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原文如果無註釋,真如天書一般。
所以張舜徽建議初學者讀《尚書》,必須取《史記》對看。因為:“司馬遷採用《尚書》時,並不是一字不易地鈔死書,而是運用了以訓詁代經文的原則,仔細將《尚書》原文翻譯了一遍,使先秦古書,一變而為漢代通行的語言文字”。
如《虞夏書》有“庶績鹹熙”一句,《史記》中作“眾功皆興”,一下子拉近了和讀者的距離。司馬遷在當時絕對是通俗作家。
在清人孫星衍的《尚書今古文註疏》的注裡,有不少引用《史記》的解釋。除了引用《史記》外,還有馬融和鄭玄的注。發現鄭玄的注最為簡要明晰,真是經學大師。
不過清人的疏如果耐心足夠的話,也能學到很多。比如流經筆者老家的馬頰河,還是挺有歷史的。在《禹貢》裡有“九河既道”一句,注中東漢的馬融和鄭玄都把九河的名字列了出來,其中第三個就是馬頰河。清人疏中說九河之名見於《爾雅》,《爾雅》釋文雲:“河勢上高下狹,狀如馬頰也”。
《元和郡縣誌》說“德州安德縣,馬頰河在縣南五十里”。孫星衍補充說:安德縣,今山東德州也。
由上可知馬頰河的名稱由來,且馬頰河至少在東漢以前就存在了。至於今天的馬頰河和古書的馬頰河是不是一回事,還需要再進一步探究。
查《漢語大詞典》,馬頰河詞條下說“古九河之一,今已湮,故道約在今河北省東光縣之北、泊頭市之南”。
今人艾鐳射的《禹疏九河,其五在德》文中稱:馬頰河,因主河道上游寬下游窄,形如馬頰,故稱馬頰河。流經夏津縣、平原縣、陵城區、樂陵市等地,是禹疏九河中第三條河流。《德縣誌》及各地方縣誌均說其“非禹跡也”,而是唐黃河故道。《德州地區水利志》載是武則天久視元年(公元 700 年)為分洩黃河洪水,利用黃河故道和篤馬河、鬲津河挖的一條排水河道,史稱唐開馬頰河。
可知今馬頰河不是東漢前的馬頰河,唐朝以後重新疏浚過一條河道。但無論如何,馬頰河確是一個很有歷史的河。以前不知,更不知馬頰河和上寬下窄的馬臉有什麼聯絡。
水文歷史,很重要。尤其在古代,因為古代河運遠比陸運要運得多,效率高。且行政區劃經常變化,而水道千年來變化不大。所以歷來水路的記載研究多受重視。而酈道元對《水經》做的注,因為不僅資料蒐集詳實,更是實地探訪,自然而然成了中國地理的第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