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陽光老師SUNSHINE
“只差49分就滿分了”,廣東的一位暖心奶奶突然爆火全網。
(戳動圖瞭解詳情)
孫女考試只得了51分,懊惱的小姑娘回家後,難過地一直哭。
奶奶看到後,暖心地安慰孫女 “你離滿分只差49分啦,已經不錯了,你都有一半還加一分”。
孫女不禁破涕為笑,終於肯吃飯了,而這樣溫馨的一幕被一旁的媽媽用手機記錄下來。
媽媽羅女士將這段影片上傳網路後,奶奶一下子火遍全網。
這句“離滿分只差49分”也成了最新的網路金句。
網友們紛紛喊話說被奶奶暖到了。
看似普普通通的一句話,為何會讓這麼多人產生共鳴?
可能是因為,有太多人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時期,
因為考試分數被家長的期望和打擊所支配的恐懼。
中國家庭的傳統教育方式是“糾錯教育”。
什麼是糾錯教育呢?
“孩子做得不好/不對,我得指出來,不然他/她會越來越糟……”
“孩子雖然考得不錯,但是為了避免他/她驕傲,我得告訴他/她,還有不足和進步的空間……”
“一點點小事孩子就哭了?太脆弱?我得批評批評他/她……”
然而,從心理層面上來說,糾錯教育看似短時間內起到了一定的效果,那只是孩子對“權威”一時的服從和妥協。
從孩子心智成長的長遠發展來看,卻是破壞了孩子的歸屬感,讓他/她不自信且缺乏安全感。
同時限制了孩子內在自我的成長和建立,也就是 自制力、自驅力 的發展和建立。
糾錯教育下的孩子,很容易陷入“習得性無助”中,導致以後無論家長再如何提醒、糾錯、批評都收效甚微。
孩子心裡會這麼想 “不管我怎麼樣,反正你都覺得我不怎麼樣!”
久而久之,會有努力也無用的感受。
要麼放棄抵抗,未來的人生陷入被動的泥沼;典型行為就是“推一下動一下”,或用時下流行的話來說,就是“躺平”。
要麼就奮起反抗,也就是家長常說的“叛逆”,到了青春期尤其明顯——
頂嘴、冷戰、爭吵、甚至離家出走……導致親子關係緊張甚至破裂。
說了這麼久的糾錯教育,到底跟這個奶奶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那就不得不提,很容易被家長忽略或用錯的“正向鼓勵法”了,這位廣東的可愛奶奶表達出來的就是典型的正向鼓勵。
想想看,如果你聽到孩子考了51分,是不是大機率脫口而出的是 “怎麼回事?怎麼才考了51分?”
如果孩子因為考試成績不好難過得哭了。
部分脾氣不好的家長可能會說:“哭什麼哭,考成這樣還有臉哭,但凡你平時上課認真點,考試前努努力,都不會考成這個樣子”
一部分方法好一點的家長大機率會說“別哭了,沒關係,下次再努力,我們來總結一下,找到問題,爭取下次考好”。
也許有人會說,這樣說很正常沒毛病啊?
但是仔細想想,這些很常見的說法,是不是都指向了沒做好或有問題。
或者是,覺得有問題,看你難過就不批評你了,但是問題還是有的,錯誤還是要改的。
再來說說這位奶奶吧,“你看,離滿分100只有49分了”。
看似平常的一句話,卻絲毫沒有糾錯、責備之類的指向。
反而會讓人產生“還不錯啊,離目標並不遠”的感受,從心理上忽略挫敗感,產生一種只要再努力一點就能達成目標的激勵感。
生活中,建議家長可以正向地、多面向地給予孩子鼓勵,並且著重於孩子的努力、投入,而非天賦。
例如:看見他的努力與專注,而不是稱讚他聰明;認可他在過程中的付出以及獲得成果的喜悅和成就感,而非重視他贏得比賽等。
注意,也千萬不要用錯“正面鼓勵法”,最常見的誤區就是“栆+棒子”
先表揚“這次考得不錯”——再轉折“但是”——而後講問題 “還是太粗心” “明明可以更好啊”,諸如此類。
這種被認為是表揚的“傳統套路”,最終指向的依然是“婉轉地批評”,這樣的溝通方式已經很難滿足移動互聯時代的孩子的心理了。
“正面鼓勵法”的底層邏輯,其實是家長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和理解。
不以自己或成人的標準和眼光,去判斷或審視孩子。
真心地認為孩子在成長階段不論好壞都能坦然接受。
說到底,只有正確的心態與動機,才可以幫助家長更容易說出正向鼓勵的話語。
而正向鼓勵,才能讓孩子勇敢面對“錯誤”“挫折”,從內心生長出力量,願意去“試錯”,產生對抗困難、失敗的強大意願。
經常受到正向鼓勵的孩子,才能真正擁有“自律”“自強”,成為“自驅型成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