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宣傳科學無神論,從9月10日起,我們將連載李申的專著《中國無神論史》。李申,1946年4月出生,河南孟津縣人。1969年畢業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原子物理系;1986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獲哲學博士學位;2000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儒教研究室主任。2002年轉任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現任中國無神論學會顧問、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中國反邪教協會副會長。
第九章 隋唐五代時期的無神論思想
一、隋文帝反對候氣說
“候氣”是漢代儒者創立的測量音律的理論。將十二根竹製或銅製的長短不等的律管依規定埋入土中,管中塞上蘆葦內膜燒成的草灰。按照候氣理論,每一個月,就有一個律管內的草灰逸出。如果不逸出或逸出時間不對,就是政治出了問題。或是君主殘暴,或是臣子驕縱。
候氣的理論基礎,是漢代完善起來的氣論。依照氣論,氣分陰陽兩種,週年迴圈。每年冬至這一天,陽氣上升,然後不斷增長,到夏至達到頂點。於是陰氣上升,到冬至達到頂點,陽氣又再次上升,完成一個迴圈。由於陽氣是自下而上上升,所以冬至這天,長度最長的黃鐘律管的草灰會率先逸出。然後每到一個節氣,就會有相應律管內的草灰逸出。
這個看似合理的理論,實際上存在著許多問題。首先,四季的倒換,節氣的變更,是不是由於陰陽二氣的週年迴圈?冬至這天,陽氣是否要從地下上升?沒有多少事實的支援。即使這個理論正確,那麼,到夏至時,陽氣下降,律管中的草灰應該下沉才對,怎麼可能還是上升?也就是說,這個理論壓根兒就不是正確的理論,應用於實踐,也就不可能有期待的結果。
據歷史記載,曹操執政時期,就有人做過這個實驗,沒有成功。北朝時,據說一個叫信都芳的,實驗完全成功。然而所說完全成功很可能是造假。
從漢代起,候氣就和測量日影、權衡土炭等本來是科學的手段一起,用於測量政治的優劣。
對於古代國家來說,制禮作樂,是國家統一以後的頭等大事。據說是周朝建立以後,周公制禮作樂,使天下歸於太平。制禮主要是文字工作。作樂,就是製作祭祀的音樂。祭祀的音樂要求中正和平,有助於人們養成溫順服從的性情。音樂要中正和平,確定音高標準的律管,就要準確。要使律管準確,當時的理論,就要看候氣的效果。如果律管中的草灰都能按時逸出,既說明律管長度正確、音高適中,也說明政治清明,君臣行為不錯。
隋朝建立,隋文帝有心使天下太平,於是命令宰相牛弘,帶領毛爽等音律專家,進行候氣。結果令人非常失望:“氣應有早晚,灰飛有多少。或初入月其氣即應,或至中下旬間氣始應者。或灰飛出三五夜而盡,或終一月才飛少許者。”(《隋書·律曆志》)隋文帝問牛弘,這是怎麼回事?牛弘回答說,灰飛一半是和氣,草灰全出是猛氣,氣不能出者是衰氣。和氣相應,是政治和平;猛氣相應,是臣子驕橫放縱;衰氣相應,是君主殘暴。隋文帝反駁說:
臣縱君暴,其政不平,非月別而有異也。今十二月律,於一歲內應並不同,安得暴君縱臣,若斯之甚也。
隋文帝的這個反駁,很有說服力。也就是說,律管中的草灰飛出的情況,每月都有不同。君暴臣縱的情況,變化不會如此之快。面對隋文帝的反駁,牛弘無言以對。大約從此以後,候氣的事就無人進行了,以致到了宋代,許多人都不知道候氣如何進行。
隋文帝對候氣法的反駁,是隋唐時期理性反駁神學的第一個重要事件。雖然隋文帝的這個反駁,也是因為此事傷到了自己。但他提出的理由,則給我們批判神學提供了一個好的方法,這就是揭露神學自身的矛盾,說明神學的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