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栽種高粱,主要是為了高粱米,主要收入也是來自高粱米。至於高粱秸稈之類,雖可以當作籬笆之類的用,值不了幾個錢。
張青蘭今年秋天收穫了7畝高粱。她說出了今年種一畝高粱的收入:高粱米300斤,1.5元一斤;挺稈兒(用來做蓋墊的那部分)80斤,今年至少每斤12元,好的能賣到15元;去粒後的高粱穗80斤,9.5元一斤。細些的高粱秸稈,可以用來做大蓋墊,2元一斤;粗些的,截成節,去掉外表的硬皮後,叫高粱芯,一節0.22元,一棵高粱秸稈能截7截。
“怎麼算,一畝高粱的毛收入,也在2000元以上。”張青蘭說。除了高粱米,從地裡運回來的高粱秸稈、挺稈兒、高粱穗,她都不會賣。冬天外邊冷,坐在有暖氣的屋裡,用挺稈兒做蓋墊,用高粱穗做笤帚、炊帚。“我這7畝高粱,純收入在2萬元以上。”她說。
張青蘭是無棣縣海豐街道辦事處付家村人。這個村的村黨支部書記王景洪說,付家村有900多口人,300來戶,現在有260來戶像張青蘭家那樣,種高粱,做蓋墊、笤帚、炊帚等。因此,這個村及臨近村莊,今年種的高粱有600多畝。
付家村種的高粱,品種叫“長挺秀”。挺稈兒特別長,長到有半人多高。
王景洪說,付家村以前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是高粱。高粱用來吃,挺稈兒、穗子用來做蓋墊和笤帚、炊帚。“那些年代,到了冬天,村裡的婦女都在做這些東西,掙些錢補貼家用。”他說。因此,付家村成為周邊縣鄉聞名的手工業村。
現在,付家村人還在做這些東西,雖然還是純手工去做,但這已成為全村人的致富之路。婦女現在不只是冬天做,而是一年到頭做;男的外出打工,活不多時也回家做。僅周邊村種的高粱所出產的挺稈兒、高粱穗,對這個村所需要的總量來說,真可以說是九牛一毛。於是,村民便跑到內蒙古,一車車地向村裡販運。
村民都連玉就是村民口裡所說的“放貨的”。他一年要從內蒙古運回15至18車挺稈兒。貨運來了,發放到各家,包括周邊5個村。蓋墊做好了,可以交給他;如果別人收購價高,也可以賣給別人。“一車能拉1萬斤挺稈兒,大小都算上,能做9000至10000個蓋墊。”他說。
“一個婦女,一天到晚專門做蓋墊、笤帚等,能掙七八十元錢。一年掙三四萬元的村民,村裡有不少。”王景洪說。幹這個活兒可以坐著,老人也能幹,一天掙個十元八元的,當天的飯錢菜錢就有了。
因為各家各戶都在做、都在賣;因為村裡放貨、收貨的有好多家,這個村一年能做多少蓋墊、笤帚、炊帚,還真沒法統計。
“我估算了一下,全村僅蓋墊一年至少能做出35萬個。”王景洪說。手工做一個蓋墊,平均能掙5元錢,僅做蓋墊一項,全村人憑手工便能掙175萬元。要是算上做笤帚的、炊帚的,算上販原材料的、買賣成品的,這個數字有多大,王景洪沒法估計。
王景洪現在的想法,是整合這一傳統手工業。村黨支部引領,成立個合作社,再建個大廠房,既可以在裡面生產,又可以存放原材料和成品。這樣,全村和帶動的周村邊,就可以統一價格進貨,統一品牌銷售,真正把這一傳統手工業做大成當地的富民強村產業。
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 孫成民 通訊員 吳樹強 張相安