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拋開所謂的經濟實力、科技水平不說,單單就中美兩國的軍事實力進行深度對比,為什麼不談經濟呢?在戰時,經濟實力很難第一時間轉化為戰鬥力,科技力量的軍事應用只適用於錦上添花,難以大範圍裝載並從根本上改變戰局。
透過對中美兩國軍事實力的對比,結果會讓我們大驚失色。
目前在輿論上,有許多媒體透過分析中美兩國在軍事上的“賬面資料”,對美國的軍事力量極盡“吹捧”,得出中國在軍事上難以抗衡美國的結論,這類描述有沒有說服力?看似是有的。
畢竟,僅從賬面資料上來看,美國的軍事實力在全球少有抗衡者。在軍費上,美國去年的軍費投入為7780億美元,中國位居第二,為2370億美元,俄羅斯為617億,美國的軍費連續多年超過了第二到第十名國家的軍費總和。
在軍事實力上,美國目前有11艘航母,驅逐艦、護衛艦等各型軍艦約278艘,艦載機4000架左右,戰鬥機超13000架;中國有2艘航母,各類軍艦170艘左右,艦載機50-90架,戰鬥機有3000多架。此外,美國還有90多艘大型盾艦(裝備宙斯盾防空系統的軍艦)、500多架F-22和F-35五代隱形戰鬥機。中國的盾艦20艘左右,五代戰鬥機J22只有40架左右。
從賬面上分析,上述理論確實很有市場。但不要忘了,美國作為奉行霸權主義的超級大國,一直扮演著“世界警察”的角色,高峰時期,美國有超過5000個軍事基地,直到目前,美國還有約871個本土軍事基地、374個海外軍事基地,為了達到“震懾全球”的軍事目的,這點軍事力量只能做到堪堪維持,而我們不同,我們的目的不是稱霸,而是自衛和防禦,拿目前我們的軍事力量來說,做到自保綽綽有餘,在近海1000公里的範圍內,我們可以做到無懼任何國家。
此外,拿和平時期的賬目資料作“戰時對比”,本就是一種不專業、不負責的體現。
戰爭打的是什麼?不是現有裝備,而是後勤,古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說法,放到現在,我們打得“糧草”是什麼?是國家的工業能力和資訊化能力。
舉個例子。在上世紀40年代,美國的鋼鐵產量超8100萬噸,佔據世界鋼產量的63%,蘇聯為1635萬噸,日本672萬噸,德國1831萬噸,法國309萬噸,英國1233萬噸,當時的中國只有1.3萬噸左右。鋼鐵是什麼?是工業的糧食,是製造槍支、坦克、飛機、大炮、軍艦的原材料,沒有鋼鐵,有再多的錢也打不了仗。
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次日美國對日宣戰,在不到半年時間內,美國所有的工業為戰爭讓路,各個工廠的生產線都在加班加點生產軍事用品,生產打字機的工廠生產機槍,生產汽車的生產坦克和裝甲車,當時最大的汽車企業福特公司,流水線超過半英里,平均每小時就能生產出一架30噸重的戰鬥機。
在四年時間裡,美國共生產了約131艘航母,約8萬輛坦克、1400萬輛汽車、30萬架各類軍機、48艘巡洋艦、355艘驅逐艦、約500艘護衛艦、潛艇200艘左右、登陸艇超64000艘;同時期的日本呢?只生產了航母17艘、5000餘輛坦克、巡洋艦6艘、驅逐艦63艘,潛艇126艘。
面對工業機器瘋狂運轉的美國,日本終於知道了什麼叫做恐懼。
此外,美國在太平洋戰爭期間,還有餘力支援歐洲戰場,共向蘇聯支援了超1400萬噸的戰略物資,包括各類飛機1.4萬架、汽車約49.5萬輛、裝甲車1.2萬輛、摩托3.2萬輛,以及不計其數的糧食、罐頭、槍支彈藥等,總額超110億美元。
在巔峰時期,美國平均每週就能下水一艘新航母,工人幾個小時就能組裝一架飛機,18個造船廠平均7天下水一艘貨輪,每一輛坦克被摧毀的同時,就有約4輛新坦克開下生產線,只要戰場上有需求,美國就能造。所有國家都被美國強大的製造能力震驚得無以復加。
美國在二戰前是什麼軍事水平?我們還來看看賬面資料,在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的前一年,美國陸軍只有4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師,總兵力10萬人左右,坦克只有300多輛,騎兵師有的騎摩托,有的甚至騎著騾馬,美國幾乎沒有獨立空軍。小看美國什麼下場,你問問日本吧。
那我們的工業能力有多強?一戰、二戰時期的資料不具參考性,我們就來看看我們剛剛經歷過的一場偉大戰役,從中可以看出一二。
在去年的疫情防控攻堅戰中,為了支援氧氣供應,中石化生產出純度超99%的優質醫用氧氣,每天穩定向武漢運送50噸醫用氧氣;為了支援口罩供應,中原石化、海南煉化立刻改裝生產線,生產聚丙烯;為了保證口罩耳帶的供應,中國企業儀徵化纖迅速生產四氫呋喃。
甚至做汽車的比亞迪、做手機的富士康,用最快的時間開闢十幾條口罩生產線,口罩的產能一天達上百萬個,還記得那句膾炙人口的口號嗎?只要人民有需要,五菱都能造!為了保障基建,300多架不同的企業分工負責,全國資源快速集聚,10天內完成醫院建設。
這是我們無與倫比的資源調配和動員能力的體現。
而那個世界超級大國呢?那個軍事實力領先全球的“世界警察”呢?一直到至今,都沒有實現口罩的量產。當時的紐約州長科莫,手持一隻中國生產的N95口罩,無奈地說:令我難以相信的是,在紐約州,在美利堅合眾國,我們連口罩的材料都製造不出來,都要透過競價的方式從中國採購,我們還互相爭搶中國的材料,這並不是什麼複雜的東西啊!
其實,紐約州長不知道的是,除了口罩,我們能製造的東西還有很多,我們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箇中類和666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工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從襪子鞋帽到航空航天,從家用電器到軍事重工,我們擁有全世界行業齊全、規模龐大的工業體系,甚至許多產業在全球居於前五位、前三位,我們要製造任何東西,幾乎都可以實現獨立自主。
再說說前文提到的鋼產量,在去年,中國的鋼產量超10億噸,居世界第一,佔全球粗鋼產量的56%,第二名印度,只有1.1億噸左右,美國有多少?7200多萬噸。我們強大的工業製造和無與倫比的動員能力互相結合,你想象一下吧。
我們再看看美國如今的工業實力。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得益於美元霸權的優勢地位,美國透過金融政策對全世界進行“收割”,資本家賺得盆滿缽滿,慢慢地美國發現,原來金融和掠奪是最快的賺錢方式,再加上“石油危機”的爆發,日本汽車企業在美國大受歡迎,美國本土的汽車工業備受打擊,當時的美聯儲為了緩解通脹危機,提高美元利率,致使日本產品迅速搶佔美國市場,造就了日本的“經濟神話”,美國製造業日漸蕭條,一直到上世紀末都未恢復元氣。
但失去工業後,美國發現金融市場的利潤更大、賺錢更快,還沒有汙染,於是美國資本迅速湧入資本市場,美國傳統企業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國內只剩下高階醫藥、晶片製造等用人少、利潤大的產業,這就是美國的“產業空心化”。
如今的美國關心的是什麼?美股的漲跌、金融市場的利潤,還有美元霸權的維護。習慣了“躺著賺錢”的日子,美國的千瘡百孔的製造業和動員能力還能強到哪裡?美國的GDP很高、金融業很強,但放在戰時,你能變出10億噸鋼鐵嗎?
舉個例子,拿造船業來說,目前美國只剩下大約6家船廠,靠著軍方的訂單“苟延殘喘”,基本處於半停產狀態,技術工人和熟練工人先後流失,造船隊伍後繼無人,在美國的潛艇專案上,只有一家公司可以生產某種軸承,但裝置嚴重老化,未來幾年可能出現“斷供”局面,而由於就業面狹窄,美國高校已經停止培訓此類工人。
美國為什麼至今研發不出來“高超音速武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沒有此類武器所需的防熱材料,原來的已經關門倒閉了,僅有的一家實力太弱,難以滿足需求。
拋開後勤不說,我們再回到賬面資料來看,美國如今的軍事實力真的有想象中那麼強嗎?
如果說俄羅斯的軍事實力是繼承了蘇聯的“遺產”,那麼美國繼承的是二戰和美蘇冷戰期間的“遺產”。比如美國的航母有11艘,但有7艘都是建於冷戰時期,最老的尼米茲級航母已經服役46年了,艾森豪威爾號服役44年,卡爾文森號服役40年,羅斯福號服役35年。
近年新建的福特級航母,建了12年才交付,剛交付就大修了一年,目前已經大修2次,小修20多次,直到現在還沒有完成部署;還有美國最先進的“朱姆沃爾特”驅逐艦,剛試航就冒起滾滾黑煙,被迫返廠修理,
再看看中國,海灣戰爭後,我們在軍事裝備和作戰理念上奮起直追,呈現了立體化、資訊化、大縱深等特點,正在實現無人化和自動化,我們有了航母,有了055萬噸大驅、有了四代戰機殲20、五代戰機J20,我們還有了空警2000預警機、運20大型運輸機,我們還有了長劍巡航導彈、東風系列彈道導彈,有了鷹擊12導彈,還有鷹擊18、鷹擊62反艦彈道,就在近日,我們的殲35試飛成功!
有這樣強大的國家做支撐,我們怕什麼?又有什麼妄自菲薄的理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