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每一個人呱呱墜地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時,都是白紙一張,都要從學習吃喝拉撒、走路說話開始。可是到了成年之後,為何每個人行為處事、處理問題的方式會大相徑庭?對待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為何會做出完全不同的反應?為何有的人身上戾氣很重,只要和其他人發生一點點爭執都可能暴力相向,甚至鬧出人命;而有的人卻能夠溫和地化解矛盾,相互相安無事?
首先,我們出生和成長的客觀環境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生在富人家的孩子和生在窮人家的孩子,從小接觸的環境和事物完全不一樣,肯定會影響一個人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但是,我們先不說客觀環境因素,畢竟我們每個人出生的環境無法改變,只能去接受它。
我要說的是除了客觀環境因素之外,父母對待和教育培養孩子的方式、家庭氛圍、夫妻關係等層面的因素,而這些因素,決定了孩子長大後是惡魔還是天使。
前幾年網上報道過一個新聞:2013年7月的一天晚上,有一個姓韓的男子乘坐朋友的汽車,在一個公交站旁邊因為停車問題和一個女子發生爭執,隨後韓某對該女子進行毆打。接下來發生的事令人瞠目結舌,韓某竟然將該女子兩歲多的女兒從嬰兒車上提了起來並狠狠地摔到地上,隨後逃離現場。兩天後,這名嬰兒因治無效而死亡。韓某最終也被判處死刑。
我們會認為韓某將嬰兒舉起來摔死的舉動肯定屬於衝動行為,是一念之差,因為我們自己有時候也會經常做一些事後令自己後悔,但當時沒有控制住情緒的事情。但做出這些舉動真的只是一念之差嗎?是偶然的嗎?
心理學中有一個叫做觀念的概念,觀念決定我們面對一件事情時做與不做的選擇,觀念是我們從幼兒開始的成長過程中一點一點形成的,是我們內心的一種重要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力量。
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女士在一篇文章中說到,孩子在聽得懂道理之前,就已經在形成觀念了。比如,孩子在很小的時候生病了,爸爸媽媽來到孩子身邊,陪伴著孩子,摸摸孩子的額頭等等。在這種情境下長大的孩子,一般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
而那些父親經常粗暴對待家人甚至拳腳相加的家庭,家裡的男孩長大後在處理家庭問題或者社會問題時很可能會做出相似的行為。母親經常對鄰居或者周圍人飛揚跋扈,那麼她的子女長大後也可能會出現類似的問題。就像上面提到的韓某,極有可能他從小生活的家庭環境就不是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長此以往,身上就會積累戾氣。這種長期積累形成的戾氣,只要遇到一個導火索,必然地會被點燃,而絕非只是一時衝動。
這就是父母身教的影響。小孩子的性格和觀念基本上就是取決於父母的言傳身教、言談舉止。這也是為何所有人剛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而在不同的父母筆下,會勾勒出完全不同人格畫卷的原因。
所以,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為了孩子有一個健康的觀念和人格,做父母的一定要重視自己的言行,更多地用溫潤的教養方式陪伴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