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童言無忌,和孩子聊天,有時候真的讓人哭笑不得。
一個4歲的小男孩和媽媽起了衝突,媽媽很生氣地說:“你氣死我了。”一聽到“死”這個字,孩子有些慌亂,哭著說媽媽不能死。
媽媽見孩子擔心,於是改口說:“不會的,我得活到八百歲。”
可沒想到,孩子不樂意了,說那樣媽媽會變成大怪獸。媽媽哭笑不得,說那就活到81歲吧。結果,孩子又嫌81歲太少了。
最後,討價還價之後,決定:媽媽只能活到100歲,多一歲都不行。
媽媽有些不甘心:“那我要是活到101歲怎麼辦?”
孩子認真地說:“我不想讓你再長一歲了……”
聽著孩子較真的口吻,真是讓人忍俊不禁。不少網友也被這孩子的腦回路笑瘋了:
“都說長命百歲,所以,多活一歲也不行”;
“孩子太小,估計是超過一百的數算不過來”;
“笑死我了,小孩就是這樣,生死都要按他說的來”……
其實,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死亡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我女兒有一段時間經常問:“媽媽,你會死嗎?我不要你死。”
孩子還小,無法理解和麵對生命逝去這件事很正常。但當他們開始對“死亡”覺得好奇和擔憂的時候,父母就該要正視這個問題了。
蒙臺梭利曾說:“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只有正確認識了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更加尊重生命、熱愛生活。”
可是,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這個話題相對來說比較沉重和傷感。父母不妨利用繪本,讓孩子能進一步理解和正視這個問題:
1、探討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一片葉子落下來》
繪本講述的是一片叫作弗雷迪的葉子,和它的夥伴們一起經歷了春夏秋冬的變化。
在這期間,弗雷迪冒出了許多的問題。比如:活著是為了什麼?為什麼每片葉子都不同?害怕死亡該怎麼辦……
可另一片葉子丹尼爾告訴它,葉子活著,就是為了給別人遮陰,給別人帶來快樂;每一片葉子因為面對太陽的方式不同,到了秋天就會變成不同的顏色;每一片葉子,甚至是連大樹都會死去,但死亡並不代表毀滅,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新生。
弗雷迪一開始很害怕,可當冬天來臨,它終於隨著寒風飄落的時候。它突然明白了,生命的意義在於經歷一些美好的事物。它為自己曾是大樹生命的一部分,而感到自豪。
正視死亡,才能明白生命的意義。
繪本用平實質樸的語言,探討生與死,讓孩子明白,死亡不過是自然的過程。尊重生命,才能讓自己活得更精彩。
2、如何處理悲傷的情緒:《小魯的池塘》
很多孩子從三四歲時,就會對這個話題產生好奇心。雖然他們對死亡還沒有真正的概念,但會知道,死亡就是再也見不到了。他們會因為害怕分離,而產生焦慮、恐懼和悲傷的心理。
那麼,如果真的有這樣的事情發生,該教孩子如何處理這種悲傷的情緒呢?
繪本《小魯的池塘》講的就是一個小女孩和她的好朋友小魯的故事。小魯得了很嚴重的病去世了,小女孩很傷心。
她想起小魯最喜歡池塘,還有她和小魯一起做的蜂鳥餵食器。於是,她和同學們一起在校園裡建了一個池塘,還把蜂鳥餵食器掛在了那裡。
之後的幾天裡,小女孩都能看到同一只蜂鳥來覓食,這讓她的心情好了許多。
面對分離,就算是再小的孩子,也會有不捨和悲傷的情緒。這個故事能讓孩子知道,原來我們可以透過做一些事情來紀念對方,釋放內心的情緒。
3、親人會離開,但愛永遠在:《小傷疤》、《爺爺變成了幽靈》
一個小男孩失去了媽媽,他很傷心。
為了留住媽媽,他想盡了辦法。比如:想著捂住耳朵,閉上嘴巴,就能留住媽媽的味道;為了藏住媽媽的聲音,跑到精疲力盡……
雖然他嘗試了很多方法,但還是無法挽留住媽媽。
直到外婆對他說,雖然媽媽已經遠離了,但他們之間的愛是不會消逝的,只要摸摸自己的心,就會發現,其實媽媽一直都在那裡。
失去親人的痛,與失去寵物和朋友不一樣,這種痛更加的深入骨髓。繪本用細膩的手法表達了孩子複雜的情緒,同時,也告訴孩子,親人的愛是永遠都會在的。
而《爺爺變成了幽靈》是一個非常溫馨的“鬼故事”。
因為捨不得心愛的奧斯本,爺爺沒有變成天使,而是出現在了孫子的衣櫃上。奧斯本知道,如果人在世上還有一些事情沒有完成,就會變成幽靈。於是,他決定和爺爺一起去尋找。
他們一起回憶了爺爺的一生,最後發現,爺爺原來是忘記和奧斯本說再見了。
死亡,是人生必經的過程。雖然最後不捨,但要讓孩子明白,珍惜每一天擁有的美好時光更重要。如果真的要分離,不妨從容、自然地接受。
哲學家薩瓦特爾曾說:“認識死亡,才能更好地認識生命。”
面對分離,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觸,但對於孩子來說,學會直面“死亡”,才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最後,附上一段詩,或許能讓孩子有更深的領悟:
每當清晨你安詳地醒來,
那些振翅高飛的小鳥,
都是我的蹤跡。
每個夜晚你凝望天空,我都存在於星光中。
不要在我的墓前哭泣,
我不在那裡,我從未離開。
——END——
文| 菈媽,多平臺簽約作者,喜歡閱讀經典育兒和心理學書籍,專注科學育兒和親子情感的二寶媽。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關注我,一起探討噢。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