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媽
剛出生幾個月的寶寶在睡覺的時候經常會產生“一驚一乍”的動作,有時候還會發抖,隨後被自己的抖動驚醒,然後哭起來,這是怎麼回事呢?
對於這種情況,相信許多新父母應該都見到過,有的孩子出現得多,有的孩子出現得少,所以有的父母會擔心,孩子長期如此睡眠不好,會不會出現發育問題。
其實,寶寶睡夢中突然一哆嗦把自己嚇醒,這是寶寶的驚跳反射。
那麼,何為驚跳反射?驚跳反射能夠“根治”嗎?
對於正常的驚跳(莫羅氏)反射,其實大家並不需要太過擔心,它屬於動物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是突然的強感覺刺激導致的身體自發的防禦性反射。就比如你不小心將手放到了滾燙的熱水裡,手便會立刻回縮產生反應。
對於剛出生的寶寶,如果被突然性的刺激所驚嚇,一定會產生這種驚跳反射,這種反應其實能從側面表明寶寶神經系統和肌肉組織沒有問題。
一般情況下,初生嬰兒在一個月大前的反應是最明顯的,但一般3-4個月大後,這種反應就會漸漸消失。
當然,因為驚跳反射是正常反應,所以並不能根治,但卻可以運用一些方法來減少。
如何減少驚跳反射?
上面我們說了,驚跳反射是突然的刺激導致的防禦性反射。
根據這個原理,我們可以減少和避免給孩子突然而強烈的刺激。
說簡單一點,就是讓寶寶們感到安全,有安全感。
母親懷胎十月,寶寶都會待在子宮裡,所以出生之後,對於現實環境不適應,會產生驚跳反射。於是,我們完全可以模仿一個子宮環境,來包裹寶寶,這就是大家經常用的“襁褓”了。
打襁褓也是有學問的。
首先要選對合適的時機,最好等寶寶睡著之後,再輕輕地將他包起來;
其次是襁褓的材質,要選擇透氣的,同時也要注意保暖;
再次是襁褓的包法,只需要約束寶寶的胳膊和上身就行了。
當然,如果實在不會包襁褓,也可以購買寶寶睡袋進行來替代。
減少驚跳反射的另一種方式是在孩子受到驚嚇後進行關懷。
比如媽媽們在晚上發現孩子因為驚跳反射而醒來哇哇大哭,就可以用比較溫柔的聲音安慰他,同時有節奏地撫摸寶寶的肌膚、頭髮,或者輕輕拍打寶寶的背部。這種方式可以讓寶寶感到安全,快速鎮靜下來。
如果安慰起不到作用,也可以嘗試轉移孩子注意力,比如用玩具吸引他,或者用一種奇怪的姿勢抱著他,然後一邊搖晃,一邊輕拍他的背部。
如果寶寶在驚跳反射出現後只是不安扭動,並沒有直接醒來,那我們可以用自己的雙手緊緊握住寶寶的雙手,這個動作充滿安撫意味,可以給孩子帶來安全感,過一會兒後,寶寶就可以繼續安穩地睡覺了。
需要警惕的地方
除此之外,還值得寶爸寶媽們注意的一點是:
如果孩子五六個月大後,驚跳反射依然存在,需要十分警惕。
由驚跳反射的定義,我們瞭解到驚跳反射跟人體的神經系統有關,所以,如果寶寶在六個月大之後,驚跳反射依然存在,那麼,很大可能是因為其大腦神經系統出現了問題
其次,寶媽們要區分抽筋跟驚跳反射,這兩種情況很有區別的,驚跳反射在被我們握住之後一般都會停止,而抽筋等生病的情況則會依舊抖動不停!
最後,驚跳反射具有對稱性,所以,大家可以透過寶寶的驚跳反射來判斷其四肢是否正常。
比如寶寶發生驚跳反射,但只是左手抖動,而右手沒反應,那麼極有可能是寶寶的右手出現了問題。
孩子是父母的天使,其實,父母何嘗又不是孩子的天使呢?
我們誰都不是一個天生的母親或父親,是孩子的降臨和成長慢慢地將我們變成了一位“母親”或“父親”。在孩子成長的旅途之中,我們要學習的東西也太多太多,而驚跳反射只是眾多浪花中的一小朵,它是孩子們最原始的反射之一,也是我們學著愛孩子、保護孩子的源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