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尹琳
理解專家們給出的建議和結論是在一個什麼樣的假設世界裡推論的,可以幫助你穩定自己的價值觀。
接受高等教育,對人體、醫學有良好認知的年輕女性可以在多快時間內被巫術洗腦?美國電影《萬能鑰匙》講述了一個讓人心驚肉跳的故事。
女主人公進入一家充滿宗教氣息的老房子照顧一位即將離世的老人,這是兩位巫師設下的圈套,他們希望透過靈魂互換的方式,佔據這位女孩的年輕身體。不過,成功的前提是,女孩必須相信巫術是真實存在的。
被洗腦,比我們想象得更容易。雖然對科學、醫學耳熟能詳,但是這位新時代女性仍然很快敗下陣來。就像我們不斷接受著新時代的兒童發展觀念,知道要尊重孩子的年齡和個性發展,要保護孩子的自主性,要為孩子提供親密、欣賞、支援的環境,但是一旦遇到學業壓力、同伴競爭、老師批評,很快就會變成另一副樣子:“我不管你怎麼想,最重要的是按照家長和老師說的做。”“別的同學怎麼可以考90分?你怎麼考不到?”“你就是不自律、不努力!”……
搞清楚育兒專家背後的隱喻和假設
美國認知語言學家喬治·萊考夫有一本著名的暢銷書《別想那隻大象》,他提到了一種現象,人人心中都有兩種家庭撫養模式。
一種叫“嚴父式家庭模型”,在這種模型背後有一套假設:世界很危險,很難對付,競爭很激烈。孩子生下來只想做自己感覺好的事情,不願意做正確的事情。我們必須把孩子改造好,教孩子明辨是非。如果孩子做了錯事,該懲罰就得懲罰。懲罰可以幫助孩子培養自律精神。自律是獲取成功的必需品。如果人有紀律性,在這片充滿機會的土地上追求自我利益,就更容易獲得成功。
與嚴父式家庭模型相對的是“撫養式家庭模型”。這種新興的家庭模型認為孩子天性是善的,撫養孩子很重要的一步是對孩子共情,知道每一聲啼哭意味著什麼,知道孩子什麼時候餓了,什麼時候需要換尿布,什麼時候做噩夢了。要保護孩子,要讓孩子生活得圓滿幸福,就得給予他們足夠的自由去追尋生命的意義,就得要給予孩子更多的欣賞和尊重,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孩子的獨特性。要允許孩子去發展更多機會,要和孩子相互坦誠、相互信任。
這兩套世界觀廣泛地存在於我們的文化當中,於是,許多父母既不是堅定的“嚴父式家庭模型”,也不是堅定的“撫養式家庭模型”,他們常常處於中間派:頭腦中既有嚴父式家庭模型,也有“撫養式家庭模型”,平時相互抑制,在不同的情境下,其中一個模型佔據優勢地位。
比如,遇到學業壓力和競爭壓力時,某個“傳統派”育兒專家的語言就會啟用我們心中的嚴父式家庭模型,本來打賭要尊重孩子個性和自由,讓孩子活出不一樣的未來的想法就可能被抑制:從佛系父母轉變成了“必須”、“應該”派父母。
比如,看見優秀的孩子因為壓力出現心理問題,或者被自由氛圍養大的孩子取得了理想的成就,我們心中的“撫養式家庭模型”就被激活了:哎呀,我有沒有傷害孩子的自主性?我有沒有限制孩子的發展?我的孩子到底喜歡什麼,我該怎麼支援他?
如果你希望自己成為具有更加穩定價值觀的父母,不必在這個育兒專家滿天飛,東西南北分不清的時代裡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學會辨別這些專家建議背後的“家庭模型”是一種方式:他訴說的是一個“嚴父式家庭模型”的隱喻,還是“撫養式家庭模型”的隱喻?理解專家們給出的建議和結論是在一個什麼樣的假設世界裡進行推論的,可以幫助你穩定自己的價值觀。
來做一個小測試,考考你的敏銳度:
“如果你現在對孩子放手,不管孩子成績,孩子這輩子就毀了,以後還會啃你們的老。”
“不想上學?不可以,今天必須讓他去上學,孩子不能太縱容。”
“聽說你跟小朋友發生矛盾了?你能跟我說說當時發生了什麼嗎?不要怕,我想幫助你。”
“親子閱讀最重要,孩子養成閱讀習慣,以後就不愁了。”
你猜這幾句哪些是“嚴父式家庭模型”,哪些是“撫養式家庭模型”?
從低認知到高認知,擺脫“碎片化育兒金句”
認知科學認為,一個人如果很容易被別人影響,其中有一個可能性就是這個人對這件事情缺乏足夠的認知。他們把這種現象起了一個名字:“低認知”。
“低認知”的概念來自人類學家兼心理治療師鮑勃·利維。20世紀50年代,利維在塔希提島上做了一項研究,探討塔希提島為什麼自殺事件頻繁發生。他發現,塔希提人沒有“悲痛”這個概念。人們感受到悲痛,親身經歷著悲痛,卻沒有相關的概念和名稱,因此他們認為這不是一種正常的情感,也因此沒有發展出與悲痛相關的儀式和對悲痛的疏導措施。
新時代的父母往往比傳統父母接受更多的兒童發展和育兒新知識,卻面臨著資訊爆炸時代的反噬:缺乏深刻而系統的有關“人的發展”的概念,僅僅是從碎片化的育兒文章中獲得一些知識,不夠了解兒童發展規律,也因此很難把孩子發展過程中的特點看作是正常的、需要被接納的,更談不上如何尋找到相關的應對措施和策略。如同《萬能鑰匙》裡的女主人公,缺乏明確的認知框架來解釋異常現象,因此陷入迷茫和恐懼。
2022年1月,家庭教育促進法將正式實施,歡迎你和澎湃新聞一起,升級對這個世界的育兒認知。“誰說的才是對的?”“我這麼做錯了嗎?”讓我們一起重新看一看。
責任編輯:陳華
校對:張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