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複雜,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在中美競爭博弈的大背景下,環太平洋地區早就開始“風起雲湧”,隨著美國的世界戰略重心移向“印太”,亞洲局勢進一步升級。
本週三,美英國澳三國組建起印太“小北約”,這一事件的影響進一步擴大,以及波及北約國家,法國作為首當其衝的“受害者”,竟然做出“過激行為”。
召回大使
先來給大夥梳理一下整個事件。
首先是大家都知道的訊息,美國、英國與澳大利亞15日聯合宣佈,三國組建了新的“印太夥伴關係”,外界稱其為“小北約”。本來這件事看起來普普通通,無非是美國和他的兩個“小弟”們關起門來搞“小圈子”,美國不是第一天干這個了。
但隨後三國在釋出會上公佈的訊息徹底引爆了輿論。
美國竟然要賣給澳大利亞核潛艇!
隨之而來的訊息更“勁爆”,16日,法國外長和國防部長髮布聯合宣告,表示美國賣給澳大利亞的核潛艇,將迫使法國放棄與澳大利亞簽署的潛艇採購協議。這二人還在宣告中形象地比喻“這是向法國背後捅了一刀”,並憤怒道“盟友之間不該如此行事”。
要知道那份協議可是足足900億澳元的大訂單,摺合人民幣約4200億元,摺合美元約660億元。
660億啊,還是“美刀兒”,要知道,中法之間2019年全年的貿易額才剛剛破600億美元,美國此舉相當於直接讓法國損失了一整年與中國的貿易額。
其實錢還是其次,最主要的是面子,美英澳三國搞這一出,直接“打了法國的臉”。
於是法國不幹了,17日,法國總統馬克龍要求召回駐美國和駐澳大利亞的兩位大使,並表示這一背信棄義的行為,令法國不可接受,嚴重有損夥伴國之間的關係。
召回大使!這是多大的事啊!一般只有在兩國快打起來,才會出現召回大使的事件。而且美國上次發生大使被召回事件還是和俄羅斯,這兩國作為關係一向緊張的“老對頭”,歷史上發生大大使召回事件也不多見。
就在這樣緊張的情況下,更驚人的事出現了,法國要“退出”北約!
退出北約
法國要退出北約是怎麼一回事?
事實上,所謂退出北約的事件,是法國一名作家的呼籲。
一位法國的媒體專欄作家蕾切爾·馬斯,在此事件後登文章稱,法國對美國的憤怒情緒高漲,馬克龍可能會效仿戴高樂上世紀60年代的做法,對跨大西洋軍事聯盟說“再見”。
馬克龍會嗎?
很有可能!
早在2019年,馬克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表示,歐洲國家正在經歷北約的“腦死亡”。並呼籲應該重新評估北約如今的現實情況。
眾所周知,北約的“大腦”就是美國,馬克龍評價美國“腦死亡”,無疑就是在質疑美國對北約的領導力。
而當時,美國總統還是“懂王”特朗普,特朗普在競選時期,就對歐洲的盟友“放狠話”,表示要不履行“集體防衛”,就是嚇唬北約國家,美國不管他們了。
特朗普上任之後,更是多次就北約成員國的軍費分攤發難,並威脅各成員國的軍費比例如果無法達到該國GDP的2%,美國將"放緩"其對北約的承諾。
在歐洲國家集體被特朗普“嚇住”了的時候,馬克龍卻敏感地察覺到了“機遇”。在美國因霸權主義而離心離德的時候,法國要提高自己的影響力,提升歐洲的政治自由。
於是馬克龍站出來呼籲歐洲“掌握自己的命運”,但明眼人都知道,現如今歐洲最強的兩個國家分別是德國和法國,馬克龍所說得“歐洲掌控命運”,無非是“德法掌控歐洲命運”。
在美國和德法之間做選擇,歐洲國家寧願選一個“天高皇帝遠”的老大。
但如今,情況變得不一樣了。
美國在應對新冠疫情和經濟復甦,以及阿富汗撤軍這個三件政治、經濟和軍事考驗中,表現得太差,讓大部分歐洲人開始對美國失去信心,並質疑美國價值觀。
於是馬克龍迎來了第二次機遇。
美國在“美英澳”三國協定中,傷害了太多盟友的利益,將其背信棄義的本質表現得淋漓盡致,受到了全體盟友的廣泛質疑。
不知道馬克龍能不能抓住這次機遇,擺脫美國的政治壓力,高調退出北約,帶領法國領導歐洲國家。
但從法國國內的近況和馬克龍本身的政治能力來看,完成這一目標的難度極大,但無論怎樣,未來歐美之間,一定有更多的好戲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