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說中國歷史上最有趣的十大農村風俗1、抓周抓周,東亞國家的一種風俗,起源於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種小孩週歲時的預卜嬰兒前途的習俗。新生兒週歲時,將各種物品擺放於小孩面前,任其抓取,傳統上常用物品有筆、墨、紙、硯、算盤、錢幣、書籍等。在現代,也有些會放滑鼠、牙刷等現代物品,或者以影象卡片代替實物讓嬰兒抓取。
2、喜公公喜婆婆中國北方一些地區,特別是陝北、甘肅、山西等地,在紅事上給“喜公公”“喜婆婆”臉上塗抹鍋底黑灰或是化妝。在兒子娶親的當天,他的老爸老媽就座在家裡,等著周圍的鄰居來家中給自己打扮。全程下來,鄰居們可以隨意在他們的臉上塗脂抹粉,公公和婆婆則全程笑臉相迎,也不反抗。如果公公婆婆開心了,全家人都開心,家裡生活就會越來越好。
3、劃旱船旱船是中國民間表演藝術形式之一,逢年過節或慶祝等,山東、陝西、山西、河北境內各地都廣為流行,這是一種模擬水中行船的民間舞蹈。“旱船”是一種模擬水中行船的民間舞蹈,道具是依照船的外觀形狀製成的木架子。在這種船形木架周圍,裝飾有紅綢、紙花、彩燈、明鏡等。划船者一般是一個人,有時也有雙人、四人甚至七人的,伴隨著鑼、鼓、鈸等打擊樂器到處表演。4、獅舞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獅舞,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華各族人民心目中為瑞獸,象徵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託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獅舞歷史久遠,《漢書禮樂志》中記載的“象人”便是獅舞的前身;唐宋詩文中多有對事物的生動描寫。現存獅舞分為南獅、北獅兩大類,南獅具有較多的武功高難技巧,神態矯健兇猛;北獅嬌憨可愛,多以嬉戲玩耍為表演內容;根據獅子假型製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獅舞種類繁多,異彩紛呈。
5、傣族潑水節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桑堪比邁”(新年),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的傣族又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過潑水節,柬埔寨、泰國、緬甸、寮國等國也過潑水節。潑水節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即農曆清明前後十天左右)舉行,西雙版納潑水節內容包括民俗活動、藝術表演、經貿交流等類別,具體有潑水、趕擺、賽龍舟、浴佛、誦經、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2006年05月20日,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申報的傣族潑水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6、瑤族爬樓瑤族歷來有女娶男嫁、戀愛自由的傳統,“爬樓”是瑤族獨特的婚戀習俗,是最具特色的傳統之一。當姑娘到了戀愛的年齡,父母就安排她們到吊樓里居住。小夥子來談情說愛時,需要攀著從樓柱伸出的梁頭爬上去,進入吊樓與姑娘幽會;當小夥子返回時,仍沿著樓柱往下爬。人們稱這樣的戀愛方式叫“爬樓”。爬樓的規矩很嚴格,已結婚或訂婚的人不得參加。
7、新娘過河新娘過河,流行在廣西桂北地區龍勝各族自治縣內的壯族婚姻的風俗習俗之一,是要過“三關”闖“十門”的。先談戀愛,後定親,才能成親,謂之“三關”。迎接、對歌、出門、穿村過寨、過河過橋、入門、唱調、回門、回家、入洞房,謂之“十門”。“過河”只是“十門”中的第五個“門”,“十門”過了才能入洞房。成親時新娘過河過橋都要請未婚男青年背,背新娘的人稱為“水手”。
8、火把節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9、踩高蹺踩高蹺,是漢族傳統民俗活動之一。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扎高腳”,是我國北方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多在一些民間節日裡由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踩高蹺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深受群眾喜愛。其表演又有“文蹺”、“武蹺”之分,文蹺重扮象與扭逗,武蹺則強調個人技巧與絕招,各地高蹺,都已形成鮮明的地域風格與民族色彩。
10、藏族沐浴節沐浴節,藏語稱“嘎瑪日吉”,是一個在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地藏民族中具有八百多年悠久歷史的節日。一般在藏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舉行,歷時7天。據藏文曆書記載:金星半年晝出,半年夜出。在拉薩地區藏曆7月至8月初肉眼能看見此星。傳說經此星光照射之水均成藥水,據說此期間的水比“聖水”還要靈驗,用它洗澡可以清除百病,全年身體健康,吉祥如意;用它洗臉,可以目明耳聰、頭腦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