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名篇《蘭亭集序》,書法千古獨秀,行書第一。那麼,這篇序文的本身,寫得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
同時,別人誇《蘭亭集序》的文章寫得好,真的是從內心就覺得文章寫得好,而不是因為作者的“書法好”,才覺得文章好嗎?
有一些人說,《蘭亭集序》的文和字皆好。文章好在,在行文上打破了當時的駢儷文風,駢散一體,在形式上有創新。可是錢鍾書卻在《管錐編》中說它:“真率蕭閒,不事琢磨。”
錢鍾書認為,王羲之明明就是隨便寫寫的,怎麼就創新了呢?駢散結合的第一人,真的就是王羲之嗎?這個好像沒有辦法證實!
又有一些人說,這篇文章好在思想上,因為它的內容是與“生命哲學相契合的”。於是錢鍾書又說:“王羲之此《序》,情溢於辭,殊有悱惻之致,究其心蘊,析以文理,反殺風景。”
錢鍾書認為,這篇《蘭亭集序》不過是王羲之興之所至,隨手寫下的感性文章而已,並沒有什麼深刻的內涵。非要過度解讀,並用文章作法去解析它,簡直是焚琴煮鶴,大煞風景。
由此可以看出,《蘭亭集序》寫得好,應該是沒有什麼爭議的。但是究竟好到哪種地步,看來還是有點爭議的!
一、《蘭亭集序》到底有什麼思想內涵?
《蘭亭集序》——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蘭亭集序》這篇文章,因為是課本中的必背篇目,整篇文章的意思,讀書的時候,老師應該已經詳細講解過了,這裡就不做白話翻譯了,主要講這個文章到底好在哪裡。
要評價一篇文章到底寫得好不好,最首要的問題,就是要搞清楚它的內涵是什麼,它究竟寫了些什麼。換句話說,也就是找到這篇文章的主旨。
然而,這篇《蘭亭集序》的主題或主旨到底是什麼,歷來都是有爭議的。有一些文章說,這篇文章的重點,其實是在寫“蘭亭雅集”上的人的魏晉風度。
可是又有一些人說,這篇文章體現了王羲之達觀的人生態度。還有人批判王羲之,說這篇文章裡面,表現出了作者對人生悲觀的心理狀態。
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孫紹振教授認為:這篇文章,事實上只是在“感嘆人生苦短無常,生死大限終將到來”。
由於不同的人在面對這樣的事情的時候,會有不同的選擇,所以同樣是以人的生死為主題來進行創作,會寫出不同的作品。所以《蘭亭集序》要說的,其實就是這麼一個道理。
如果非要說王羲之的“思想”,比之當時的魏晉清流有什麼不同,恐怕就是文章裡有一句“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姑且算是對莊子思想的“反動”吧。
魏晉時期的人們因為政治高壓,加上生活閒適,於是就轉向了“談玄”。他們沒事就研究老莊佛道,脫離現實。王羲之說:我自己當然知道,把生死混為一談是扯淡呢!
佛家講輪迴,講人死後魂還在,魂魄可以去到地獄裡面接受懲罰,再進入輪迴轉世成人,這就是“死生混為一談”。
《金剛經》又說什麼“一切皆有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把人生幾十年的光陰說得不過是閃電、晨曦一樣短暫。所以叫人不必介懷壽命短或者是長壽,這也是扯淡。
王羲之知道的東西,蘭亭雅集上的那些文人們,當然也是知道的。只是他們需要有一種虛無的哲學去麻痺自己,才能好好地度過餘生罷了。
二、王羲之的隨興“塗鴉”
《蘭亭集序》這篇文章的優點,除了提及到了佛道學說的不可信,讓後世的人得知當時文人真實的心理狀態以外,在行文上確實也非常有特色。
王羲之所在的東晉時期,正是一個文學審美,“形式大於內容”的一個時代。當非常時流行駢文,可是他卻偏偏沒有采用這種主流的寫法。
因為王羲之只是在文章的開頭,簡潔地交代了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環境。然後輕描淡寫地描寫了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以及清澈的水流。
王羲之並沒有刻意去選擇山間繁花盛開的畫面,只寫山巒、竹林這種能夠代表君子形象的東西。文風非常自然瀟灑,一如“曲水流觴”這項活動的本身一樣。
從王羲之對描寫物件崇山、修竹、清溪的挑選,以及駢散結合,散句為主的寫法來看,文章呈現出了一股“竹林之風”,從開始一直貫徹到了結尾。
之所以會採取這樣的寫法,一來是因為王羲之本來就是竹林之後,而他們搞的“蘭亭雅集”這次集會,本來也是致敬“竹林七賢”的活動。
二來是因為,作為東晉文壇著名的書法大家兼文人,作者王羲之其實已經實現了“創作審美的自由”。
如今我們時常會講,一些中產以上的人實現了“財富自由”。意思就是說,這些人有足夠的時間和金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對於王羲之來說,同樣是如此。
而且當時的王羲之,不但實現了“財富自由”,還實現了“創作審美的自由”。因為他已經有足夠的“名氣”和“實力”,按照自己挑選的風格進行創作,而不必再“跟風”了。
東晉當時的文學“潮流”是,文章一定要駢四儷六才叫好,那麼這是誰規定的呢?顯然,是當時的文壇領袖!那麼,當時文壇領袖又是誰啊?
當然就是王羲之啦!要不然,就是王羲之的“同袍”。既然是文壇領袖,那麼他就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創作,而不用跟隨所謂的潮流,因為他的意願就是潮流。
就像那些影視巨星成名以後可以一直穿一件破夾克,國際富豪發財以後一件西裝可穿幾十年一樣。他們這麼穿,沒人會覺得有什麼問題,只會覺得他們節省或者潮流。
但是普通人要是這樣穿的話,別人看見了就會說你“窮酸”,連基本的體面都不要了。所以名人就是不一樣,名人就是時尚的風向標,是大家爭相模仿的物件。
當然,我在這裡也並不是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就是在亂寫。因為事實也證明,駢四儷六的寫法,的確也是造作過頭了,所以後來就被唐朝的韓愈他們“革了命”。
說了這麼多,《蘭亭集序》這篇文章,到底好在哪裡呢?好在一個古代的文壇領袖,以坦誠的心胸和自然瀟灑的落筆,不矯飾,不造作,對你寫出了一段真情實意的話。
另外,這幅字既然被稱為“天下行書第一”,那麼自然也會成為文章的加分項。當然,王羲之雖然是中國古代首屈一指的書法家,但是他也不是隨便寫什麼都能拿來當我們的課文的。
比如王羲之書法另外兩個經典篇目《快雪時晴帖》和《今日熱甚帖》,基本都是誇這兩幅字的書法好,沒有人說那文章也寫得好了。
結語
作為一篇六朝時代的散文,同時又是“書聖”王羲之最傑出的作品。《蘭亭集序》,應該被每一位中國人所認識。
當然,除了因為“行書第一”的名頭,這篇文章本身也是寫得非常好的。否則天下的好文章那麼多,清朝的吳楚材兄弟,為什麼偏偏挑了它來當學生的範文呢。
錢鍾書認為,對於這篇文章究竟好在何處的問題,其實也是不必去過分解讀的。對此,我深以為然。另外,閱讀這篇文章,大概可以教我們一件事。
假如你寫文章並不是為了去追求取眼前利益的話,那麼倒是可以學學王羲之,打破陳規,隨興創作。說不定就在無形中“突破”了你的錢袋子,提前實現了“創作審美上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