砘子 dùnzi
砘子,是播種覆土後用來鎮壓以利出苗的石制農具,拉砘子就是播種後用砘子把鬆土壓實。在魯西南砘子是石頭做的,一種重20斤左右,和現在的舉重槓鈴比較相似,不過中間連線的是木頭,兩邊是專門打做的圓石頭,每片直徑20釐米左右,寬約6釐米,根據播種的耬腿的距離設計砘子的寬度,作用是小麥種播下後,用它來壓實,起保墒的作用。
上個世紀80年代前,秋天,收穫了大秋,犁地耙地,之後就是種麥的了,用牛(馬或驢)拉著耬耩地,耩地可是個技術活,必須由有經驗的老手駕馭才中,擎著耬,晃悠的均,麥籽下的勻,在耬上還栓了一個小鈴鐺,耩地時耬一晃當,叮噹叮噹的響,悅耳動聽,地耩過後,就要用砘子的軋,軋實了有利於麥的發芽。一盤砘的有三個磙珠兒,一趟能軋三個壟溝兒。可以人拉也可以套上牲口拉。構地(即播種)後,因墒情(土壤溼度)不好,恐種子發芽率低,用此石砘子緊跟後面壓一遍,使土壤密度增加,揮發水分減少,保證發芽率,爭取全苗,為豐收打下基礎。春天轉暖,地表升溫過快時,麥苗早於節氣而徒長,會造成減產。就用此物輕輕碾壓一遍,使麥苗減緩徒長。
感覺在80年代末,魯西南地區都使用播種機,這農具也被淘汰了,只能進博物館看了。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古老的農具,有的已經不常用了,人們再次回憶,往往不是曾經的貧和艱辛,而是對那段童年時光的無限眷戀。上圖為砘子,現在很多人把他串成巨大的石算盤,可以賣到上萬元。老家有句話,傻小子拉砘子,學會了是自己的。農家人用它來比喻真誠,幹活不能偷懶,仔細想想,這就是生活。
今年魯西南地區雨水大,秋種時間拉的時間長,立冬了,農田仍然機器轟鳴,幾十畝地,一晌就犁好種好了。還是新時代好!
圖片來自網路,致謝原作者。
作者:孫智敏 曹縣第三中學高階教師,曹縣政協常委,曹縣鄉土歷史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