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荀子·法行》篇中,荀子主要講述了孔子和曾子的幾個故事,告誡我們為人處事一定要遵循禮的本質,從源頭上去理解禮的精神,立身以正,推己及人,才能生活安定、家庭幸福、受人尊敬、事業有成、一生無悔。
公輸般是木匠的祖師爺,但他也不能凌駕於方圓曲直的法度之上;聖人是萬世典範,但也不能逾越禮的規範。禮,一般人都會遵循禮,但很少真正理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聖人遵循禮,而且懂得其真正的內涵,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詩經》上說:“涓涓源水,不雝不塞。轂已破碎,乃大其輻。事已敗矣,乃重太息。”涓涓細流從源頭流出,只要不被壅塞,水流就不會被阻斷。車輪中心的車轂已經破碎了,還要去佈滿輻條;事情已經失敗了,再深深嘆息,這有什麼用呢?
曾子說:“不可疏遠家人卻親近外人,因為這違揹人倫常理;不可自己行為不檢卻怨恨他人,因為這遠離了事情的本源;不可遭受了刑罰才呼天搶地,因為這時後悔已經晚了。
曾子病得很嚴重,他的兒子曾元抱著他的腳。曾子說:“兒子,你要記住!我有幾句話要囑咐你。魚鱉黿鼉生活在深潭卻還覺得太淺,往下鑽穴以安身;大雕老鷹鳶覺得高山還太低,就在高山的大樹上築巢棲息。但是,它們還是會被人捕獲,一定是因為他們抵擋不了誘餌的誘惑。君子不因為貪圖私利而破壞道義,恥辱就不會降臨。”
曾子說:“如果我與人交友,卻不被人喜愛,一定是我缺乏仁愛;與人交友卻不被尊敬,一定是我沒有尊敬朋友;面臨財物問題時,而不被信任,一定是我沒有信用。
如果身上有這三種毛病,怎麼能怨恨別人呢?怨恨別人就會走投無路;怨恨上天,則是沒有見識。過失在自己反而去責備別人,這不是太脫離實際了嗎?”
南郭惠子問子貢說:“孔夫子的門下,來來往往的人為什麼那樣形形色色而不純粹呢?”
子貢說:“君子自己身心端正來接待各方人士,來者不拒,想走不留。而且,良醫之門,來往的病人肯定多,用於整形的檃栝旁邊肯定有很多彎曲的木頭,所以夫子的弟子才這麼多種多樣。”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說:“君子在三個方面應該推己及人:作為臣子,不能忠心侍奉君主,成為君主以後,卻想任意驅使臣子,這不符合忠恕之道;作為子女,不能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成為父母之後卻要求孩子孝順,這不符合忠恕之道;作為弟弟,不能敬愛兄長,有了弟弟以後卻要求弟弟言聽計從,這不符合忠恕之道。士人如果在這三個方面能夠推己及人,身心就能夠端正了。”
孔子說:“君子有三個方面的問題不可不認真思考:年少時不學習,長大了就沒有才能;年老時候不能教誨人,死後就沒人懷念;富有的時候不施捨,貧窮了就沒有人幫助。
因此君子年少時想想長大後的事,就會努力學習;老年以後想想死後的事,就會盡心教導後人;富有的時候想想貧窮的時候,就會懂得施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