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祝姚玲 記者 張冰清
張女士二胎生了對可愛的雙胞胎,但兩個寶寶的身體天差地別,大寶結結實實,小寶卻頻繁跑醫院,怎麼治都沒用。
她的小女兒囡囡剛好一歲半,從出生以後,就一直嗆咳,每次送往醫院,檢查出來的都是肺炎。
“每次都是肺炎,而且在醫院治好了,回到家沒幾天,就又感染了,有時候是即將出院,病情就又加重了。全家人都納悶:怎麼這個孩子這麼容易肺炎?我們老大和雙胞胎老大身體很結實,這個雙胞胎老二怎麼回事?”
張女士說,因為肺炎在家人看來是一種常見的兒科疾病,所以,雖然孩子出生後反覆肺炎,但一直是在當地接受常規治療,直到近期孩子老毛病犯了快兩個月還沒好,他們才決定帶她到浙大兒院來看。
來到浙大兒院後,醫生很快確診,孩子確實是老毛病又犯了,得了遷延性肺炎,給予抗感染治療,前期治療效果顯著,但一個多月後又出現反覆,難以徹底治癒。
究竟怎麼回事?呼吸內科程蓓蕾醫生敏銳地感覺到,這個孩子的情況可能不一般,需要進一步排查。可是,常規檢查都做過了,影像檢查也沒有發現明顯異常,問題出在哪呢?
程蓓蕾醫生為孩子聯絡了內鏡檢查,內鏡中心的吳磊副主任醫師為孩子做了內鏡檢查。這一查,查出了玄機。食管裡注入顯影劑,在支氣管卻也發現了顯影劑,這意味著食管和支氣管之間,應該藏著一個“秘密通道”。
“秘密通道”在哪呢?隨著內鏡的不斷探入,終於找到了癥結所在——“秘密通道”位於食管、支氣管中上部,是一個直徑約1毫米的小孔。
這個小孔的存在,導致囡囡食道里的奶和食物,經常會“漏”到支氣管裡,引起嗆咳,繼而引發肺炎。
這個“孔”,在醫學上稱之為食管、氣管瘻,要補上這個“孔”,以往都要到醫院胸外科做開胸或者胸腔鏡下微創手術。由於這個“孔”很小,很深,胸腔鏡難以探及,囡囡的這種情況,大層面上需要開胸手術。
更加麻煩的是,食管、氣管瘻在補上以後,還存在復發的可能性,未來不排除需要再次甚至多次手術的可能。
囡囡爸爸媽媽不僅擔心囡囡受苦,還擔心她身上會留下多個疤痕。
面對囡囡爸媽求助的眼神,胸外科副主任譚徵副主任醫師和吳磊決定為囡囡創新性開展內鏡下的食管、氣管瘻修補術。
“這種創新手術,是在食管漏洞處打上四個鈦鋏實現封堵,傷口癒合後,鈦鋏會自動脫漏,在食道中隨著食物經消化道一起排出,無需再手術或其他手段干預。這種手術無切口無疤痕,而且費用低、效果好、可重複性強。”
譚徵介紹,這種創新手術,雖然是首次嘗試,但前期已經與內鏡中心多次開展多學科討論,技術上非常成熟,從手術效果來看,確如預期非常不錯。
術後第二天,做完手術的囡囡已經看著與健康孩子無異。
囡囡媽媽說:“真的非常感謝,寶寶手術出來就沒哭鬧過,看著狀態非常好。我們沒多少文化,來到醫院,就把孩子交給醫院,相信醫生肯定會為我們想最好的辦法,譚主任、吳主任,還有病房的護士,真的都特別好,我們全家都特別感謝。”
作為三個孩子的媽媽,張女士這些年沒少吃苦,但在交談中,她誇的一直是醫生護士、丈夫,還有公公婆婆,覺得自己過得特別幸福,是一個很走運的人。
“我是安徽人,嫁來浙江當媳婦,感覺很幸福,感恩能遇到這麼好的老公和婆家,感恩能遇到這麼好的醫生和護士。”張女士說。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