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代代重臨,江花年年映著晚紅,三兩場相似的戰爭,七八個覬覦世界的狂人,來來去去那點悲歡,忙忙碌碌這些離合,苦苦積攢下的人世的經驗,像失傳的手藝,隔三差五還要重溫。”
這是韓松落老師在他的著作《故事是這個世界的解藥》中的一段話,我細細揣摩了好久,深以為然。
本想表達一下內心的觸動,但覺得自己的文字顯得蒼白無力,於是只能說:寫的真好。
幾句話概括了一個時代又一個時代上演著的、大致相似的人事紛紛與悲歡離合。
其實寫得真好的不止有這段話,而是整本書。
《故事是這個世界的解藥》是身為作家、書評人韓松落的一本書評合集,書中分四個章節精選了二十二篇對《面紗》、《白鹿原》、《追風箏的人》、《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等國內外各種型別優秀作品的書評。
韓松落在書中以閱讀者和寫作者的視角精細化的寫下了自己的閱讀體驗和見解,他對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特點的分析和觀察細緻入微,以簡練而深刻的文字娓娓道來。
書中的第二篇書評是毛姆的小說《面紗》,它講述了一個富家小姐凱蒂的人生轉折和成長的故事。
心思單純但愛慕虛榮的凱蒂終日出入名利場卻因年齡漸長被母親逼婚後,嫁給了木訥的細菌學家瓦爾特,但並不愛他;
凱特隨瓦爾特到香港後與處處留情的官員查理產生了婚外情,然而查理怕影響仕途“拋棄”了凱特;而後凱特隨瓦爾特來到發生嚴重霍亂的小鎮,在看到修道院的修女和丈夫救助病人們的無私和博愛後受到感化,生活本向好的方向發展,丈夫瓦爾特卻生病去世;
凱特回到香港與查理舊情復燃,最終在歷經情感和人性的汙點後幡然醒悟,返回英國重啟她新的人生。
韓松落以“通往靈魂自由的路上“,作為《面紗》篇的標題,恰如其分地概括了《面紗》主人公凱特的人生經歷和醒悟後的終極追求。
書評中他不會直接寫故事梗概,而是先交代《面紗》作為毛姆作品的特殊性--“毛姆唯一一本不是以'原型人物'為發端的小說”;以及毛姆創作該作品的背景--毛姆在親身遊歷中國後創作,所以作品體現著“‘親中派’英國作家對當時中國的社會觀感”。
而後在講述故事的同時,韓松落分析了“面紗”一詞作為貫穿全文的意象和象徵的三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面紗是新娘的面罩,也是一層男女間的詛咒。它讓年輕的凱特和瓦爾特遮蔽了雙眼,沒有領悟到愛情和婚姻的真相,成為了彼此傷害,將對方拖入生活殘酷困境的道具;
第二層含義,面紗是修女使用的頭巾或面罩。透過修女們救人的感化,凱蒂已經擺脫了過去那層不幸的面紗帶給自己的傷害,她看到了生活中另一個更深的層次“一個女人應該努力實現自我價值,實現人格的獨立,而不是把自己寄託在別人身上。”
第三層含義,面紗代表掩蓋、掩飾、謊言。凱特敢於“揭開生活的面紗”,她能鼓起勇氣“從痛苦中重拾希望,從墮落裡重新爬起來”,並最終尋找精神自由,這也是凱特的最可貴之處。
在書評中,韓松落是閱讀者也是觀察者,他從小說《面紗》中分析人物、總結真理,讓讀者看見故事背後的另一面,在我們忽略或看不到的地方,作者想展示和表達的觀點與精神。
作家班宇說“韓松落的文章可同時發生於閱讀前後,既是精妙的引導,也是溫柔的判定,如同需吞服兩次的藥丸,一次用以提神,一次用以安眠,需常備於心靈。”
讀書前,你看韓松落的《故事是這個世界的解藥》,便能激發閱讀的興趣,而不會產生“劇透”的苦惱;讀書後,再看他的書評,你會感嘆於終於找到一篇細緻入微的分析幫自己“讀透”了作者。
這個世界需要故事,好故事值得細細品味。
韓松落說,“故事是我們這個世界的微塵,它是從真實的土壤中揚起來的,一旦重新落下來,卻有了別樣的意義,我們就生活在這些塵土裡。現實的真實感和文字、影像、媒體制造的真實感,如同相互壓蹺蹺板,一個亦真亦幻的時代,其實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