈不撓,無言的悲壯
1945年8月初,戰俘們看到日軍垂頭喪氣,才知道日本敗局已定。
1945年8月17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的訊息傳到拉包爾。
戰俘營裡活著的748名中國軍人,不分黨派,自願組成“兄弟團”,由原新四軍營長陳國樑領導,趁著夜色突然行動,俘虜了看守的日軍。
8月18日,大批日軍撤離拉包爾,但留守的日軍還有約五千人。
20日零點,在日軍翻譯、華僑張榮煦的配合下,“兄弟團”經過5小時激戰,攻下拉包爾軍火庫,繳獲大批武器,還搞到一部電臺。
早上5點,“兄弟團”攻入拉包爾城區,日軍四處潰散。日軍指揮官有田一郎在燒燬軍旗後剖腹自盡,擔任衛戍任務的一個日軍中隊被俘,剩餘的日軍逃進山裡。
8月28日,新四軍戰士劉韻吹響衝鋒號,“兄弟團”官兵開赴拉包爾山區,拉網搜捕潰逃日軍。
昔日不可一世的日軍,失去了抵抗的勇氣,大多舉手投降。
到8月30日,“兄弟團”完全佔領拉包爾。
9月13日,接管拉布爾的盟軍澳大利亞第11師在拉包爾登陸。
島上的中國軍人爭相跳下海,遊了500多米才爬到艦上,和盟軍士兵一起歡慶勝利。
一張攝於1945年9月17日的照片顯示,中國官兵雖然歷經磨難,眼神卻依然堅毅,顯露出不屈不撓的軍人本色。
在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裡,中國官兵在拉包爾設立軍事法庭,進行188次戰犯審判,共有390名日軍官兵受到審訊,其中266人被判有罪,死刑為87人,其中84人被處以絞刑,3人被槍決。
1946年3月16日,中國官兵修建了一座公墓和紀念碑,上書“中國廣東民眾死亡紀念碑”,以緬懷死難的中國戰俘與當地華僑,並把找到的259具戰俘遺骸遷葬於此。
1946年12月21日和1947年8月2日,中國官兵分兩批啟程回國,分別抵達上海和廣州。
此後,他們大多解甲歸田。
1998年8月18日,倖存者田際鈿在湖北省赤壁市離世。老人臨走前幾天,總在回憶當年在巴新的悲慘往事,想著有一天,能有人記錄這段歷史,留個紀念。
各方關注,重建抗戰將士陵園
十幾年後,墓園荒廢,直至2008年12月,才被意外發現。
國內民眾呼籲,把這些抗戰將士的遺骸接回祖國,妥善安置,以彰揚這些為國捐軀的先烈。
2009年3月17日,“八百壯士”之一、時年91歲的王文川來到“迎接抗日將士遺骸回國”活動現場,淚流滿面。
3月24日,發言人秦剛表示,高度重視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中國抗戰將士遺骸問題,將以隆重莊嚴的方式予以紀念。
2010年,在墓碑原址,建成中國抗戰將士和遇難同胞陵園。
在抗日戰爭中,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英勇犧牲的英烈們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